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中國具有的豐富竹資源是竹文化深厚底蘊的物質基礎,也是中國竹編工藝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中國不同地域的竹編工藝有各自的特點,文章根據地域特點對竹編工藝發展現狀與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竹編工藝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摘 要: 中國具有的豐富竹資源是竹文化深厚底蘊的物質基礎,也是中國竹編工藝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中國不同地域的竹編工藝有各自的特點,文章根據地域特點對竹編工藝發展現狀與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竹編工藝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竹編工藝; 地域性; 編織技法; 生存現狀; 應對建議
中國是 “竹文化”的發源地,竹編工藝是一門傳統的中國手工藝術,歷史悠久,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本文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以區域作為劃分依據和研究單位,對中國不同區域的竹編工藝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中國不同區域竹編工藝文化的特點。結合當今的傳統文化繼承現狀,思考如何將傳統的竹編工藝文化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生活中,面對現代潮流的沖擊,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1 中國竹編工藝概況
1. 1 竹編工藝流程
竹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竹編制品至今已經有 5 000 年的歷史了。在原始社會,人們所收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有了剩余,就發明了編織和制陶使食物得以保存,并砍來竹子、藤條,編成籃、筐和其他物件,用以盛放食物。經過多次的嘗試,人們發現竹子相對于其他植物,具有更好的劈篾性能,且富有彈性和韌性,堅固耐用,是用來編織的良好選擇,于是便成為人們編織器皿的主要材料。
竹編工藝流程的首要步驟是對竹子進行嚴格的篩選。不同的地域和氣候,會孕育出不同類型的竹子,不同種類的竹材有不同的特點。在選料中應注意 3 個方面: 首先,選擇生長在背面陰山的竹子,一般竹齡以 3 年生為好,1 年生的竹子材質太嫩,4 年生以上的竹子質地變脆易斷; 其次,竹稈通直,節間長,頭尾粗細相差不大; 最后,采伐應避開春分至芒種這段時間,此期竹子含糖分較多,容 易生蟲[1]。
竹編的制作通常需要 6 道工序: 1) 鋸竹: 根據竹編產品選擇適合的竹種,適合的尺寸,需要注意選用的竹子兩端不能有竹節; 2) 卷節、去結: 即將竹節削平,將竹子之間的竹節打通; 3) 刮青: 刮去竹子表面的青色角質層,以便后續加工; 4) 剖竹 ( 開片) : 根據所需要的竹篾大小將竹子剖成寬 2 ~ 5 cm 的竹條; 5) 分蔑: 將加工好的竹片劈成較薄的竹篾; 6) 三防處理: 將加工好的竹篾放入雙氧水中煮沸后晾干,目的是防止發霉、防止蟲蛀、防止開裂變形。
1. 2 竹編工藝的分類及編織技法
在竹編的編織過程中,通常將縱向擺放的竹篾稱為經條,橫向擺放的竹篾稱為緯條,通過將經條和緯條不斷地挑壓、穿梭來進行編織。根據編制技法,可分為平面編織和立體編織 2 種。
常用的平面編織技法有十字編織、矩形編織、米字編織、斜紋編織等。十字形編織法是將經條與緯條垂直相交,緯條穿于經條下 3 根,壓于經條上 1 ~3 根,構成平行直線紋與大方格紋,編出十字紋樣。矩形編織法是將若干根竹篾平行列為經條,再將緯條分不同道數上下壓住,織成長方形的空花紋樣[2]。
立體竹編編織的產品形狀均為立體圖形,主要有 3 大工序: 起底、編織和鎖口。首先根據產品的大小設計出相應的模具,再按照模具進行編織; 起底即編織產品底部,以一定數量的粗細相近的竹篾作為骨干,相交編織成圓形,然后再編織不同的底面; 編織筒身主要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此基礎上穿插不同的技法,豐富編織的圖案; 鎖口是在邊緣處固定厚竹篾進行纏繞固定,對開口處進行加厚處理,鎖口之前需將模具提前取出[3]。
1. 3 竹編工藝的文化價值
