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國古代地圖造送制度

發布時間:2019-09-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大家知道,周朝持續了700多年的歷史。雖然奴隸制社會生產力并不發達,但是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統治方式,包括為這個統治方式服務的所有機構。在戰國時成書的《周禮》中就記述了當時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的有關地圖的各類官員及其職能。大到管理

  大家知道,周朝持續了700多年的歷史。雖然奴隸制社會生產力并不發達,但是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統治方式,包括為這個統治方式服務的所有機構。在戰國時成書的《周禮》中就記述了當時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的有關地圖的各類官員及其職能。大到管理國家版圖的職官,小到管理墓地的職官,幾乎應有盡有,多達 20余種各司其職的職官。東周和戰國時期文化仍不發達,直至秦始皇統一天下,都是由中央派遣專人——“式負版者”和“輶軒之使”(或叫“輶車之使”)到各地去測繪地圖和搜集人口、稅賦、河湖、道路、要塞等相關情報,統一歸由中央管理、使用的。到漢晉雖然沒有再派“輶軒之使”到各地去測繪地圖和搜集相關情報的記錄,但是利用到各地的將士和官員所作的“行程錄”(記有方位、里程、山脈、河流、城鎮及人口等信息)來編繪地圖也是與派遣輶軒之使測繪地圖有同工異曲之妙。這與今天未帶任何儀器設備的偵察兵用目估草測戰地地形圖相類似。

中國古代地圖造送制度

  西晉杰出的地圖制圖學家裴秀(公元224-271年)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學,頗富才華。先任尚書令,后任司空為地官。他在工作中隨時接觸地圖。可能他沒有看到漢代優秀的地圖作品,比如東漢張衡所繪的《地形圖》(張衡除在公元116年進獻過《地形圖》外,還著有《算網論》一書和《飛鳥歷》一書。以上二書均失傳。但據書名《算網論》看,或與地圖投影之經緯線網有關,而《飛鳥歷》則與鳥瞰圖有關)之類,而只是接觸到一些“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的“輿地及括地諸雜圖”,當然使用起來非但不便,而且錯誤百出。故裴秀在諸多制圖實踐中總結出制圖之體有六:分率即比例尺;準望即方向;道里即路途遠近;高下即地形之高低;方邪似為地物的產狀;迂直即曲直。而且他指出這六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要參而考之因地制宜。并且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是地圖測繪的原則,也是對前人地圖測繪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所有地圖測繪必須遵循的千古不磨的法則。從此中國的地圖測繪從憑經驗測繪走向按科學法則的測繪。這是測繪的長足進步。五代梁之張僧繇還繪制過《九鼎圖》(即《禹貢圖》)。

  隋朝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大業中,隋煬帝“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于尚書。”這是中國古代有記載的由基層政區造送地圖的最早記錄。隋朝開始了由地方向中央造送地圖的先河。故隋代有《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三十一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

  唐朝規定地方造送地圖初期每三年一次,后改為五年一次。“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諸州圖每三年一送職方,今改至五年一造送。如州縣有創造,山河有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后復故。”賈耽(730-805 年)畫《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軸。801年賈耽令工人畫成《海內華夷圖》一軸,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為百里。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公元 813年李吉甫編成《元和郡縣志》及元和《十道圖》“每鎮皆圖在篇首,冠于敘事之前。”除對國內規定地方造送地圖外,唐朝還注重收集國外的地圖和有關資料。“其外夷,每蕃鎮到京,委鴻臚卿訊其本國山川風土為圖”。故裴矩撰《西域圖記》三卷。“高宗遣使分往康國、吐火羅,訪其風俗物產,畫圖以聞。”賈耽在任鴻臚卿期間, “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是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地圖繪制有很大的發展,僧一行等進行了緯度測量,這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的緯度測量,測出緯度一度弧長為123,03公里。唐代還繪制了全天星圖(即敦煌星圖),涌現出了裴矩、閻立本等地圖學專家?上拼貓D多已散佚。

  期刊推薦:《地圖》Map(雙月刊)1986年創刊,為地圖專業科普期刊,旨在向廣大地圖愛好者介紹地圖知識和發展地圖文化內涵,提高廣大讀者讀圖、用圖和解圖的能力。是國內公開發行的期刊中,惟一一本以地圖為主題的雜志,通過地圖來展示歷史,地理,人文,以及旅游。

