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15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無錫刺繡與蘇州刺繡是廣義蘇繡一脈相承的兩種刺繡分支,無錫刺繡就是人們所說的錫繡,還有種刺繡也被稱為錫繡的是劍河苗族錫繡,無錫刺繡被稱為錫繡是就無錫地區而言的,苗族錫繡的是由繡片的材質中有錫金屬而得名。本文從無錫錫繡與苗族錫繡的時代背
摘要:無錫刺繡與蘇州刺繡是廣義蘇繡一脈相承的兩種刺繡分支,無錫刺繡就是人們所說的錫繡,還有種刺繡也被稱為錫繡的是劍河苗族錫繡,無錫刺繡被稱為錫繡是就無錫地區而言的,苗族錫繡的是由繡片的材質中有錫金屬而得名。本文從無錫錫繡與苗族錫繡的時代背景入手,從錫繡的材質、工藝來分析比較,并提出其保護與傳承的建議,讓其交叉融合,兩種刺繡相互借簽,走跨越發展之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錫繡;材質;工藝;精微繡
提到錫繡,有人會想到無錫地區傳統錫繡,也有人會想到劍河苗族錫繡。無錫刺繡被稱為錫繡是就無錫地區而言的,苗族錫繡的是由繡片的材質中有錫金屬而得名。這兩種錫繡從材質、工藝、繡品特征等方面都分屬于不同種類的刺銹,現就從以下幾方面對兩種刺繡作一分析。
一、錫繡的發展歷史
無錫是江蘇的重要刺繡產地之一。無錫刺繡,俗稱錫繡,它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流傳于民間。錫繡早在200多年前即很有名,史志最早記載出現于明代中期。當時盛行的為“十字挑花”和“堆棧紗刺繡”。2008年無錫精微繡作為蘇繡的擴展項目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錫繡是分布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部分苗族村寨的一種民族繡法,苗族錫繡是我國苗族文化的瑰寶。苗族服飾,有“穿在身上的史書”之說,據《苗族古歌》載:大約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遷徙至今劍河縣境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錫繡服飾制品具有端莊古樸的特點,并且保留著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士戎裝的甲胄之風,可以說,錫繡服飾制品算是劍河縣境內苗族服飾中最具特點的一類了。苗族服飾種類之多樣、色彩之艷麗、內涵之深遠,是黔東南最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大縣。其中,南寨錫繡在劍河縣苗族服飾中堪稱一絕,不僅在劍河縣,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它也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刺繡方法。南寨錫繡主要流傳于劍河縣南寨鄉的繞號、柳富、白斗等少數苗族村寨。2006年,“苗族錫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錫繡的材質
無錫錫繡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流傳于民間。錫繡傳統針法多變,繡出的圖案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感,色調淡雅是欣賞性和實用性兼具的民間工藝品。錫繡工具包括繡繃、繃凳、擱手板、繃釘、繡花針、繃線、繃布、底料、繡線和剪刀等一整套工具。刺繡時,常根據繡品大小和形狀來選擇圓繃或卷繃,根據繡品的用途來選擇繡底和繡線,如繡品用于日用品,則選擇棉麻底料和棉線,因為其耐洗滌。如繡品用于陳設,則使用真絲底料和蠶絲繡線。繡花針的型號由繡底的材質紋來決定。刺繡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刺繡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和發明,首創的雙面精微繡,作品卷幅微小,構圖精美,繡技精湛,精微繡畫面雖只有寸人豆馬,細若蠅毫,刻畫入微,形神兼備,作為錫繡精品,可將一根絲線細分到八十分之一,再穿針引線,技藝精湛令人稱奇。
苗族錫繡在刺繡過程中使用的材料比較特殊,一般是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再用棉紡線在布上穿線挑花,圖案一般采用較為傳統的圖案,然后再將金屬錫絲條繡綴于圖案中,最終,利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處繡成彩色的花朵。苗族錫繡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刺繡方式,其工藝更加獨特、手工更加精細、做工也更加復雜,做出來的刺繡圖案特別清晰,很有質感。采用銀白色的錫絲繡在藏青色布料上,本身會讓刺繡的顏色更加分明,也提高了刺繡的光澤度,另外與佩戴的銀飾也更加搭配,既實用又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書上,專家對劍河苗族錫繡的評價是:使用材料特殊、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和精巧,屬罕見的刺繡技藝,在貴州乃至全國豐富多彩的刺繡工藝中獨樹一幟。
三、錫繡的針法