“竹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竹子頑強不屈、剛正不阿的品質也與中國文人清高、文雅的氣質不謀而合。竹編工藝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從最初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步發展成竹編工藝品,再到竹編藝術收藏品,從最初僅僅為了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生活用具慢慢發展為陶冶情操的藝術品,漫長的時光見證了竹編技術的不斷發展。竹編工藝產品能給人帶來愜意、溫潤、淡雅的感覺和慢生活的理念,這種自然愜意的風格也越發受到人們的歡迎。竹編工藝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裝飾功能。竹編制成的家具承受力強,不易變形,且天然環保,通風性和透氣性好,頗受市場歡迎。用竹編制成的工藝品造型多變,編織紋樣豐富,色澤美麗,是竹編藝人的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一方水土,一方特色,不同區域的竹編工藝有不同的特色,極具收藏價值。
2 浙江地區竹編工藝
2. 1 竹編種類
浙江省是竹產業大省,竹資源十分豐富,其竹林面積占全國竹林面積的 12. 4%,居全國第 5 位,竹產值貢獻率達 24. 1%,居全國首位[4]。竹編產業是浙江竹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竹編工藝知名度最高的要數東陽竹編和嵊州竹編。
東陽竹編到南宋時期技藝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傳統節日中開始出現竹編的燈飾。明清時期,東陽竹編得到較快的發展; 民國初期,竹編產品種類開始豐富起來,編織技法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竹編制品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較多地應用[5]。
嵊縣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盛產各種翠竹,早在 2 000 多年前,就有竹籃、竹籮的編織,在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后來逐漸形成了典雅精美的竹編工藝特色,達到了 “中外竹編第一家”的境界,外銷國內外各地,發展迅速。
2. 2 竹編工藝技法及特點
東陽竹編不拘泥于傳統竹編的表現形式,還與園林建筑以及室內裝飾相結合,另辟蹊徑開創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創作出了不少優秀的竹編作品。東陽竹編產品種類齊全,籃、盒、盤、罐、箱等應有盡有。在色彩運用方面,東陽竹編主要以傳統的原色調為主,保持竹子原有的黃綠色澤,偶爾加入紅黃黑等其他顏色輔助。近年來,東陽竹編更趨向于自然、質樸的風格,遵循 “統一色調,少量對比” 的原則。
嵊州竹編主要以水竹、毛竹、早竹等為材料,其工藝具有模擬動物、竹編漂白、籃胎漆以及花筋 4 個方面的特點。嵊州竹編模擬動物形狀能達到惟妙惟肖、洗練生動的地步,線條簡練但能抓住動物特征,編織技法精細高超,使人為之驚嘆。竹編漂白能夠使竹編產品搖身一變風格大轉,由素雅別致變為潔白光亮,用 “漂白”工藝制作的竹編花瓶,其晶瑩雪白堪比真花瓶。 “籃胎漆”是指在竹器上涂漆,一層一層地疊加,使之達到光潔晶瑩的程度,宛若瓷器但比瓷器更加牢固輕巧。花筋工藝是在竹片印上各種花紋圖案,印花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套色,疏密相間,節奏均勻,裝飾味濃厚,裝飾在花瓶或果罐上顯得典雅別致[6]。
2. 3 生存現狀及應對建議
浙江竹編的內容、題材比較守舊、單一,竹編制品的類型變化較少,沒有根據市場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缺乏市場競爭力。目前的任務不僅僅是單純的傳承竹編這項手工藝,還要喚醒社會大眾對傳統手工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呼吁政府積極響應,同時多組織一些公益活動,以提升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此外,還要積極尋找產品本身的不足,大膽創新,豐富竹編制品類型,拓寬消費領域,為竹編市場注入新活力。
3 四川地區竹編工藝
3. 1 竹編種類
四川竹編以精細見長,色彩清雅,大多為實用工藝品,其中成都的瓷胎竹編、自貢的竹編龔扇、梁平 ( 重慶) 的竹絲畫簾、渠縣的竹編字畫都是竹編工藝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瓷胎竹編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陶器起源之時,人們為了儲備多余的糧食發明了編織和制陶工藝,用竹編或藤編做底胎,再在表面覆上泥土進行燒制,形成了瓷胎竹編的雛形。起初人們為了保護一些瓷器等容器,用竹編編織成一個 “套”包在外面,后來這種編織技藝愈發成熟,逐漸從單純的保護作用演變為裝飾作用。清朝,瓷胎竹編成形,竹編技藝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成熟,可以達到嘆為觀止的地步。
3. 2 竹編工藝技法及特點
