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紫砂藝術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藝術造型與藝術裝飾沉淀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中陶刻技藝的使用,使紫砂藝術作品增添了美學雅韻和人文氣息。紫砂藝術能有如此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終歸離不開文人的思想背景、生活追求和審美需要。文人對詩書畫的喜好也
紫砂藝術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藝術造型與藝術裝飾沉淀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中陶刻技藝的使用,使紫砂藝術作品增添了美學雅韻和人文氣息。紫砂藝術能有如此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終歸離不開文人的思想背景、生活追求和審美需要。文人對詩書畫的喜好也在紫砂藝術作品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無論從藝術精神出發,還是從其設計中體現的人文情懷出發,都不能僅以技藝或材質來確定價值,而應該深入考析其獨特的藝術之美。
紫砂泥泥質特殊,具有雙透氣孔結構,因“色不艷、質不膩”的質感,令人心生喜感,又因茶水滋養過的紫砂制品,能表現出“外類紫玉,內如碧云”的狀態,也使紫砂有了“紫玉金砂”的美譽。紫砂藝術富含東方文化內涵的精、氣、神、韻。每件作品都體現了自然與典雅的結合。紫砂藝術作品的造型藝術與創作主題都有很大的包容性,紫砂藝術作品的造型與裝飾,追求創作理念的感性形象與內在理性表達相互統一,營造一種寓意生動且內蘊豐富的藝術境界。其中陶刻裝飾藝術,在紫砂藝術作品中的運用,更為精妙。
紫砂陶刻裝飾將書法藝術、繪畫藝術、金石篆刻、文學修養等內容融為一體。紫砂陶刻最早出現于元末蔡司瞮《霽園叢話》:“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 中,內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以此得見,陶刻技藝在紫砂制品中的出現。紫砂陶刻藝術特性,與古代陶器刻紋技術出于同類,可追溯于更早時期的文化傳承。陶刻的文化包容性得益于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紫砂藝術制品的廣泛傳播,紫砂陶刻也逐漸吸引了文人墨客、茶人雅士的參與,或是寄情賞析,或是托器言志,對紫砂陶刻藝術提供了廣泛的取材,更起到了推動紫砂陶刻藝術發展的作用。尤其是清代書畫大家陳曼生,參與紫砂藝術作品創作后,設計出著名的“曼生十八式”,遂成為紫砂陶刻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紫砂藝術成就影響至今。
紫砂陶刻藝術技法是紫砂陶刻藝人用竹或鐵制成的刻刀,在紫砂陶器成形后的坯體表面,刻畫文字或圖案等內容,是一種紫砂裝飾技藝。運用各種刀法來表達線條的粗細感和力度的剛柔。巧妙地運用指力、腕力、肘力等力量去刻畫內容,從而表達作品整體意念和思想情感。這是紫砂陶刻藝術所展現出來的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屬性,它與紫砂造型藝術是相輔相成的。
“梅蘭竹菊陶板”紫砂陶刻藝術作品,從傳統藝術文化和金石篆刻中獲得藝術美感,運用紫砂陶刻藝術,抒情達意,深刻表達陶刻藝術創作者內心的情感思想?梢哉f,紫砂陶刻藝術不僅僅注重形式、內容、手法上的技巧,還注重創作者的文學素養、書畫功力以及氣質內蘊,這也充分體現了紫砂陶刻藝術作品藝術造詣的堅實支撐。
“竹”在中華傳統審美中象征著高潔、美好。 “竹”的虛心、志向高遠,廣受人們喜愛,人們將“竹” 的習性和人的品質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用來弘揚 “竹”所表達的君子象征。而紫砂制品帶給人一種遠離繁華塵世的品性,這恰恰和“竹”擺脫塵世紛雜的特性,似有相通,而這正是“梅蘭竹菊陶板”作品所表達的意韻。
紫砂是古典的,也是時尚的。當細細欣賞這款 “梅蘭竹菊陶板”時,會發現紫砂陶刻創作者,將古典與時尚融合在了一起。紫砂陶刻藝術,作為文化的表達,它的傳承、發展乃至創新,也和時代進步有著密切的關聯,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現代美學的表達。“梅蘭竹菊陶板”形神兼備的美學審美取向,提高到了哲學與美學的角度,既做到了二者對立,又做到了融合統一。可以說,形是存在、是物質、是表象,而神是意識、是精神、是本質。將形與神相互融合,相互運用,以表現形與質的藝術表達。
相關期刊推薦:《山東陶瓷》Shandong Ceramics(雙月刊)1978年創刊,內容包括日用瓷、建筑衛生瓷、工業陶瓷、窯爐及相關耐火材料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工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成果、新設備的研制推廣和應用。
紫砂陶刻創作者們要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積累過程中學以致用。紫砂陶刻藝術,賦予了紫砂藝術作品靈氣生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深層文化價值和審美享受的紫砂陶刻藝術作品,也漸漸炙手可熱。所以,紫砂陶刻藝術的創作,更要彰顯本色,在平淡中體悟激情,在紛繁中學會平淡。保存精髓,傳承意旨,從而創造出更好的紫砂陶刻藝術作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