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我國“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 作用機制與優化路徑

發布時間:2021-07-0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與新現象。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在于:技術創新和技術標準化是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的技術邏輯,資產通用性增強和產業創新升級是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的產業邏輯,需求結構的高級化和市場需求

  摘要:“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與新現象。“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在于:技術創新和技術標準化是“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的技術邏輯,資產通用性增強和產業創新升級是“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的產業邏輯,需求結構的高級化和市場需求復合化是“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的需求邏輯。研究基于政府規制視角,提出“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產業政策激勵機制與消費需求促進機制三大主要作用機制,以及創新組織機構設立模式、創新政策指導、創新人才機制、創新實踐載體、創新服務平臺五大優化路徑。

我國“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 作用機制與優化路徑

  關鍵詞:體旅融合;“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內在邏輯;作用機制;優化路徑

  “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與新現象。目前,在國內體育、旅游、文化、商貿、農業五大產業發展實踐中,兩者或三者融合發展的現象屢見不鮮,衍生出各類產業區、產業園、特色村、特色鎮、綜合體等新的產業融合形態,但“體旅文商農”五大產業之間是否能夠融合發展,政府該如何推動其融合發展,卻鮮見相關研究;诖耍诨仡櫹嚓P文獻與政策的基礎上,探究“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政府規制視角下的作用機制以及優化路徑。

  1文獻綜述

  1.1“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與依據

  Benner等(2013)把產業融合定義為兩個或多個相對獨立產業之間的產業邊界逐漸模糊的過程或現象。針對“體旅文商農”產業之間兩者或三者融合發展現象,學者提出了“體旅”“文旅”“文體旅”“文商旅”“農文旅”等一系列相關概念。楊強(2016)將“體育旅游”界定為一種具有體育產業特點和旅游產業特點的創新型服務業業態。賀小榮等(2019)將“文化旅游”定義為以觀賞、體會傳統文化、歷史遺產、特色建筑等為主要目的的旅游類型。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是農業與旅游業交叉重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業態,是二者融合的結果。尹宏等(2019)認為,“文體旅”產業融合的實質在于三者間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協作共生的過程,導致產業附加值的提高。梁峰等(2016)認為,“文商旅”產業融合是指三者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紐帶,以產業鏈為抓手實現交叉融合,形成資源與市場共享、產業鏈共存共榮的新格局。邱婧佩等(2019)指出,“農文旅”一體化是依托農業所呈現出的三者之間相互滲透、交叉的新興產業業態與創新商業模式的變化過程。

  可見,學術界對其內涵的認識較為一致:在內外部要素影響下,“體旅文商農”各產業之間突破原有發展模式和邊界的束縛,形成的新業態與變化過程。當前,學者們對“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將其界定為:體育、旅游、文化、商業、農業等相關部門或產業于內、外因素的作用下,發生部門或產業邊界模糊甚至消失的過程和現象。這不是產業間發展的趨同化現象,只是兩個或多個表現相對獨立的實體漸漸發生交叉與滲透,相對整合的趨勢(Kimetal.,2015)。

  1.2“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機制

  目前,對產業之間的融合模式分類,由于劃分標準不統一導致融合模式的多樣化差異。體旅融合模式有延伸式、互補式和嵌入式3種(馮欣欣等,2017)。文旅融合模式有文化旅游圈融合、文化旅游節慶與會展推廣、項目開發融合及文化旅游產品創新吸引等(張海燕等,2013)。農旅融合模式有旅游業與農業相互融合、農業旅游反哺旅游業和農業、農業旅游帶動城鄉一體化、農業旅游多元素之間融合創新等(林茜,2015)。文體旅融合模式有產業重組、產業滲透、產業延伸和一體化發展4種典型模式(尹宏等,2019)。體旅文商融合模式有滲透型、交叉型和重組型3種(李進軍,2018)。