瓷胎竹編是以瓷器為底胎、以精細色彩或素色的慈竹絲為原料,依胎編織而成,配以多種烤色、染色竹絲編織出的茶具、餐具、花瓶等產品。瓷胎竹編的篾絲細如發,在編織過程中,竹編和瓷器之間不需要通過膠黏劑或連接件來固定,竹絲直接緊密依附在胎體之上,并且肉眼看不到竹絲的接頭,編織精細,紋樣美觀,凸顯其技術高超[7]。
3. 3 生存現狀及應對建議
四川竹編產品普遍存在制作周期長、產品更新速度慢等問題,在工業化潮流的沖擊下慢慢失去市場競爭力,也很難招到愿意潛心學習的年輕學員,竹編技術面臨技藝傳承斷層的困境。因此,政府應大力扶持竹編藝術家,幫助拓寬竹編藝術的發展空間,多組織一些關于竹編工藝及特色竹編制品的宣傳活動[8],喚醒人們對竹編行業的重視,讓竹編藝術順應新時代潮流,逐步融入現代社會。同時,竹編行業亟需加強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劣質低等、假冒偽劣的竹編產品,維護四川竹編的行業信譽。
4 兩湖地區竹編工藝
4. 1 竹編種類
兩湖地區屬楚文化范疇,范圍主要包括湖南、湖北等地區。楚文化崇尚浪漫,生活在兩湖地區的人們富有浪漫情懷,同時濕潤的氣候適宜竹材的生長,竹文化在這里繁榮昌盛。濃郁的楚文化對兩湖地區的影響,造就了兩湖地區鮮明的竹編風格,其中以湖南的益陽竹編、湘西竹編為代表。 4. 2 竹編工藝技法及特點在益陽竹編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益陽所產的水竹涼席。水竹涼席的最大特點是可以任意折疊而不會變形產生褶皺,柔軟如布,竹篾纖細柔和,卻又經久耐用,如使用得當,一件水竹涼席可以使用 30 年之久。水竹涼席的顏色會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由一開始的青藍色慢慢變為紅棕色,色澤也會更加趨向晶瑩剔透。水竹涼席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散熱性和收汗性,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性能越來越好,是炎炎盛夏中清涼消暑的必備佳品[9]。
在湘西竹編中式樣最多、應用最廣的當屬背簍。對于湘西人而言,背簍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和生活用具。背簍是用篾片編織而成的,制作簡單。在湘西村寨,家家戶戶都有背簍,而且種類繁多,主要有洗衣背簍、兒背簍、水背簍、裝飾性背簍、耕作用背簍等。其中,洗衣背簍小巧玲瓏,圖案別致,常用作女子陪嫁的嫁妝; 花背簍是所有種類中最小巧、最精美的一種,相當于姑娘用的一種隨身飾品。耕作用背簍主要為鹽背簍和柴背簍。鹽背簍所用材料常為楠竹,用的篾較厚、較粗,但扎實牢固,使用率也最高。柴背簍是專供打柴等粗重農活時用,工藝粗糙,但結實耐用,可以背上百斤的東西而不會變形[10]。
4. 3 生存現狀及應對建議
兩湖竹編在工匠手中傳承了數千年,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然而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竹制品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竹制產品市場逐漸縮減。兩湖地區的竹編工藝面臨諸多問題: 1) 技術含量不高,竹編產品的技術各方面都不及其他地域; 2) 竹編工藝滯后導致市場低迷,限制了工藝的繼續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3) 竹編工藝技術缺乏創新,趕不上時代潮流; 4) 工匠老齡化,后繼乏人。
面對上述挑戰,首先應提高竹編工藝的技術含量,提升竹編產品的科技性,適應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逐步復蘇竹編市場; 其次應注重對竹編人才的培養,設立專門研究竹編工藝的機構或單位,對竹編產品設計進行創新和發展; 最后應加強對年輕竹編藝人的培養,莫使傳統文化在現代出現斷層。
5 福建地區竹編工藝
5. 1 竹編種類
福建竹子品種繁多,是我國的竹子大省。福建竹編的編織技術、造型和裝飾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巧奪天工的泉州竹編和安溪竹編為主要代表。
泉州竹編的造型一般可分為 2 大類: 一類是幾何成型,一類是模擬仿生成型。幾何成型主要是指編成的竹編制品的形狀為幾何形狀,如矩形、圓形、橢圓形以及三角形、六角形的籃、盤、罐、盒、包、箱、簍、瓶等。這類幾何造形也不是單調無變化的,可以根據不同器皿的用途,再巧妙結合生產工藝與篾片、篾絲的彎曲特性,以及編織工藝手法等,結合合理的比例和尺度,設計出既合適又豐富多樣的幾何造型。模擬仿生成型則是以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形象為原型進行大膽的夸張與變形,并和竹編器皿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可以滿足人們的欣賞美感,又可以實用,形式也很新穎。
5. 2 竹編工藝技法及特點
