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1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阜陽民間美術深受當地民俗地域生活的影響。通過對阜陽民間美術民俗文化內涵進行較為深入的剖析,詮釋了當地民俗生活觀念對阜陽民間美術的造型影響,進一步闡述了阜陽民間美術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與陰陽相合的哲學思想,并以此說明了阜陽民間美術的發
【摘要】阜陽民間美術深受當地民俗地域生活的影響。通過對阜陽民間美術民俗文化內涵進行較為深入的剖析,詮釋了當地民俗生活觀念對阜陽民間美術的造型影響,進一步闡述了阜陽民間美術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與“陰陽相合”的哲學思想,并以此說明了阜陽民間美術的發展始終貫穿于當地的民俗活動中,是民俗文化的視覺形象載體。
【關鍵詞】民俗;民間美術;剪紙
中國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的生產藝術”,它植根于并流傳于民間,是一種的炕頭藝術、鄉土藝術,是勞動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起源上來看,民間美術的出現源于民俗節令與原始崇拜等民間活動,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并在民俗活動中被傳承,與民俗生活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民俗文化是民間美術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與文化沃土,進而促使中國民間美術得以不斷發展與繁榮。地處皖北的阜陽民間美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尤其以剪紙最為著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從古至今,阜陽人民對剪紙的喜愛就從未間斷過,無論是婚姻嫁娶還是過年過節,甚至蓋房搬遷等,都習慣用剪紙貼在自家門窗之上或是裝飾環境。2008年,阜陽市潁州區入選由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同年,阜陽剪紙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可見,對阜陽地區民間美術的保護與研究無疑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阜陽民間美術的民俗文化內涵
在中國的歷史上,黃淮地區是儒、道、法、釋交匯融合之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發祥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該地區以農耕為基礎的多元文化特征,進而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思想情感、審美習慣、行為方式等,對民間美術的創作與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使得“這種道德倫理及情感觀念與民間藝術的審美觀念一起,對民眾的精神意識產生重要的影響,體現了民間藝術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1]在創作主題方面,許多表現先賢、烈女、忠孝、仁義的題材更容易被民間勞動者們所接受并廣為流傳,說明了中國式的農耕文化深受儒道思想的影響并以此形成的道德觀與審美觀,不僅逐漸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行為標準,同時也是人們追求理想生活、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文化基礎。特別是阜陽的民間剪紙,追溯其文化傳承的本原,表現主題追求吉祥、圓滿、喜慶,不僅體現了傳統儒道思想的道德觀與審美觀,同時也是實用功能的一種延續,如求子納福、祭祀崇拜、驅邪避禍等生活愿望,進而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生殖崇拜的繼承與發展。除此之外,地處淮河流域的皖北地區,洪水災害在歷史上較為頻繁,當地百姓對生存環境的擔憂和對幸福安定生活的憧憬,使得祈求平安以及美好生活等創作題材在阜陽地區剪紙作品中被大量運用,并與當地民俗生活和勞動生產緊密相連。剪紙圖案的造型與內容大多是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多用借喻、象征、諧音、符號、意象等設計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構成寓意性的圖案。圖案的線條更多采用曲線,造型充滿動感,形態活潑喜慶,再搭配自由圓滿的構圖,使剪紙作品更具形式美感。從思想感情看,強烈的主題思想是阜陽地區剪紙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這也是當地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與向往的重要體現。“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吉祥圖案在阜陽地區剪紙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民俗生活觀念對阜陽民間美術的造型影響
