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2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先秦青銅器的制作過程中,鑄后加工費時費力,不但對器件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同時也影響著鑄型的設計和工藝。本文從青銅器技術進程的角度解析鑄后加工的重要性以及其對鑄造環節的影響。春秋中期以前,鑄后加工多是針對器物本身的清理和磨礪,裝飾靠鑄
摘要:先秦青銅器的制作過程中,鑄后加工費時費力,不但對器件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同時也影響著鑄型的設計和工藝。本文從青銅器技術進程的角度解析鑄后加工的重要性以及其對鑄造環節的影響。春秋中期以前,鑄后加工多是針對器物本身的清理和磨礪,裝飾靠鑄型完成;春秋中期以后,鐵器的普及提升了鑄后加工的效率,同時鑄型簡化,而鑄后加工結合表面裝飾工藝開創了青銅器新風尚。
關鍵詞:青銅器;鑄后加工;鑄型;表面裝飾
中國燦爛的青銅文明舉世矚目,作為青銅時代最為重要的生產活動,青銅器的制作流程規范而復雜,可簡要概括為礦石的開采冶煉、陶范鑄型的制作、合金的配比熔煉、器物的澆鑄和鑄后加工五大步驟。以往的研究中,前四者因在器物成形過程中不可或缺、又有礦冶遺址和出土陶范的佐證而倍受關注,鑄后加工往往被一筆帶過。華覺明和劉煜兩位學者討論過此問題[1-2],認為鑄后加工對于器件的最終質量具有關鍵作用,不論從鑄后加工工作量在整個制作過程中的占比考慮,還是從鑄后加工促進青銅器工藝改進考慮,都不應被忽視。此文著重從青銅器技術進程的角度來解析鑄后加工的重要性以及其對鑄造環節的影響。
1 鑄后加工的概念
《荀子·疆國篇》 概括了青銅器劍冶鑄的工藝要素:“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則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蠡盤盂,刎牛馬,忽然耳。”作為技術要訣,這段總結也同樣適用于其他類別青銅器的制作:內外型范要端正精確,銅錫料選材要上佳,冶鑄技藝要高明,火候掌控要得當,鑄后的剝脫和磨礪必不可少。鑄后加工的內涵,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清理和磨礪,去除鑄造時的陶范(內芯、外范等)和鑄造附帶物 (澆道、飛邊、毛刺、披縫和其他突出部分等);另一方面是補鑄和表面裝飾,即進行鑄造缺陷的彌補和進一步的造型紋飾加工。
2 鑄后加工的階段特征
2.1 二里頭和商早期
約公元前19世紀到公元前14世紀,中國青銅器發展的起始階段,青銅器數量不多,器型和紋飾都簡單,合范鑄造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已確立,鑄后加工也已出現,器物上完全不見澆口痕跡,大部分器物素面無紋處的披縫都進行了去除,但底、足部偶見飛邊,補鑄極為常見(圖1,圖2)。這一時期的青銅制作技術尚不成熟,技術上尚不足以有能力通過鑄型設計的改進等減少鑄后加工工作量。
2.2 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約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伴隨著統治階級對青銅器精良程度的極致追求,鑄型和冶鑄技藝均大幅精進,出現了由主體紋飾及上下兩層云雷紋構成的浮雕式“三層花”,器物的鑄后加工也非常見功力,器物表面基本都經過專門磨礪,不論是俯視面還是正視或者側視面,紋飾表面經磨礪異常光滑清晰(圖3,圖 4),明顯的披縫痕跡多見于器物底部,補鑄現象較之商早期大幅下降。這一時期,青銅器制作過程中開始嘗試通過鑄型的改進來減少鑄后加工的難度和工作量,例如,從“三層花”的云雷紋底紋完整清晰可看出其型范的制作幾臻完美,因為底紋(低于基準面的凹槽處)無法進行鑄后加工,底紋的質量完全取決于型范。另外,匠師們創造性地修整外范將縱向合范處的部分披縫設計成了扉棱(圖5),相較于和紋飾處于同一基準面的披縫,高高凸出于器物紋飾基準面的扉棱更易清理和磨礪。分鑄鑄接技術的普及,使得器物主體和附件的鑄后加工都更為便利。
2.3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青銅器制作技術開始簡化,器型和紋飾趨于程式化和粗疏,高浮雕紋飾和扉棱等均退化,鑄后加工方面也處于衰落階段,大部分器物未經過精細的磨礪拋光,表面較為粗糙,但補鑄情況很少。
