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與當下經濟的發展成反比,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卻呈現不斷淡化甚至退化的趨勢。我們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這是每個炎黃子孫應該承擔的責任。 【關鍵詞】傳承 理解 文化內
【摘 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與當下經濟的發展成反比,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卻呈現不斷淡化甚至退化的趨勢。我們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這是每個炎黃子孫應該承擔的責任。
【關鍵詞】傳承 理解 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
儀式的傳承
儀式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如果拋棄傳統的過節儀式,那么傳統節日就會顯得空洞、抽象,沒有生命力。所以在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時要注意對儀式的傳承。以中國大節――春節為例。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節日,在這一天里小孩子們會換上新衣拜年,求取壓歲錢,并隨著家長走親訪友。春節不得不提的就是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了。同時大年初一、初二一直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會有具體的安排,這些都是儀式。如果拋棄了拜年、貼春聯、走親訪友等儀式,那么春節還會有“年味兒”嗎?除了春節的“儀式”,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祭屈原;清明節掃墓、祭奠祖先;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等。正是這些儀式承載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和優良傳統,讓我們能夠感受到過節的快樂。相比當下過節時的宴飲、飯局等,傳統有“儀式”的節日肯定會更有韻味,更值得人們回憶。
2、情感的傳承
除了傳承中國節日文化的儀式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情感的傳承,從思想上認識到節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重新喚醒人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用情感聯系社會,用情感感悟傳統節日文化的真諦。我們不難發現,商業發展和西方節日的傳入使中國傳統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淡,其中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化內涵已經被人們遺忘或者否定。特別是青年群體,他們更向往西方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并逐漸用情人節取代中國的七夕節。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已經讓人們喪失了過傳統節日的興趣,這是情感的缺失,是思想層面上的缺失。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傳承傳統節日文化,而不是淡忘。例如每個中國傳統節日來臨之際,我們都會圍繞該節日重點開展活動。挑選每一節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通過一定的形式如圖片使學生有所感知進而產生興趣,其次是組織相應的活動,如剪紙、包餃子、做月餅、包粽子等,使學生對中國節日文化的理解。所以,我們需要警醒自己,喚起內心深處最珍貴的情感,努力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
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過程中,我們需要突出文化主題和文化內涵。“過節”并不單純指過的形式,更強調“節”的意義。所以,在過節時我們需要突出節日的主題,使個人情感以及節日的內涵得到升華。例如,在過春節、端午節以及中秋節時,不但需要傳承傳統過節的儀式,還需要突出節日中蘊含的團結、家庭和睦和平安的主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代表著團圓,突出節日的主題可以增強人們思家的感情,讓人們感受到過節其實是家人團圓、家庭和睦的幸福。而創新文化內涵,則是以新的形式展示傳統文化內涵。在過節時舉辦一些詩歌朗誦等家庭活動,讓家人在共同參與時增進感情。同時,還可以利用故事來弘揚先進文化。如利用屈原的故事可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為傳統節日文化注入新質,即強調要把傳統節日文化與當前人們的生活習慣相聯系,讓孩子、青年、老人等都能找到傳統節日文化中與自己生活的契合點,把傳統節日與商業、旅游等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借助傳統節日中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讓人們在旅游時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氣息,加深民眾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同時,還需要用民眾活動來慶祝傳統節日,調動民眾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讓民眾在參與民俗活動的過程中了解節日背后悠久的歷史。例如,清明節可以開展網上祭祀的活動,讓一些旅途中的人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利用科學技術可以制作一些慶祝節日文化的小禮品和小商品,以此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總之,我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一直凝聚著中國人的心,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感受到強大的凝聚力、融合力和延續力。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作者:肖維貞
相關期刊推薦:《船山學刊》(原名《船山學報》)是我國現存刊出歷史最久的一家思想文化學術期刊。本刊以船山思想研究為核心,以倡揚湖湘文化為主旨,同時兼容儒、佛、道及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研究。設有:船山學研究、傳統文化研究、湖湘文化研究、傳統與現代民族精神研究、人物春秋、文學與史學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