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雙柏縣的彝族傳統堆繡工藝是彝族手工刺繡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進程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彝族傳統刺繡工藝的形態,使其呈現出新的特征。從生產性保護的視角入手,探究新的社會需求趨勢下堆繡工藝活態發展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以原生
摘要:雙柏縣的彝族傳統堆繡工藝是彝族手工刺繡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進程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彝族傳統刺繡工藝的形態,使其呈現出新的特征。從生產性保護的視角入手,探究新的社會需求趨勢下堆繡工藝活態發展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以原生文化土壤的保護為基點,探索實施生產性保護的對策,為新時代堆繡工藝的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提供依據,以期成為堆繡工藝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關鍵詞:堆繡工藝;生產性保護;原生文化;品牌戰略;創意開發
在機械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傳統彝族刺繡工藝要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和探索適合自身轉型發展的路徑。新的生產方式、審美情趣、合作方式、開發模式等都在激烈地沖擊著家庭式、師徒式、作坊式等傳統的工藝傳承模式,契合當下新的生產方式,謀求新的發展途徑是堆繡工藝的迫切需求。堆繡工藝的生產性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其研究應以原生文化特質的承續為立足點,實現傳承群體的良性延續,為生產實踐保住核心的“人”的因素。特色而優質的文化創意產品已經成為現代旅游業中的重要構成要素,工藝文化的弘揚離不開“物”的因素。
期刊推薦:《楚雄師范學院學報》(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楚雄師范學院主辦。讀者對象:全國大、中專學生、科研工作者。是楚雄師范學院主辦,面向大中專學生、科研工作者發行的一份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發表本校教職工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本校對外交流的一個學術窗口。
隨著文化旅游、體驗式旅游的興起和不斷發展,民間工藝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場、融入社會已經成為必然之勢。21世紀是一個品牌大發展的時代,應結合當下彝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深度挖掘堆繡工藝的文化特質,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為推進生產性保護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保護堆繡原生文化土壤,構筑生態文化圈
沃腴的原生文化土壤孕育了絢爛多姿的堆繡形態,其獨特性、創造性既是彝族人民靈性的張揚,又是情感的宣泄,代表著廣大彝族同胞們的探索、實踐、思考和精神力量。正如金光先生所言:“藝術,就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和情感體驗在審美意義上的形象展現。”[1](P6)堆繡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特有的文化環境和傳承方式,這些長期積淀的文化土壤是穩固和肥沃的,為堆繡的更新、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并在濃厚的文化滋養下,不斷豐富和世代相沿。“任何民族藝術都要經歷由眾多因素作用的、歷史演進的過程,因而總是帶有不同時代的烙印,而它的相對穩定性同樣也是一個民族特定社會生活條件的反映,它來自于這個民族的具體歷史環境,是特定自然條件與物質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必然產物。”[2](P50)從生態文化圈的概念來看,是指特定時空和生物之間自然形成的生態人文氣象。而“文化一詞,英文和法文都寫作‘culture’,其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等事項。”[3](P9)進一步說,除了知識、道德、風俗習慣、信仰等內容外,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習得的技能、經驗或形態都可以稱為文化,堆繡即是具有區域特征和原生特質的文化樣態。彝族人民的生產勞作與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堆繡正是根植于特定時空下的人文景觀才枝繁葉茂,因此,原生土壤是堆繡生存、發展的根基。
基礎不牢則地動山搖,完整和豐沃的文化土壤是有效實施生產性保護的保障。從理想化的角度而言,封閉的原生文化環境是生產性保護最為理想的基礎。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一分為二地看,內因是在緊密、穩定的傳承模式下,融入新一代人的創造力和思想情感、審美意識,才不斷創造出新的堆繡形態;外因是從全球化的概念誕生開始,開放、交融就已成為極其普遍的世界性現象,人員空間的轉換給堆繡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如圖案題材的不斷拓展,表現手法的不斷豐富。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4](P276)21世紀是一個變革的新時代,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各種新技術、新媒介、新材料層出不窮,在加強、加快、加寬交流的同時,不斷突破區域和族群之間的阻隔,以一種不逆之勢給傳統文化帶來了強勁的沖擊。民族文化必然要在文化浪潮的席卷中自我調適,并找到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堆繡要在順應潮流的基礎之上,采取相應的措施,構筑好相對完整和長期穩定的生態文化圈。