2.4 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
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春秋中期是青銅器技術發展的分水嶺,從這一時期開始,器物根據等級和用途的差異朝著兩極化發展,鑄后加工也呈兩極化態勢。低級別器物不論是用料還是鑄型紋飾的設計制作,均不復商和西周的精良,尤其是專為隨葬所制造的明器往往器表粗陋不修;而高規格器物則在技術方面多有創新,開啟了多種工藝綜合應用的風氣,器物表面普遍平整光滑,紋飾清晰可辨,補鑄現象少見。
這一時期青銅器主體部分的形制相對簡單,其鑄型的重要性普遍在退化減弱,但高端用器的裝飾往往繁復而精細,煥發出別樣光彩,相較于以往,工藝角度也是另辟蹊徑,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仍屬于鑄造范疇,主要利用繁復華麗的同材質附件進行裝飾,附件和主體的連接多采用鑄接或者焊接,如著名的曾侯乙尊盤[3](圖6)、蓮鶴方壺[4]等;另一類屬于鑄后加工范疇,包括錘鍛鏨刻、鑲嵌磨錯(嵌紅銅、鑲嵌綠松石等寶石、錯金銀)、鎏金和包金銀等,例如太原金勝村銅匜[5]、長治錯金云紋蓋豆[6]、越王勾踐劍[7](圖7)、淅川下寺銅浴缶(錯紅銅)[8]、曾侯乙豆(鑲嵌綠松石)[9](圖8) 等。陳璋壺屬于兩類的綜合應用,兼具鏤空、錯金銀、鑲嵌寶石、鏨刻等多種工藝,同時具量器功能,是青銅技術的巔峰之作[10]。
3 關于鑄型和鑄后加工
縱觀整個青銅時代,用復合陶范法鑄造青銅器,基本上采用的是一范一器(一套型范僅能制作一件器物)的方法,這和青銅器器型復雜、紋飾繁縟以及鑄后加工艱難不無關系。春秋中期以前,受加工工具材質和質量的限制,青銅器的鑄后加工如同琢玉一般效率非常低下,因此人們不得不在陶范鑄型的制作上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證一次鑄出的鑄件就能在規格、尺寸、形狀、紋飾上基本符合設計要求,減少后續加工的難度。春秋中期以后,隨著鐵器的普及,鐵制工具大量應用于青銅制作,使得磨礪、切削、鏨刻等工序的效率有了質的提升,青銅器鑄后加工效率得以突飛猛進。同時,青銅器主體部分的形制趨于簡單化,分鑄連接方式,尤其是焊接(鉛錫低熔點合金焊接)技術的普及,使制范工藝化整為零,化復雜為簡單,因而制范工匠也就相應分工很細,個人專司其職,附件和主體可同時制作,大大縮短了制范的周期。總體而言,這一時期對青銅器型范的要求主要是從效率上考慮,改變鑄型的分型方法、減少外范的數量、縮短泥范的制作工時,從而提高生產能力,這是青銅器批量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鑄型和鑄后加工效率的顯著提升使得鑄件成形更加快捷容易,而結合時代新風尚、建立在鑄后加工技術上的錯金銀、鑲嵌寶石(尤其是綠松石)以及錘鍛鏨刻等表面裝飾工藝則完美彌補了鑄型衰落的缺憾。
青銅器鑄造、加工技術的改進,是適應一些新的使用器型的需要,同時也造就了青銅器自身的時代風格。
推薦閱讀:青銅器紋飾的發展
摘 要:夏禹鑄九鼎,翻開了中國青銅器歷史的第一頁,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歷經千年的輝煌的青銅時代。商、周是青銅器最為鼎盛的時期,研究饕餮紋、龍紋等青銅器動物紋飾,并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設計文化、生活方式,對現代的藝術設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也是一種啟發。
4 結束語
春秋中期以前,鑄后加工費時費力,青銅器的器型和裝飾主要通過制作過程中鑄型設計和調整來完成,合范鑄造技術空前發達,產生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極為精良的“三層花”浮雕紋飾,這一時期的鑄后加工重在青銅器自身的清理和磨礪。
春秋中期以后,隨著鐵器工具逐漸應用于青銅制作,鑄后加工效率得以明顯提升,鑄型在青銅器制作中的重要性逐漸減弱,鑄后加工融合其他材質(金、銀、寶石等)或者是其他金屬工藝(熱鍛、鏨刻等)煥發出新的生機,催生出錯金銀、鑲嵌寶石、錘鍛鏨刻等一系列的表面裝飾工藝,開創了新的技術風潮。
青銅器制作過程中,鑄后加工的效率對鑄造環節尤其是鑄型制作有很大的影響,此消彼長、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進而影響到青銅器的器型、紋飾等風格。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