  規章制度、技術發展、市場機制、消費升級等通過互相協同、協調互補、改革創新等方式促進“體旅文商農”產業不斷融合發展。體旅融合機制包括消費需求升級及市場競爭激烈的內部動力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及政府鼓勵的外在動力(李偉等,2016)。農旅融合機制包括農業旅游融合創新業態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村建設作用的內生動力,以及旅游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導向、旅游產業向新領域的延伸拓展、政府政策法規的極力推動的外生動力(蔣淇,2017)。金媛媛等(2016)認為,文體旅融合的外部動力機制在于市場需求、政府政策和技術革新,內部動力在于企業對環境依賴的減少與競爭優勢的獲取。尹宏等(2019)提出,文體旅融合的要素滲透、業態耦合、資源共享、市場疊加、規制創新等作用機制。梁峰等(2016)認為,文商旅融合發展是基于一定的資源基礎與市場環境,所出現的不同類型的集聚平臺。

  1.3“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對“體旅文商農”融合發展路徑與對策的探討主要集中在政府、企業、市場、技術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劉曉明等(2014)認為,體旅融合發展中,政府要注重規范治理與引導促進,企業要進行戰略與管理的創新。張瀚月(2018)認為,湖北省文體融合需要通過技術、標準、規劃、市場與業務五大方面進行融合。尹宏等(2019)認為,促進文體旅融合的主要路徑在于以產業生態為特色推動融合,以業態融合為宗旨融通體育與文化,以產品創新為方向升級文化旅游,以賽事資源為核心發展體育旅游。楊海峰(2018)提出,利用文創產業和田園綜合體的發展來促進“體旅文商農”產業的融合發展。

  相關期刊推薦:《當代體育科技》是由原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主管,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體育類專業學術期刊?菄鴥韧怏w育科技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介紹體育運動項目新的訓練方法、動態和發展趨勢,宣傳科學技術在體育行業中的應用,促進我國體育科技事業的發展。

  綜上,學者們通過不同視角探討了“體旅文商農”兩者或三者之間融合的內涵、模式、機制、路徑等問題。由于旅游產業和商業極強的經濟屬性,注重經濟效益,而體育產業、文化產業、農業供給均具有準公共物品的屬性,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這使“體旅文商農”五大產業融合的難度更大,需要解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問題。面對這一跨界難題,缺乏相互聯系的組織機構參與是很難有效解決此類復雜的公共問題的(珍妮特·V·登哈特等,2016)。因此,必須發揮政府作為“元治理主體”的能動性去協同治理各相關產業和部門。目前,我國“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各界對其“為什么要融合”“該怎樣去融合”等認識尚待明確,亟需政府對融合的主體、客體與形式等進行合理的制度性安排。當前,學術界已經從政府層面對“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楊海峰(2018)認為,政府提出的鼓勵文創產業和田園綜合體的舉措能夠促進“體旅文商農”產業的融合發展。陳藻(2019)認為,日本政府通過6次產業化促進“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值得借鑒。

  2“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

  2.1技術邏輯:技術創新和技術標準化

  2.1.1技術創新豐富融合內容要素

  在知識外溢背景下,使最初不同產業發展所依托技術平臺越來越能夠通用,對產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Bornkesseletal.,2014)。以區塊鏈、大數據、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賦予“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新動能與新機遇。一方面,技術創新催生融合發展新業態,如3D高清虛擬現實地圖為智慧旅游提供了多種功能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技術創新為產業融合提供了新平臺,如人工智能小鎮通過新一代信息科技聯結體育產業、文化旅游、生態農業、社區商業等,產生迭代升級效果,同時智慧化的配套設施實現管理精細化與系統化、產業生態化與高端化、服務的便捷化與普惠化,豐富了“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的內容要素。