二、秉承工匠精神,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目前,“工匠精神”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熱詞,被多維度、多層面的解讀,李硯祖教授在《工匠精神與創造精致》一文中說:“所謂‘工匠精神’,實質上是指一種工作中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5](P12),他又進一步指出:“工匠精神既是民族性的,也是個人性的。它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一個個生產環節,一件件產品來體現的”[5](P13)。雖然在歷史的流變中,堆繡產生了這樣那樣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精工巧思的極致追求,每一件繡品都凝聚著繡女們的心血,象征著精雕細琢、一絲不茍的民族精神,這正是工匠精神的直觀體現。《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保護是一種保護方式,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而生產性保護的核心是為了傳承,為了“堅持傳統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核心技藝的真實性”[6](P181)。繡品的“真實性”是生產性保護的核心要素之一,“真實性”一旦丟失,生產性保護也就偏離了目標,因“真”才能達“善”,才能實現美。因此,秉承追求極致、盡善盡美的工匠精神,保證繡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品質,是生產性保護的重要目標。
中國的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有刺繡工藝,如彝族、苗族,雖然別具一格,但分布較散,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導致知名度不高、競爭力不強,品牌建設更是無從談起。打造堆繡品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則是通過大腦的神經生理過程而進行信息的攝取、儲存、編碼和提取的活動”[7](P1393)。構建堆繡品牌即是將核心信息作用于受眾,使其通過感知和心理體驗完成對堆繡的整體性認識,使其產生情感認知和形成心理認同,并最終采取行動的一種過程。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理周城的經濟收入中,農業收入僅占8%,92%的經濟收入是依靠傳統民族民間工藝———“扎染”。[8](P168)提到扎染,大家腦海中會浮現大理、周城、白族、藍白相間等關鍵詞,說明白族扎染工藝已經在產業化發展中形成了優勢品牌效應,這種效應一旦形成,便具有長期性,形成一定規模的受眾,并在他們的使用中口耳相傳,不斷地形成新的受眾群體。
從楚雄州彝繡市場來看,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和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各類刺繡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楚雄市的彝人古鎮和牟定縣的彝和園就有70余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成為人們旅游、購物的首選之地。對比之下,雙柏縣的堆繡可以說是默默無名,但從打造品牌的角度而言,具有先天優勢,先期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能給品牌塑造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打造堆繡特色品牌是促進生產性保護的有效策略,要高度凝練堆繡的文化特質,彰顯堆繡的藝術特色,挖掘堆繡的核心競爭力,并從經營理念、行為規范和視覺系統入手,打造一個完整的、鮮明的品牌形象。
三、開發堆繡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建構堆繡工藝體驗中心
(一)緊扣堆繡文化特色,開發特色文化創意產品
文化創意產品在今天的旅游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國各大旅游地區,特色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爭相斗艷,以期能獲得旅游者的青睞。文化創意產品即是將區域特色文化與現代產品設計相結合,這也是生產性保護的要義之一。在文化旅游的趨勢下,文化創意產品已經超越了本身的內涵,具有實用性、文化性、區域性、紀念性等特點。從類別和用途上來看,生活用品、學習用品、辦公用品等類別都具備開發的價值;從審美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品融合了地域文化、民族審美意識和時代審美特征,其作為一個美的物化形態,是民族心理和文化認同的集中體現;從文化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品作為一個“消費符號”被旅游者帶往全國各地,能在更廣的層面上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并在人們的使用中被具體感知和延續;從經濟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能給地方政府、企業和從業者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有更為充足的資金改善生產條件,從而進一步促進民族文化的良性發展;從造物的角度來看,實用性是產品設計的基本前提,民族工藝品也不例外,雖然堆繡產品具有實用性,但其使用的途徑較為狹窄,多數是用于服裝服飾、背篼、挎包等,在生產性保護的進程中,繡品功能的拓展是必要環節,將堆繡與現代產品設計相結合,開發出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產品,充實雙柏縣的旅游市場,是落實堆繡生產性保護的有效措施。
(二)建構堆繡工藝體驗中心
生態文化重在感知和體悟,生產性保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積極構建堆繡藝術體驗中心,讓人們近距離的觀察、學習和操作,并在親身體驗中領悟堆繡的魅力和深刻認知藝術價值。建設民族文化體驗中心是未來民間藝術保護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新的方式,其發展脈絡是由家庭制、師徒式發展到傳習館,再上升到體驗中心,其功能非常的全面,既可以設置傳承人工作室、文獻資料室、堆繡精品展館,又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和本土資源建立數字體驗中心,讓觀者能身臨其境地全方位領略堆繡藝術的特色風采。構建堆繡藝術體驗中心要有機整合文化館、文化站、傳習館的資源,并結合觀摩、實操、展播、研發等多種方式和手段設置必要的機構或部門,為堆繡實施生產性保護提供保障。
四、構建堆繡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堆繡文化產業鏈
