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0-3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前進發展,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對于國外藝術的研究與實踐,近年來,研究者對于國外色彩轉換的關注度也逐漸加大;诖,該文探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之間的色彩轉換。 關鍵詞: 印象派; 后印象派; 色彩轉換 1、印象派色彩特征 印象派畫
摘 要: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前進發展,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對于國外藝術的研究與實踐,近年來,研究者對于國外色彩轉換的關注度也逐漸加大;诖,該文探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之間的色彩轉換。
關鍵詞: 印象派; 后印象派; 色彩轉換
1、印象派色彩特征
印象派畫家是以創新的形態出現在法國畫壇的浪潮中的,是對傳統的古典主義的革新,但是也吸納了巴比松畫派的寫實主義特點。印象派畫家想要抓住感性和偶然與瞬間心態,與此同時,這也是自我失落的動蕩心態的一種表征。在印象派的畫家是用眼睛來發現色彩,印象派的畫家所用的色彩是鮮亮的對比色來表現冷暖,畫面光感強烈。在印象派畫家的畫筆下,色彩不再依賴于形。印象派畫家們不惜流離失所,不辭辛勤勞動,為了創造種新畫風而長年累月地奮斗,印象派畫家們為了達到他們理想中的繪畫效果,他們十分重視表現陽光照耀下的大自然的光色變化,因此他們比較徹底地在戶外作畫,對著真實的風景進行 “寫生”。為了表現 “瞬間印象” 和光色變化,需要畫得很快。為了充分表明自然景物在陽光照耀下的鮮明色彩,他們基本上按照 “光譜色” ( 紅、橙、黃、録、青、藍、紫) 選用顏料,而摒棄褐、赭、黑等色。在需要表現這三種色彩或其他復雜的色彩時,則以上述 “光譜色”顏料略加調合,或竟以幾種色彩在畫面上 “錯綜羅列”而取得種種鮮明的色彩效果。雖然印象派用色豐富,但是畫面也有些過于客觀。
2 后印象派的色彩特征
后印象主義是從印象主義發展出來的藝術潮流,后印象派受印象派畫風的影響,但是不滿足畫的內容僅僅是眼睛看到的,還希望色彩可以表達情感,所以后印象派的色彩運用顯得主觀得多,后印象派另辟新徑,探討色彩情感表現。高更為創造藝術家的形而開辟了道路,他從原始藝術里發現了變形所具有的強化象征形式的表現力的潛能。在用色上,他對對象的色彩進行高度概括和綜合,通過不同色塊組合的對比諧調關系來表現他們的繪畫意圖,而當這些色塊按整體巧妙地、有機地組合起來時就不再是顏色,而是形象。他大量地使用平涂法,這些方法使他可以越過透視、明暗、光線的作用導致物體固有色的變化等問題,能夠更多地關注畫面的構成等 “更有意思”的問題。比如,他畫面上背景的處理對于主體人物的烘托及整個畫面所營造的氛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整幅畫使觀眾能強烈地感受到他表達的畫面的含義,而在之前的繪畫史上,背景和主體從未有過如此緊密的聯系。凡·高是后印象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用色大膽,賦予了色彩人的情感在里面。在梵高 《十五朵向日葵》中,他以重涂筆觸作畫,好似在進行浮雕一般,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充滿色彩和陽光的美麗世界,這是他標志性的作品。而塞尚想用事物閃動的外表實現對真實世界的觀察,他希望看見沒有受到各種雜亂感情干擾的自然本身。在繪畫的過程中忽略了形狀的存在,因此存留在塞尚繪畫品中的是非再現的塊體之間的相互重疊和交織,是垂直線和水平線的簡化運用,在形狀和色彩的配合下,塞尚作品具有特別的凝重感。每個畫家都有自己傾心的某種顏色和調子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差別是在調式系中所組織的品格、質量存在的高低差而已。
期刊推薦:《畫刊》Art Monthly(月刊)曾用刊名:江蘇畫刊;創刊于1974年,是專業性的藝術雜志。30多年來已成長為著名的品牌雜志,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擁有一流的作者隊伍和廣大的熱心讀者。有打算投稿的,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3 轉換的原因及意義
通過對西方繪畫流派的學習受到的影響后,以自身色彩轉換作為基點把受其影響轉變的色彩運用在繪畫創作實踐中,并在借鑒前人成功經驗的前提下進行色彩轉換研究,進而革故鼎新。藝術的大潮中正是需要這種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印象派轉換到后印象派的過程中,在畫面上看來是色彩發生轉變,真正意義上是社會背景的改變以及畫家由于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及眼界的拓展,發生主觀情感上的變化,繼而在畫面色彩上進行轉換來滿足自身內在需求。研究印象派色彩語言與后印象派的色彩的轉換探索,可以找出他們油畫色彩語言之間的差別來進行藝術創新。色彩語言轉換其實就是社會文化的視覺轉向,是一種視覺上面的創新。
4 結語
繪畫的發展,繪畫中的色彩語言轉換是必然的趨勢,兩者之間必然有會生成轉換,也是繪畫發展的必然選擇。我試圖將這些分析與經驗運用于自己的繪畫之中,也希望能讓觀者在畫面色彩前有不同以往的觀看角度及感受。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