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演變格局

發布時間:2020-04-1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部分,是一個地區弘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江西省作為歷史文化大省,對其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弘揚江西省歷史文化資源,提升贛鄱文化影響力。因此以江西省全國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摘要: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部分,是一個地區弘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江西省作為歷史文化大省,對其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弘揚江西省歷史文化資源,提升贛鄱文化影響力。因此以江西省全國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研究對象,利用核密度、平均最近鄰指數等空間分析方法對其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演化特征進行分析,分析其與贛鄱文化的關系及原因,旨在為弘揚江西省歷史文化,提升贛文化影響力,以及打造江西形象等工作提供參考。結果表明:1)文物保護單位在空間上呈現出以九江、南昌、樟樹、吉安四個集聚區構成的沿鄱陽湖和贛江的贛鄱文化軸帶,并于軸帶兩側形成了安源、井岡山和瑞金3個次級核心區,整體上呈現出“一軸多點”的格局;2)文物保護單位空間分布的聚集趨勢與贛鄱文化的發展脈絡基本一致,集聚特點具有從“臨水性”到“山地性”的轉變;3)文物保護單位數量總體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類型呈現出單一到多元再到單一的特征。其不同時期重心移動距離先增后減再增,移動方向總體向南。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演變格局

  關鍵詞:文物保護單位;時空演變;江西省

  0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社會矛盾已經轉變,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必須在豐富人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給予豐富的精神食糧。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歷史文化的瑰寶,挖掘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及價值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文物保護單位多為悠久的歷史文明之下所形成的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重要歷史史跡和代表性建筑,這些文化瑰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和社會文化價值并且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蘊含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智慧、價值觀和民族精神,所以往往會被各級文物部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1-3]。

  江西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省份,有景德鎮市(首批)、南昌市(第2批)、贛州市(第3批)和瑞金市(2015年新增)共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還有近代江西孕育出來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共和國的搖籃———瑞金、軍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安源等革命源地。因此江西的土地上保留了一大批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其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是別的省份甚至革命經歷同樣豐富的陜西、山西等省都無法比擬的。對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有利于江西提升贛鄱文化影響力,推動江西建設成為文化強省。

  相關期刊推薦:《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季刊)1989年創刊,屬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我國唯一一份專業報道文物保護和考古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成果的科技期刊?俏奈锉Wo、文物研究、文物修復、科技考古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應用成果、綜述文章及相關信息。

  文物保護單位有其特殊的屬性,因此從歷史學、文物學、建筑學和旅游學等[5,7]方面對其相關研究較多,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價值、現狀、保護、規劃及其利用與旅游開發[4-6]等方面。與之相比,從地理學角度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相對較少,國內地理學者更側重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時空分布格局、空間擴散過程等方面的研究[8-9]。國內對于文物保護單位的地理學角度的研究主要為分析其時空演變特征及原因,基于全國的多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數據,奚雪松發現我國文物保護單位分布主要受到地勢地形、文化區的劃分以及不同自然區的影響較大[1]。朱愛琴在研究湖北省文化遺產中發現,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時間的演進集聚中心發生變化、集聚類型由多核集聚變為單核集聚[5]。林曉峰對于浙江省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演化研究,揭示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演化影響因素主要是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基礎、歷史文化基礎及文化流派傳承4個方面[7]。此相關研究還有楊嫚、包書月關于河南和北京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等都有研究出本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獨有特點[3-4]。綜上所述,地理學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有利于探尋文物保護單位的時空演變規律,對文物保護單位的開發與保護具有借鑒意義。但是目前地理學者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研究較少,且不同地區特點不同。因此本文借助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揭示其時空演變規律的同時探尋其與贛鄱文化的關系,以達到對文物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弘揚,提升江西省贛鄱文化影響力的作用。

  1研究區域概況、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部華東地區,長江中下游南岸。全省東、南、西三面環山,中南部丘陵逶迤,北部平原坦蕩,整個地勢由南向北,從外朝內,漸次向鄱陽湖傾斜,構成一個向北敞口的大盆地。境內河流眾多,主要由鄱陽湖五大水系贛江、撫河、饒河、信江和修水構成[10]。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青銅文化、瓷器文化、宗教文化、書院文化、茶文化以及歷史名人、近現代革命斗爭留下的遺址遺跡廣布全省,頗具特色[11]。