經過了幾千年改良,無錫刺繡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并發展處十幾種刺繡方法,比如單面繡、切馬鬃繡、堆紗繡、戳紗繡、發繡、盤金繡、雙面精微繡等,其中,較為傳統的刺繡方法是切馬鬃繡,另外雙面繡也是其特有的針法,使得失傳千年的刺繡方法重現與世人面前。錫繡的針法既獨特又多樣,達到了三十多種,有齊針、接針、切針、滾針、搶針、平套針、散套針、集套針、施毛針、打籽針、松子針、雞毛針、桂花針、刻鱗針、亂針、虛實針、編針、戳紗針…… 錫繡技藝針法多樣令人稱奇。錫繡在歷史的長河中技藝越來越精湛,樣式越來越好看,水平越來越高。另外,無錫刺繡還經常與書畫作品結合在一起,錫繡從書畫作品中獲取靈感,甚至達到了中國傳統畫無畫不能入繡的“盛景”。錫繡的繡稿源于書畫作品卻又高于它,其獨特的技藝與針法使錫繡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與觀賞價值。
苗族錫繡是刺繡12類技法中的一種,12類技法包括: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蠶絲繡。它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苗族錫繡的制作包括紡線、織布、刺繡、鋪花、補花、上錫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均采用純手工制作,制作人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一套完整的錫繡服飾需要一至兩年時間方能完成,其端莊古樸的服飾特點至今仍遺存著春秋戰國時期武士的甲胄之風。
相關論文推薦閱讀:苗族錫繡與幾何變換
摘 要: 苗族錫繡是一種古老刺繡,錫繡就是將準備好的細錫絲條拉直,把一頭剪成針頭狀穿過事先繡好的棉線,剪下絲條,并返扣在棉線上,這樣就完成一個扣錫過程,這就是錫繡。 傳統錫繡圖案大多數是幾何紋樣,結構規整、優美、復雜,用幾何方法對錫繡“姊妹花”和“富貴紋”等圖案進行分析,發現它們的構圖大量用到了數學上的平移、軸對稱、旋轉變換,由此可知錫繡也是民族數學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錫繡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可以作為地方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
四、兩種錫繡相互借鑒與共同發展
當今社會,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無錫錫繡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若要繡出精美的的作品,不但需要技術豐富的勞動力,完成作品耗時也長,所以,成本高導致錫繡的售價一直較高。在老百姓還未達到大量消費文化產品的階段時,錫繡作品還主要停留在觀賞或收藏的階段,一般作為貴重禮品相贈或收藏起來。而精微繡更是處于“有價無市”的局面,因為其制作周期更長,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雖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但價格較高,仍然沒有什么市場。錫繡作品曲高和寡,宣傳力度匱乏,市場化尚未成熟。苗族錫繡有數萬繡娘以刺繡為業,作品制作周期相對較短,也平民化,產業規模化程度較高,但缺少高尖端刺繡品。兩種錫繡的發展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借鑒,將“非物質文化生產性”開發利用,傳承發展。
1.錫繡作品產業化
錫繡作品的銷售,實體店與電商銷售方面相結合,訂制作品,對客戶需求等方面做好調研,將錫繡元素刪繁就簡,打開產品銷路?蛻舳ㄎ,應不止高端客戶,消費的主體大眾消費群體不容小覷。所以可對錫繡作品時行分檔,不同檔次的作品對應不同的消費群體,開發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藝術品和實用品,如刺繡書簽、屏風、抱枕、香包掛件、披肩等新產品的開發,開拓出更大的市場,讓更多人的了解非遺文化。
2.同設計師及知名企業合作
錫繡需要慢工細作,因而這處傳統民間手工藝難以適應機械化生產方式,在傳播方式、知名度、認可度等方面受到種種限制,發展相對緩慢乃至一度停滯。將錫繡與設計師品牌合作,與知名企業聯合研發,將錫繡運用到高級定制禮服,用新材料取代傳統材料,如在透明塑膠(TPU)、PVC材料、亞克力、真皮等不同載體上刺繡,在傳統圖案基礎上結合當下生活進行再創作,探索更多產品延伸的可能性。如莨綢這種中國獨有的古老而純天然面料,其染色方法在上個世紀幾乎失傳。其與著名設計師梁子合作,在政府的財政扶持下,那古老的染色方法得以保存,瀕臨滅絕的莨綢在梁子手里重生,其創建的天意莨綢品牌,以厚重的文化底蘊與時尚創意征服著世界,被越來越多的權威媒體廣為關注與傳播,莨綢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煥發了新的生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錫繡,也可借鑒莨綢的發展之路,將現代設計理念融入錫繡,不斷對其賦予新的時代氣息,有意識的保護與傳承,在保留傳統基因的同時,注入新鮮的元素。
3.錫繡課程進入課程或舉辦專門的“錫繡創意設計”研修班,培養非遺傳承人
現在,為了讓無錫錫繡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下來,已將其加入到專業課的課程制種,并邀請了非物質遺產大師進行授課講解,讓更多的人接觸這項技藝。這種將?普n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傳統手工藝向現代生活的實用功能轉型,并可以在有悟性、有志向學習錫繡的青年中培養新生力量。
兩種錫繡可走跨越發展之路,把文化轉化成商品,實現文化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