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談區塊鏈技術在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1-06-0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區塊鏈來源于比特幣,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之一。區塊鏈本質是一個共享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溯源等顯著特點。區塊鏈技術與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為博物館在探索藏品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 要:區塊鏈來源于比特幣,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之一。區塊鏈本質是一個共享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溯源等顯著特點。區塊鏈技術與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為博物館在探索藏品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淺談區塊鏈技術在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區塊鏈;分布式記賬;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

  1 區塊鏈技術產生的背景

  2008年11月1日,一個署名為中本聰的人在P2Pfoundation網站上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他陳述了自己對新型電子貨幣—比特幣的設想。這種電子貨幣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支付給另一方,從而擺脫第三方機構的制約。為了實現這種支付方式,中本聰(SatoshiNakamoto)發明了一種分布式記賬方法,即“區塊鏈(blockchain)”。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誕生。大約一周之后,也就是1月9日,出現了序號為1的區塊,并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正式誕生。

  近幾年來,隨著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日益普及,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區塊鏈自誕生以來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數字貨幣階段,其功能主要是貨幣轉移、匯兌和支付系統,即區塊鏈1.0;二是數字資產和智能合約,即區塊鏈2.0;三是數字化社會,其功能主要是應用于超越貨幣、金融、市場之外的領域,即區塊鏈3.0。

  2 區塊鏈技術的原理和特征

  所謂區塊鏈,就是基于去中心化的點對點傳輸網絡,利用密碼學原理和共識機制,確保參與分布式系統的每個節點的連貫性,并保障被記錄信息的準確性、一致性,不可篡改或刪除,從而建立起一套具有高隱私性、高安全性和高效率的共享體系。

  2.1 區塊鏈技術的原理

  區塊鏈的本質是特殊的分布式數據庫,它成功解決了信息內容在分布式系統中傳遞的正確性和一致性問題。儲存信息是區塊鏈的基礎作用,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寫入區塊鏈,并且從中讀取。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架設服務器的方式,成為區塊鏈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在區塊鏈的世界里,每個節點都保存著整個數據庫,因此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能最大限度上確保公平和公正。

  2.2 區塊鏈技術的特征

  第一,高度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所采用的是分布式計算和存儲的方式,因此不存在中心化的機構,任何一個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并且任一節點的損壞或失去都不會影響整個網絡的運行。第二,開放性。區塊鏈技術的系統是開源的,其代碼程序都是公開的。區塊鏈上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只有交易各方的個人信息被加密,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第三,匿名性。節點之間的交換需要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數據交互是無須信任的,交易的雙方無須通過公開身份來讓對方對自己產生信任,對信用的積累非常有幫助。第四,可追溯性。由于區塊鏈采用了時間戳技術,這樣就可以記錄交易的先后順序,給數據增加了時間的維度,使數據具有可追溯性。最后,區塊鏈上的信息不可篡改。信息數據一經驗證就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保存,任何企圖通過單個節點對數據庫進行修改的行為都是徒勞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正因區塊鏈技術具有如此多的特征與優點,才被廣泛地應用到金融、數字資產交易、物聯網、智能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等多個領域。

  3 區塊鏈技術在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3.1 藏品信息管理中引入區塊鏈技術的必要性

  博物館藏品基本包含了歷史與當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對藏品信息的有效管理與應用,是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基礎。做好藏品信息的管理,對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我國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管理工作基本進入了數字化時代。然而,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管理仍然存在著諸多不透明、被私自篡改等問題,輕則導致管理混亂,重則引發文物失竊的重大事故。承德避暑山莊文物失竊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1993年3月至1997年8月以及2001年2月至2002年5月,李海濤在擔任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廟管理處文物保管部副主任、主任和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文物保管部副主任期間,他利用檢查庫房等工作之便,私自將館藏珍貴文物帶出庫房。為掩蓋其罪行,李海濤采用以次充好的方式,將其竊取的館藏珍貴文物替換為工藝品、文物殘件、部件、附件、非館藏文物或低等級文物,并利用手中的職權,指使工作人員篡改了文物檔案和編目卡信息。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李海濤共盜竊館藏文物及文物部件259件,并將其中的152件賣出,獲利人民幣320余萬元、美元7.2萬元。李海濤的盜竊行為,給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經鑒定,在李海濤盜竊的文物中,三級以上文物共計119件。2010年11月19日,李海濤被執行死刑。這起文物盜竊案件雖然是個例,卻暴露出我國博物館在藏品保管工作中仍存在著漏洞。該案中藏品保管人員通過私自篡改藏品信息和檔案的方式,將原本高等級的珍貴館藏文物信息更改為一般文物、文物殘件甚至工藝品,從而順利帶出文物庫房,私自售賣牟利。李海濤的盜竊行為持續十年不被發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藏品檔案信息可以被私自篡改。

  隨著21世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工作也同樣進入了數字化時代。與以往紙質版本的博物館藏品信息相比,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在時代快速進步的當下,依然無法滿足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的需求。經過10余年的發展,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具備“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性、分布式加密、去信任化、時間戳”等特征,從邏輯上講已具備了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性。

  3.2 藏品信息管理中引入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

  首先,區塊鏈技術適用于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管理。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儲存信息,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寫入區塊鏈,也可以從里面讀取。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管理本質上就是對數據的管理,因此,二者在性質上是相通的。

  其次,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博物館藏品信息的安全,F有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管理都是基于中心化的網絡,使用中心路由器對藏品信息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中心化路由器一旦出現故障,其所存儲的信息全部會被破壞。如果藏品信息系統采用區塊鏈技術,那么所有的信息就可以分布式存儲在不同的節點上,每個節點都可以記錄完整的數據信息,系統就不用再依賴傳統的中心化網絡。

  最后,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真實性。在博物館實際工作中,藏品信息數據一般由管理者保存,其他人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從技術上來講,不能排除被非法篡改或刪除的可能。區塊鏈技術所具備的不可篡改性的特點,能夠阻止對藏品信息及檔案的非法篡改、刪除或偽造,從而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3 藏品信息管理中引入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性展望

  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征,可以避免傳統中心化路由器的弊端,能夠最大限度上保證藏品信息數據的安全。另外,還可以解決藏品信息管理中流程復雜、鑒定難度大等缺陷;區塊鏈技術的開放性,可以最大限度上實現人人都可以有效監督藏品信息檔案的目的,而不是僅僅被少數幾個人掌握;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既可以對藏品信息檔案進行有效追蹤和溯源,又可以做到不被篡改。區塊鏈技術目前還在探索中,還存在著種種不足。區塊鏈技術也不是萬能的,要實現博物館藏品信息的安全管理,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加強嚴格的管理。

  4 結語

  區塊鏈作為互聯網新興技術的代表,正以其巨大的優勢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并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新生的事物,我們應該為其營造出包容、開放的發展環境,這樣才能形成新的改革理念,推動社會的進步。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上指出的那樣,“我國在區塊鏈領域擁有良好基礎,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區塊鏈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論文作者:鄧陽陽 朱辭

  相關期刊推薦:《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創刊于2010年,由安徽出版集團主管,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學會協辦。是一本綜合性省級學術期刊,內容涉及考古、鑒定、收藏、書畫、藝術品經營、歷史等多方面。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