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清代、民國及當代紫砂陶裝飾面面觀

發布時間:2020-04-0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宜興紫砂從古至今都與其它工藝品、藝術品一樣,隨著時代的腳步、國運的興衰而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國運昌盛,紫砂就是旺,藝術形式和創新形式就多樣化的發展。 紫砂陶裝飾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蓬勃發展,特別是乾隆盛世,紫砂陶的造型和裝飾豐富多彩,如

  宜興紫砂從古至今都與其它工藝品、藝術品一樣,隨著時代的腳步、國運的興衰而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國運昌盛,紫砂就是旺,藝術形式和創新形式就多樣化的發展。

  紫砂陶裝飾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蓬勃發展,特別是乾隆盛世,紫砂陶的造型和裝飾豐富多彩,如清三朝宮廷御用器皿,特別是瓷器盛行掛琺瑯彩,宜興紫砂陶也一度在胎體上掛琺瑯彩、掛爐均釉,形成一種奢華多彩的風格。但因為當時掛琺瑯彩成本高,工藝難度大,僅在宮廷中適用,再加上紫砂陶上釉彩以后也影響紫砂陶材質透氣性的特點,泡茶時與瓷器無別,以致于琺瑯彩裝飾逐漸淡出,而被紫砂其他裝飾工藝取代。

清代、民國及當代紫砂陶裝飾面面觀

  由于宮廷御用器皿追求奢華,費工費時,客觀上也局限了民間工藝的發展。宜興紫砂除了為宮廷服務之外,大量的手工藝人為了生活而不斷努力,不斷創新改變,出現了為民間日用而生產的民窯。民間的產品講究經濟實用,不像官窯那樣不惜工本,因此不如官窯那樣精致,相對顯得簡單些。但是民間又有其得天獨厚的地方,它植根于民間,熟悉人民群眾的需要和愛好,長期接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孕育和滋養,因而顯得剛健清新,富有生命力和生活情趣。例如與官窯工整規范而板滯不化的瓷器相比,民間的紫砂就顯得生動活潑、天趣盎然,充滿著想象力和創造精神。清代康熙年間的紫砂陶可以說是一代典范,歷史上許多無名紫砂藝人的精湛創造,值得在工藝美術史上大書一筆。

  清康熙年間,紫砂陶大量外銷至歐洲,為適應歐洲市場的需要,紫砂陶藝人創新了一種鏤空裝飾工藝。在中國陶瓷工藝品中,鏤空的裝飾手法非常古老,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它就在陶器上面出現了。鏤空紫砂壺在清代開始出現,在中國大陸很少見到,而據流傳于歐洲的外銷紫砂壺信息,在公年1700年前后(清康熙朝)的外銷壺中,它卻十分流行。這種極具東方情調的鏤空紫砂壺是宜興陶匠為歐洲市場特別制作的。鏤空紫砂壺的造型各異、工藝精湛,鏤空處都有二層胎體,外層為鏤空層,有梅花、竹枝、蓮和鷺鷥等紋樣題材,內層為“壺膽”。它那空靈的感覺,給人無以言狀的美感。

  又如貼花裝飾紫砂壺,貼花裝飾是在被裝飾物體上附加紋樣的裝飾手法,具有立體感。貼花又可以分為堆塑和堆貼,其差別在于立體感的強弱,堆塑稍強,堆貼遜之。紫砂壺的貼花紋樣以梅花、菊花、牡丹花、松鼠葡萄紋和龍紋為多,這些具有東方情趣的紋樣,由不同的器型反復表現,對歐洲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同一種造型,由不同的紋樣題材和泥色配襯,又有著微妙的變化。歐洲貴族還有在貼花上添加描繪金彩的喜好,他們將這種喜好同樣運用于來自中國的紫砂壺精品上,使它更加富麗堂皇。貼花這種古老的裝飾手法就這樣被反復地演繹著,永遠地新鮮著。紫砂壺上貼花,在清代以陳鳴遠為代表,他在紫砂壺、紫砂文玩等作品,從大自然中吸取題材,或象形、或貼花,從而開創了紫砂花器這一類別,并延續到今天,當代紫砂史上的花器圣手朱可心更是紫砂貼花裝飾的一代巨匠,他的弟子汪寅仙也有著杰出的成就。