阜陽地區民間美術的發展始終貫穿于當地的民俗活動中,其造型的創作表現既是一種具體化的民俗,更是一種有形的文化,不僅具有作為藝術所具有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宣揚民俗的社會意義和重要價值的作用。[2]當地的民俗文化活動是阜陽民間美術發展的最大推動力,多數民間美術作品是受民俗文化活動的影響而產生發展的,阜陽民俗文化活動不僅成為民間美術創作靈感與素材的源泉,同時,阜陽民間美術被大眾所廣泛接受,也進一步充實了當地民俗活動情景與內容。民俗生活觀念是集體意識的產物,清朝著名詩人、外交家政治家黃遵憲先生曾說:“風俗之端,始于至微,博之而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雖其極陋甚弊者,舉國之人,習以為然”。[3]如“求吉納福”、“生存繁衍”、“功名利祿”等都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題,在民間美術造型中都能得到最直觀的體現。而程式化、固定化是阜陽地區絕大多數民間美術作品造型的主要特征,民俗觀念的需要是作品創作的主要依據,是集體意識的物化。尤其是十二生肖、鴛鴦戲水、兔兒爺、虎頭鞋、門神畫、老鼠嫁女、魚戲蓮(如圖1、圖2)等常見的題材與內容,其表現形式已經固定化,極具特色。還有那些以象征、符號、諧音等手法表達寓意吉祥圖案,如龜、鶴、松樹等象征長壽,萬字符有吉祥萬福之意,魚和石榴寓意多子多孫,魚戲蓮隱喻男歡女愛,棗、花生、桂圓與蓮子寓意著“早生貴子”,蝙蝠和佛手諧“福”,喜鵲諧“喜”,以及鹿鶴同春、松鶴延年、麒麟送子等民俗語言早已被當地人民廣泛認知。正如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所說:“藝術確實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它打動人,使人獲得快感,這樣一來,它使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無味、微不足道的東西獲得斑斕的色彩和重要的意義。”[4]
3.哲學文化觀念在阜陽民間美術中的體現
3.1“天人合一”觀念
自古以來,傳統哲學思想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文化理念、文化價值與文化精神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哲學思想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它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五臟、五官、五情、五聲與自然界的五季、五方、五色、五味、五音相通、相配、相協。”阜陽地區的民俗剪紙同樣深受者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以隱喻、明喻、借喻的創作表現方式傳達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愿望。無論是婚嫁喪娶,還是逢年過節,我們總能見到抓髻娃娃、鴛鴦、老鼠、蝴蝶、猴子、葫蘆、蓮花(如圖3—圖7)等人物與動植物的剪刻搭配,用動植物的諧音和象征意義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種用潛藏在動植物紋樣中的符號特征,應用于當地居民的各項活動中,無疑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在阜陽地區的民俗剪紙中,不論在任何方面,人與自然都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都處于相對均衡、合一的理想狀態。
3.2“陰陽相合”觀念
陰陽互補、循虛實相生是中國的民間剪紙表現形式最突出的造型特征,經過剪刀的裁剪,紙張上便會留下鏤空的圖案形象,實體部分是陽,鏤空部分是陰,經過裁剪線條的加減變化,創作出陰陽互補的獨特造型。《周易·系辭下》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太極這一意象中,包含著陰陽相合、動靜互存、疏密相見、虛實相衡的哲學道理。陰陽相合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阜陽地區民俗剪紙作為民間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受“陰陽”文化的熏陶,其作品中可以隨處發現大量陰陽相合、虛實相生的痕跡,從窗柩上的窗花造型,到大門上用來辟邪驅鬼的門神圖案,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在以動物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中,如對猴、對雞、對彘(如圖8—圖10)等,也都是雌雄一對,成雙成對。除此之外,在表現手法方面特別是以鴛鴦、蝴蝶、荷花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都是一只陰刻,一只陽刻,構圖形式表現為二鳥對飛,兩花對稱,兩魚對游等,流露出夫妻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
推薦閱讀:民間藝術類論文收錄的雜志有哪些
4.結束語
作為當地民俗地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阜陽民間美術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極具民俗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尤其是阜陽剪紙,已成為民俗活動的視覺符號,其形式與內容深受民俗活動與民俗心理的制約,使其具有鮮明的民俗性特征。它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精神,同時也具有濃烈的黃土氣息,尤其是阜陽民間剪紙整體風格簡潔質樸,通過對大量作品的觀賞,人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自然流露出的淳樸、真摯的鄉土情懷。阜陽地區民間美術尤其是剪紙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是阜陽也是整個中國的燦爛的民俗文化遺產。它真實地記錄著阜陽當地的民間習俗,維系并豐富著民俗文化,為阜陽民俗文化活動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進而更好地向人們展示了鮮明濃郁的皖北風情和中國韻味。
【參考文獻】
[1]胡飛.農耕文化視閾下的阜陽民間剪紙藝術[J].長春:文藝爭鳴,2012(6):149-153
[2]易嘉勛.論民俗文化與民間美術造型的互生性[J].長沙:民族論壇,2006(2):40-41.
[3]喬潔.談民俗生活對傳承民間美術的重要性[J].無錫: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6):263-265.
[4]喬潔.談民俗生活對傳承民間美術的重要性[J].無錫: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6):263-26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