  2.1.2技術標準化搭建融合支撐體系

  共同的技術標準有利于為“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提供支撐體系。一方面,技術標準能保證在環境不斷變化背景下企業與組織沿著預期生產標準執行和操作。相關部門制定以技術為支撐體系的“體旅文商農”新業態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后,生產便有了參照依據。此外,還為使用同一項技術標準的機構提供進入“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領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受到同一技術標準約束,最終構建出規模更大的融合系統,況且原有價值鏈并未因融合而遭到破壞,此類互補型模式提供了較為穩定的融合環境支撐體系(Bornkesseletal.,2014),這也為更多非企業性質的機構(如體育事業部門、文化事業部門等)進入融合系統提供了便利性。

  2.2產業邏輯:資產通用性增強與產業創新升級

  2.2.1資產通用性的增強

  奧利弗·E·威廉姆森(2002)提出了專用地點(場所)、專用實物資產、專用人力資產與特定用途資產4種資產專用性的類型,但是“體旅文商農”資產有關的地點(場所)、實物資產與人力資產等都有資產通用情況出現。在地點(場所)和實物資產方面,比如體育館(場)、特色鄉村、商業綜合體、文化活動中心等既能滿足體育、文化、旅游的需求,也能促進農業、商業等發展。在人力資產方面,特色小鎮的體育賽事、民俗文化、旅游服務、商業配套等供給都存在“體旅文商農”產業人才的互哺效應。其實,“體旅文商農”資產通用性的增強主要是由于資產逐步柔性化和模塊化的緣故,如田園綜合體在規劃時考慮了除農業之外的旅游、商貿、文化、體育等多功能、多業態發展需求,極大降低了轉為他用時的轉換成本,增強了資產通用性。

  2.2.2產業創新升級的訴求

  產業創新升級是“體旅文商農”從初級形態向高端形態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發展,農業從原始的自然經濟轉化為發達的商品經濟。因此,在產業屬性方面,“體旅文商農”都具有滿足消費者精神層面需求的潛力,供給對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與交叉,彼此之間極易產生跨界融合現象。林海等(2018)認為,文體旅等相關行業延伸與重組,達到復合發展,最終促進業態的升級換代。付穎(2018)提出,農業轉型升級要挖掘農業價值,跨產業邊界聯動發展,延伸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另外,“大體育”“大文化”“全域旅游”等從側面體現了“體旅文商農”產業拓展和交融的趨勢。因此,融合是對“體旅文商農”產業為達到業態創新和升級換代的發展訴求進行的回應。

  2.3需求邏輯:市場需求的復合化與消費結構的高級化

  2.3.1市場需求的復合化

  人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和復雜性等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眾需求層次得以提升,市場需求的復合化日益凸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說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限于物質文化方面,還體現在運動、休閑、娛樂、健康等諸多方面。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逐漸增加,消費者已經轉變為注重整個消費過程的體驗,表現為不同的品種、層次和形態的需求(陳暢等,2010)。因此,集運動休閑、文化創意、商業服務、旅游度假與田園風光等于一體的復合型產品或服務才更能吸引消費者。

  2.3.2消費結構的高級化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是沿著低級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過渡到較高層次的社交需求與尊重需求,最后才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依據這五大需求層次劃分出5種不同的消費市場類型(表1)。

  基于此,消費者需求高級化就是從基本的物質需求開始,逐步向文化追求、情感表達與宣泄、精神體驗與享受等方面的需求過渡。需求高級化促進消費結構也隨之高級化,導致服務性消費占比不斷攀升。我國近年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明顯降低,消費支出發生轉向,服務消費增長勢頭有增無減,尤其是在體育、旅游與文化等服務消費十分活躍(裴長洪,2019)。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表述,表明我國經濟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而“體旅文商農”產業層面的消費更多屬于精神文化領域的服務消費,其消費潛力必將進入一個快速釋放時期。