  到了清中后期,在嘉道年間出現了紫砂陶刻書畫裝飾盛行的景象。清嘉、道年間的陳曼生,是一位書法家、篆刻家,他把中國詩詞、文辭、書法、篆刻帶進了紫砂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開創了文人壺的先河,提高了紫砂壺的文化品位和把玩價值,讓紫砂壺堂堂正正地以文化的形式出入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中,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陳曼生何許人也?為什么宜興紫砂界、收藏界對他如此推崇?其實他的真正姓名叫陳鴻壽,生于清乾隆33年,卒于道光2年,浙江錢塘人,西冷八家之一。他曾在宜興鄰縣溧陽做過一任縣宰。陳鴻壽字“子恭”,號就多了,有“曼生”、“老曼”、“恭壽”、“曼公”、“曼龔”、“夾谷亭長”、“偦溪魚隱”、“種榆道人”等。只是“曼生”之號在紫砂壺上用多了,紫砂人習慣稱他陳曼生。陳曼生身處官場,業余愛好卻頗多,他工書及鐵筆(篆刻),又工竹刻。任職溧陽時,官場政績少見史載,倒是在宜興紫砂上的創意、陶刻詩文使他流芳于世。此公博學好玩,溧陽與宜興緊鄰,公務之余他游山玩水,來宜興時興致所至,就在紫砂壺上舞文弄墨。據傳,他為使砂壺能有可刻之“空白”,就親自設計十八個壺樣,請制壺高手楊彭年制作,然后由曼生本人及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伽、查梅史等銘刻文辭、詩句。“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占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作法,竟將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阿曼陀室”印章,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里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從陳曼生開創了陶刻裝飾后,就有了“壺隨字貴,字隨壺傳”的說法。

  紫砂陶裝飾自曼生后,在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后有著名代表人物任淦庭、陳少庭以及任淦庭的弟子譚泉海、鮑志強、毛國強、鮑仲梅等人,他們在先師的基礎上發揮創新創作才能,并各自成風格,成為紫砂大師。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紫砂陶藝術也隨著國運的昌盛而有了巨大的發展,紫砂陶裝飾技法、技藝和形式更是創新不斷,具有影響大的就是銀絲鑲嵌紫砂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蘇州工藝美術大師陸函生到宜興紫砂工藝廠交流,陸大師精于在紅木家具鑲嵌螺鈿、銀絲等裝飾工藝,是紅木蘇工一絕,他看到紫砂壺的質地和造型時,主動提出可以嘗試在紫砂陶上鑲嵌銀絲,當時紫砂工藝廠領導很重視,他建議派紫砂陶刻高手鮑仲梅去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向陸先生學習該技藝,鮑仲梅在蘇州學習后回廠就開始嘗試在紫砂壺上鑲銀絲,在技藝成熟的基礎上,他又毫無保留地在同道中交流,后來又發展到用24K金絲鑲嵌,一時風行紫砂行業,并一直流行至今,并且有所發展。

  關于紫砂絞泥壺裝飾技藝,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李昌鴻先生在中央工藝美院高莊教授的啟發下,首創紫砂壺絞泥裝飾,在坯件成型工藝中,利用不同色澤的原礦紫砂泥絞和在一起,形成自然的紋樣,或流水、或云彩,自然天成,別具風彩。紫砂高手呂堯臣先生在80年代后期對絞泥裝飾作專門研究和開拓創新,形成裝飾獨特的呂氏絞泥技藝而獨步天下,一時有壺藝魔術師之稱。他的一件六方名作“玉屏移山壺”由六個塊面組成,而六個塊面上的絞泥紋樣互相通轉聯接,形成一幅如國畫的山水畫,而且壺里壺外通透,當時的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時順華先生看到后大為贊嘆,并當場賦詩一首贊美,“玉壺砂成注香茗,屏透畫圖非凡品。移來千峰匯秀色,山重水復寄冰心。”并為之取名“玉屏移山壺”。當今絞泥裝飾已成為一種現代時尚,呂堯臣先生的絞泥技藝出神入化,被譽為當代經典創造。

  相關論文推薦:淺談紫砂“龍井欄壺”的造型藝術特征

  總的來說,紫砂裝飾工藝隨著時代的進步,肯定會有層出不窮的創新,作為新一代的紫砂藝人,我們一定要在繼承好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創作,不負時代。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