  五代十國——后唐明宗李亶天成三年(928年)將地圖每五年造送改為每逢閏年造送。《五代會要•職方》:“長興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尚書吏部侍郎王權奏:‘伏見諸道府,每遇閏年,準例送尚書省職方地圖者,頃因多事之后,諸州道府舊本雖存,其間郡邑或遷,館遞曾改,添增鎮戍,創造城池,竊恐以舊規錄為正本,未為詳勘,必有差殊。伏請頒下諸州,其所送職方地圖,各令按目下郡縣鎮戍城池,水陸道路或經新舊移易者,并須載之于圖。其有山嶺溪湖,步騎舟楫,各得便于登涉者,亦須備載。’ 奉敕‘宜令諸州道府,據所管州縣,先各進圖經一本,并須點勘文字無令差誤。所有裝寫工價,并以州縣雜罰錢充,不得配率入戶。其間或有古今事跡、地理山川、土地所宜、風俗所尚,皆須備載,不得漏略,限至年終進納。其畫圖候紙到,圖經別敕處分。’”

  宋代,(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閏七月丁巳有司上諸州所貢閏年圖故事,三年(978年),令天下貢地圖與版籍皆上尚書省。國初以閏年為限,淳化四年(994年)詔畫工集諸州圖用絹一百匹合而畫之為《天下圖》(即《淳化天下圖》)藏于秘閣。咸平四年(1001年)四月,“詔諸州所上閏年圖,自今兩閏一造。每三次納儀鸞司,即一次納職方;換職方舊圖,卻付儀鸞司。”(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又詔重修定《大、小圖經》,令職方牒諸州謹其藏,每閏依本錄進。據《神宗史志》(1068-1085年),職方掌天下圖籍,周知方域廣袤及郡邑鎮寨,道理之遠近,與古今興廢之因,州為之籍,遇閏歲則一造圖以進。元祐三年(1088 年)四月己卯詔諸路及州各具圖,開析建立沿革城壁吏員,戶口貢賦,山川地理上職方。后來又令各轉運司每十年一造送。從《九域守令圖》圖記中有“世傳皇朝《守令圖》數本”可知北宋除要求諸州上本地閏年圖外,中央也將全國圖的拓片下發給了各州府。因此才有宣和三年知榮州的宋昌宗令人刻繪《九域守令圖》碑。宋代是中國地圖測繪發展的一個高峰期,涌現出眾多的優秀地圖作品,如《淳化天下圖》《十八路圖》《九域守令圖》(其實就是沈括編繪的《守令圖》小圖)、《華夷圖》(唐代賈耽編繪《海內華夷圖》的宋代版本)、《禹跡圖》《天文圖》《地理圖》《平江圖》《靜江府城池圖》《輿地圖》等石刻地圖和《歷代地理指掌圖》《禹貢山川地理圖》等印刷地圖,并涌現出晏殊、沈括、趙彥若、呂大防、稅安禮、程大昌、黃裳及許多不知名的地圖專家。

  元代,秘書監焦友直向忽必烈建議保護宋代收藏的書畫。元順帝建奎章閣,后改宣文閣,后又改為端本堂,收藏古書畫(包括地圖)。郭守敬進行“四海測驗”,自北海(今俄羅斯地,北緯65度)到南海島嶼“北緯15度” 共測27點,并提出海拔高程。1296年曾部分進行過土地測量,繪出“魚麟圖冊”“鼠尾冊”,但未普遍推行。元代不到一百年,關于地方造送地圖未見著錄。元代朱思本用 10年時間編繪成《輿地圖》長寬各7尺(已佚);扎馬魯丁制作了中國首個地球儀,“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已佚)。

  明代,“凡天下地理險易遠近,邊腹疆界,俱有圖本,三歲一報,與官軍車騎之數偕上。”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天下要沖及險阻去處,各畫圖本,并軍人判籍,須令所司成造送部,務知險易。” (《明史》)這說明明代規定,地方州府一級必須每三年向中央上報本地地圖一次。明隆慶三年(1569年)兵部尚書霍冀又編輯《九邊圖說》。為此他向各省督撫頒發移文(即通報),要求將本地區地理形勢及軍事設施如實地繪成地圖,加上說明,每年年底上報本部。明代流傳下來的地圖不少,但許多都流失到國外,尤以日本最多,也有英、法、意、美、朝、越等。著名的地圖有《楊子器跋輿地圖》、羅洪先《廣輿圖》、李澤民《聲教廣被圖》、僧清!痘煲唤韴D》、鄭若曾《籌海圖編》以及收入茅元儀《武備志》的《鄭和航海圖》、鄭和船隊繪制的《天下諸番職貢圖》、陳祖綬《職方地圖》等等。明代已有西方測繪的地圖傳入中國。如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龐迪我《海外輿圖全說》、艾儒略《萬國全圖》等。

  據相關史志,清代沒有“逢閏年造送”或“三歲一報”的地圖造送制度。但是康煕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版圖實地測繪!痘瘦浫[圖》《皇輿全圖》《皇輿圖》《大清一統輿圖》《乾隆內府輿圖》等,都是康乾時期的全國地圖。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