(一)構建堆繡文化創意產業園
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調查研究與整體規劃,編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行動計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點培育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積極探索和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做法和經驗,充分發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這里提到了“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保護堆繡原生文化土壤,建設堆繡生態文化圈”是堆繡工藝生產性保護最為基礎和根本的基地之一,是生存之基。另一方面,要扎實推進產業化發展,建構文化創意產業園,促成堆繡文化產業鏈的形成,此乃發展之基。金光先生曾在《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認識民族文化》一文中說道“文化是源泉,創意是關鍵,產業是保障”[9](P11),獨特的文化資源是建構堆繡產業的基礎,系統的產業化發展是實施生產性保護的有力保障。民族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看似呈現出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大喜局面,但也存在謬誤百出、亂象叢生的狀況,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和意識上的誤導,部分企業借保護、開發之名,行斂財之實,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一擁而上,大賺一筆,在慘淡經營后,一哄而散,獨留滿目瘡痍。
習近平同志在文化強國戰略的論述中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必須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汲取營養,獲取力量,賦予時代精神。”從宏觀來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既是國家繁榮富強的根脈,又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生生不息的動力所在。人們在向傳統學習的過程中,再度研習、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增強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心,獲取文化自強的強大力量。從微觀來看,民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堆繡更是彝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筆濃墨重彩,彝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是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有益支撐,而全國眾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無疑是文化創新的有力保障。因此,建構堆繡文化創意產業園,既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大勢所趨,又是雙柏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彝族區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內在呼喚,更是堆繡從業者的人心所向。
(二)打造堆繡文化產業鏈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堆繡產業鏈的形成是一個科學的、系統的過程,產業園是產業鏈中的基點。從狹義來看,是從繡品的創作、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鏈條;從廣義來看,產業鏈又是堆繡文化不斷更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聯結點,具有延伸性,在產業運營中能保障和促進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在堆繡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其內在價值決定了繡品的性質,并形成了價值關聯關系,即價值鏈。“價值鏈是文化產品內在價值的延伸,是文化產品的內在屬性,而產業鏈是價值鏈的外在表現形態,是指由一個產業衍生出與其他相關聯的其他產業。”[10](P14)從堆繡文化產業的價值鏈來說,彝族人民的造物理想、審美取向、宗教意識和倫理觀念等文化要素在繡品上集中體現,展現了對自然的體驗、對社會的認知、對理想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感悟,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并在產業鏈中形成了核心的競爭力,奠定了供需鏈構成的基礎,即大眾消費的文化要素。楚雄州內的彝繡空間鏈是由各縣域之間的刺繡產業鏈有機構成,如較為典型的彝人古鎮和彝和園,而雙柏縣堆繡的空間分布情況主要由大麥地鎮和安龍堡鄉構成,又可進一步細分到村、戶的層面,繡品主要作展示和生活所用,暫未進行產業化開發,因而并未成為彝繡產業鏈的補充。因此,應以建構堆繡文化創意產業園為基礎,有效地整合堆繡作品資源,充分發揮區域和人力優勢,建立一個集制作、生產、銷售、反饋為一體的產業鏈。
五、結語
格羅塞曾說:“工具追求的是外在目的,藝術僅僅注重自身,沒有外在目的”[11](P13),工具的外在目的即實用,藝術注重自身即審美。人類的造物絕不僅滿足于實用,造物藝術的審美同樣需要以物化形態來表現,在二者的結合下,工藝便產生了。在機械化時代,批量復制的民間工藝品已經喪失了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質,功利化的運作方式更是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惡意中傷。堆繡文化原生土壤在新文化的沖擊下已遭到嚴重破壞,傳承鏈的斷裂更讓傳承成為無源之水。生產性保護的方式能深度挖掘和科學保護堆繡的內涵與特質,形成系統的、立體式的保護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合理銜接和有效承續,從而達成傳承與創新、保護與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