  1.2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文物局公布的1~7批(1961-2013年)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的127處江西境內的文物,以及江西省文化廳公布的1~6批(1957-2018年)106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剔除江西省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與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復項,合計1112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為本文研究的數據。本研究主要借助百度地圖拾取了文物保護單位的空間屬性,運用了ArcGIS10.2建立江西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空間屬性數據庫,并繪制江西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空間分布圖(圖1)。

  2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時間變化特征

  2.1文物保護單位時代變化特征

  為了更好的研究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時間變化特征,并參考前人之相關研究[13],本文將文物保護單位年代主要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先秦時期、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和民國以來時期。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各歷史階段均有分布(圖2),從舊石器時代到民國以來其數量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其中明清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增長最快,這與該時期贛鄱文化鼎盛有著密切關系。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少時期,民國以來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最多,其中明清以來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占到總數的80.75%。從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型來看(圖3),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在五大分類中近現代重要歷史遺跡及代表性建筑>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其中古建筑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這兩大類比例遠高于其它3類占到總數的81%,古遺址、古墓葬和石窟寺及石刻三大分類比例基本相當,石窟寺及石刻這一分類只占全部文物保護單位的4%,為五大分類中數量最少的一類。此外,不同分類的文物保護單位其隨時間推進數量變化的規律有所不同。表1可以看出,先秦時期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結構類型單一,主要集中在古遺址類,因為距離歷史時間的遠近對文物遺跡的保存影響較大,先秦時期距今遙遠大多文物只能以遺址的形式存在。隨時間推進其類型不斷呈現出多元化,至民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型又集中于近現代重要歷史遺跡及代表性建筑,這是文物保護單位的分類所決定,但江西省的近現代重要歷史遺跡及代表性建筑中474處有421為紅色遺跡卻是受到江西豐富的革命運動和革命事件所影響。

  2.2時代重心演變趨勢

  利用ArcGIS中的“MeanCenter工具”得出歷史階段內各自文物保護單位的重心相關情況(如圖4、表2所示)。整個移動過程總體向南,移動速度呈現出快慢快的趨勢。

  文物保護單位是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其重心的變化與人類活動足跡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關系。先秦時期江西屬于百越之地,因其遠離當時華夏文明核心區域(黃河流域),人類遺跡較少,僅有38處被列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秦漢以來中原文化開始向南傳播,漢代設立豫章郡奠定了江西省基本行政單元對贛鄱文化的形成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也使得秦漢時期的江西文物重心向政治經濟中心的豫章郡方向移動。隨著東晉時期中原政權衣冠南渡,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長江中下游以南包括江西在內的地區經濟開始快速發展。進入隋唐時期,鄱陽湖地質構造運動基本完成,奠定了今天的格局,為江西水運地位的提升發揮了穩定的作用。至明清時期憑借交通優勢江西省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巔峰。民國以前文物保護單位多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相關性,不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數量開始變多,而且趨于向社會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移動。民國以后傳統的贛鄱文化開始衰弱,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受到贛南的紅色革命運動的影響整體上向贛南方向移動。

  3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空間分布特征

  首先利用ArcGIS中AverageNearestNeighbor工具,得出江西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R指數為0.559236<1,Z得分為-28.118296,P檢驗小于0.01這說明江西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在99%以上的可信度為集聚分布。受水系格局和紅色文化影響,江西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在空間上呈現出以九江、南昌、樟樹和吉安4個集聚區構成的沿鄱陽湖和贛江的贛鄱文化軸帶,并于軸帶兩側形成了安源、井岡山和瑞金3個次級核心區,整體上呈現出“一軸多點”的分布格局(圖5)。文物保護單位是人類活動的遺跡,文明的發源往往是依托江河湖泊,贛江作為江西的母親河,為江西的贛鄱文明的孕育提供水源、交通;贛江和鄱陽湖的河流沖擊平原更為古人類的農業生產提供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的自然條件。九江、南昌、樟樹和吉安作為贛江、鄱陽湖沿岸的地區人類活動頻繁。進入近代,江西省萍鄉市、井岡山市、瑞金市成為江西重要的革命搖籃,打響了秋收起義的槍聲、創建了中國最早的革命根據地、孕育了新中國的前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等,因此遺留下大量的紅色遺跡,為贛鄱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