  3“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

  3.1規制維度

  “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規制研究主要包括規制手段、規制方向和規制對象三重維度。其中,政府規制手段維度由直接規制和間接規制構成,政府既可以通過配額制、審批制、核準制、備案制等對資源配置和發展態勢進行直接干預,也可以利用行政指導、稅收優惠、金融支持、關稅保護、出口退稅等間接誘導手段促進融合發展。政府規制方向維度由激勵和約束構成,政府既可以建立科學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其致力于技術融合探索和業態融合創新,亦可以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對企業的生產資質與落后技術、消費者的非理性消費等進行反向約束和限制。政府規制對象維度由供給和需求構成,其目的是保護企業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企業是供給主體,負責生產融合型產品,消費者是需求主體,參與融合型產品的消費,政府通過作用于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從而對融合產生深刻影響。

  3.2主要機制

  3.2.1企業技術創新機制

  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基礎,通過企業技術創新所產生溢出效應對“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其中,政府規制技術創新激勵融合發展體現在技術賦能產業、研制新技術標準及限制與禁止使用落后技術等方面(圖1)。

  1)在技術賦能方面,通過強化政策扶持技術研發、研制生產技術標準體系、促進科技創新及技術落地應用等舉措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活力!扼w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健全體育科技創新體系、推進體育科技平臺項目應用落地,增強體育科技體系支撐!“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構建科技、體育、醫療、文化、旅游、農業、商業等健康領域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推進健康領域標準與國際接軌!扼w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整合國內外體育科技領域的資源優勢,搭建跨越不同行業、部門、學科與地域的體育綜合型科技協同創新平臺。

  2)在研制新技術標準方面,通過培育緊密聯系的科研機構、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以及政產學研公共服務平臺等機構,促進技術創新。此外,政府部門公共數據中心也可以為融合提供間接的數據支撐。2012—2018年,我國共頒布了30多項相關政策,促進了數字政府大數據的大發展,2018年我國數字政府大數據已達47.44億元的規模(國際數據公司,2019)。成都采用“智慧綠道”項目,從“體旅文商農”五大產業方面為消費者、企業組織和政府部門提供智能、高效、便捷的數字化服務(陳藻,2019)。2019年,體育旅游與文化大數據研究中心在上海體育學院成立,有利于融合發展的大數據采集與分析,推進標準制定與檢查評估等工作。

  3)在限制與禁止使用落后技術方面,通過強制性標準的嚴格實施、推薦性標準的大力提倡和技術商用牌照的謹慎發放等手段淘汰落后技術!吨腥A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2017修訂)第三十六條規定:生產、銷售、進口產品或者提供服務不符合強制性標準,或者企業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不符合其公開標準的技術要求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通過法律法規的監管與控制,促使相關企業改善技術設備和加強技術創新。

  3.2.2產業政策激勵機制

  政策激勵是指政策直接或間接對企業和組織進行引導和鼓勵,促使業態的融合升級和資產通用性的增強。政府通過政策激勵促進業態轉型升級、資產通用性增強及產業環境優化,從而促進“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圖2)。具體而言,產業政策激勵機制促進“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制定政策激勵市場主體培育與傳統產業升級。近年,一系列鼓勵“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陸續頒布,增強了政策的扶持力度(表2)。《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明要促進體育與文化、旅游、健康、養老、旅游等融合發展。政策一般還包含了金融、土地、財政等方面的支持,為融合發展提供保障。近年,在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中,以體育旅游為代表的新服務業態發展迅速,2017年新興服務業態吸納從業人口為18251人,產業增加值達40.03億元,占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的20.62%,成為新興體育產業發展中貢獻最大的一類(李穎川,2019),促進了產業融合主體培育和傳統產業升級。

  2)通過政策引導,增強特色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體育綜合體等載體的資產通用性,間接促進“體旅文商農”產業融合。如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發揮其資產通用性強的特殊優勢,帶動體育、旅游、文化、健康、商業、養老、農業等多元業態在鎮域范圍共生發展!度窠∩碛媱(2016—2020年)》提出“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反映了國家鼓勵發揮“體旅文商農”資產的通用性,促進共享發展。——論文作者:魯志琴1,2*,陳林祥1,沈玲麗1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