福建竹編的主要技法是 “雀目法”, “雀目法” 的 “雀目”是指六角形透空雀目格,這是由 4 條篾連貫且交叉地編織而成的。因此,編織而成的竹編工藝品具有透空疏朗的效果。竹編可以通過漂白、染色、上漆獲得不同的顏色。漂白后的竹編顏色比較自然樸素,很好地保持了竹子本來的顏色。而染色竹編的顏色主要以老棕色為主,色調比較沉重,工序卻并不簡單,要經過多次的染色后再進行磨光才能完成。此外,還有一種上漆竹編,是在竹編表面上漆,使竹編工藝品不僅具有竹編的外形,還具有漆器的質感,因此顯得非常別致。上漆竹編的品種主要有瓶、盤、罐、籃、盒、燈罩、屏風、掛簾、枕席等[11]。
編好的竹編工藝品還可以用 “插花”法進行裝飾,這里的 “花”不是真正的花,而是不同顏色的竹篾。將這些竹篾插在成品上,可以插出各種立體的花紋和圖案,如六角花、含蕊花、十字花、蝴蝶花等,大大增添了竹編工藝品的藝術欣賞價值[12]。
5. 3 生存現狀及應對建議
泉州地區早年是福建省的竹編重鎮,但由于社會的發展,竹編織品被雨衣、雨傘、帽子、塑料提籃等制品取代,竹編織品的銷路明顯下降,只有少數的老一代編織師傅還在默默為竹編技藝傳承而努力著,年輕人一般會因為無法承受學習竹編的辛苦而放棄。因此,可以通過創辦竹編藝術文化生態園來發展竹編產業,將竹編產業與旅游相結合,帶動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 考慮將竹編教學納入當地職業教材內容,逐步使竹編教學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竹編藝術之鄉。
6 云南地區竹編工藝
6. 1 竹編種類
云南少數民族的竹編工藝是竹編工藝史上的一大特色,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畬族竹器以畬族斗笠為代表,其編織細致,設計出彩,常用的花樣有斗笠燕、頂、四路、云頭、虎牙。在編織用材方面選用五彩九重篾,其特點是十分纖細,可以與發絲媲美。因此,編織出來的紋樣十分精巧細致,加上畬族竹器強烈的民族特色,深受到廣大游客的喜愛。傣族竹編以 “巧”聞名,小巧、精致,在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竹簍就是其典型代表,既作裝飾又有實用價值,甚至有些地區小伙子用竹簍向心儀的對象求婚[13]。
6. 2 竹編工藝技法及特點
傣族主要生活在平壩、河谷等地帶,氣候濕熱,適宜竹子生長,因此竹制產品隨處可見,大到供人們生活起居的竹樓,小到生活中必備的生活用品。傣族的竹編工藝歷史悠久,制作流程主要分為 4 道工序: 砍竹、破竹、分篾、編篾。其中編篾技法和紡織技法有著一定的相似性,篾片有經篾和緯篾之分,根據產品不同,選用不同的編織方法。常見的編織方法有: 編結編織法、斜紋編織法、間隔紋編織法等。傣族竹編工藝種類豐富,編織手法細膩,富有特色,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14]。
6. 3 生存現狀及應對建議
云南少數民族的竹編技藝在傳承過程中也遇到了瓶頸,產品種類趨向單一化。最近幾年,云南地區的竹林面積也在不斷削減。當地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竹林保護機構,防止竹林面積減少。其次,隨著現代化制造技術的發展,使一些現代化的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慢慢替代了傳統的竹制產品。竹編制品需要引入時代元素,緊隨時代潮流,以吸引更多的人們使用竹編產品。竹編手工藝人也面臨著老齡化問題,技術傳承困難,政府應加強對年輕手工藝人的培養,以傳承傳統的竹編工藝。
期刊推薦:《民族藝術》National Arts(雙月刊)1985年創刊,專業學術性刊物。發表中國各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方面的論文及調查報告。本刊思想活躍、版面新穎,近年來刊發了大量高學歷、高職稱作者的富有創新意識的學術論文,在學術界產生了積極影響。
7 小結
竹編工藝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常生活、文化傳承以及藝術審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竹編工藝經過了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其種類之豐富,紋樣之美觀,技法之高超,都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研究竹編工藝的發展,能夠深入認識竹子、竹編工藝以及中國的竹編文化,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手工藝發展的不易。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竹編工藝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竹編匠人老齡化,后繼乏人; 竹編制品的生產力落后; 產品設計缺乏創新,跟不上時代的需求。應對挑戰,竹編工藝的發展應開拓創新,培養新人,充分發揮竹編制品的環保性,拓寬其應用領域。同時,竹編制品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應盡力發揚光大,喚起更多的人對竹編藝術的認知和熱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