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1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中秋文化是由中秋節日習俗演化而成的一種重要的傳統民俗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剪紙是具有獨特的地方韻味的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中秋民俗文化事象演化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剪紙造型體現了中秋文化內涵,反映了民眾對團
摘 要: 中秋文化是由中秋節日習俗演化而成的一種重要的傳統民俗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剪紙是具有獨特的地方韻味的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中秋民俗文化事象演化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剪紙造型體現了中秋文化內涵,反映了民眾對團圓、和諧的情感訴求。剪紙形象詮釋再造了中秋事象,昭示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剪紙元素融入中秋禮品設計,既烘托了節日氣氛,又富有文化氣息,更貼近民眾的接受心理和審美情趣。剪紙藝術與中秋文化融通、契合,二者相得益彰,在當代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關鍵詞: 中秋節; 中秋文化; 民間剪紙藝術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賞月、吃月餅和月神傳說等是中秋之主要習俗與內涵。究其源頭,可追溯至先民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和秋季拜土地神的遺俗,可謂源遠流長。在中秋節形成和發展及中秋文化傳承與流變的過程中,多種傳統藝術形態和民間美術形式參與其中,而民間剪紙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不僅形成了多樣化的程式,還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中秋團圓文化內涵的揭示,到賞月、吃月餅等習俗事象的傳承以及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月亮神話的演繹,都與剪紙這一傳統造型藝術形式密切相關。以往學者對雕刻、版畫、石刻、陶瓷等民間美術圖案在中秋民俗文化的延續和揭示中的作用多有關注,而對民間剪紙與中秋文化的關系研究較為匱乏。作為民間美術圖案的一種特殊形式,剪紙藝術已經成為中秋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中秋文化更鮮活,更富有生命力,甚至已成為延續中秋文化脈絡的重要載體。
一、剪紙造型體現中秋文化內涵
民間剪紙從其創生之日起,就在民眾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特有的實用和審美作用,成為歲時節日、人生禮儀、日常生活等多項民俗事象中不可或缺的藝術活動,與中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剪紙造型重團圓,中秋文化尚美滿,剪紙造型的團圓意象是中秋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
人們對“圓”的期待,對“和諧”的向往,源于對大自然的尊重和對團團圓圓的美好生活的熱愛。美滿團圓的生活追求、幸福和諧的情感訴求正是中秋文化的主旨所在。中秋習俗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周禮》中就有關于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記載。因中秋時節,秋高氣爽、花好月圓,這一特殊天象賦予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尤其在文人的眼中,它逐漸成了一個詩意的節日。特別是到了唐時,賞月詩風大興,文人們紛紛以 “月”為題吟詠唱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等詠月詩句,表達了唐人對團圓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在大唐盛世中,中秋節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固定節日。到了宋代,中秋節正式成為全民性的節日。及至明清,中秋已與春節齊名并重。
月餅與圓月形狀相同,最初作為祭品祭奉月神,以“物象”感應天象,后逐漸成為中秋節的傳統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禮品,以其造型象征團圓,表達人們期盼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中秋文化對“圓”的推崇和期待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既滲透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各種民俗事象之中,又升華了中國人婚配繁衍和生命文化的體驗和審美感受,弘揚了中華民族重視家庭、尊重自然、崇尚和諧的文化精神。就其細碎普遍來說,可以促成一種吃食的形狀與寓意,如月餅; 自其深邃博大而言,可以建構一種藝術形式的風格與意蘊,如民間剪紙的造型與內涵。
民間剪紙中“圓”的造型表現、形式特征及文化蘊含,既是深受中華民族尚“圓”傳統和審美觀念的影響,又與中秋文化對“團圓”的期盼和浸染密切相關。剪紙中的圓形造型是傳承能力極強的圖形之一,具有強烈的形式美感,并且極具藝術性和生命力。這種圓形造型多表現為圓形組合紋樣、圓形文字紋樣、圓形人物紋樣及其他表現形式。圓形組合紋樣是指由主題各不相同的紋樣組成的形貌大致相同的造型紋樣,主要包括團花、喜相逢、蛇盤兔等裝飾紋樣。圓形文字紋樣是以文字為主題,間或搭配紋樣變形而成。圓形人物紋樣是以人物為主題作圓形變形。團花指外輪廓為圓形的裝飾紋樣,團花紋樣的剪紙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民間美術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圖形之一。民間剪紙的圓形造型主要是以“借圓生發”或“擴張成圓”的造型手法來達到造型的完美性,通過夸張、變形、概括處理等適形變化和巧妙構圖達到裝飾性效果,追求形外之意。剪紙中圓的造型還有著象征意味,利用諧音和寓意的象征手法達到意圓,體現了“圓”的意境之美。
圓形集對稱、和諧、均衡、完整于一身,錢鍾書曾對圓的形式美有過很高的評價,他在《談藝錄》中說: “形之渾整完備者,無過于圓。”[1]130 朱良志也在他的《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一書中說: “圓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精神原型,與中國人的宇宙意識、生命情調等具有密切的聯系。”[2]357 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價值范疇,是建立在中國豐厚的傳統哲學和文化積淀上的精神內涵。圓形造型也是最早出現的圖形之一,它貫穿于民間剪紙藝術發展的整個歷程。我國現存最早的剪紙作品就是五幅圓形團花剪紙,為對馬團花、對猴團花、火輪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與菊花形團花剪紙,都是采用折疊剪法剪成的,1959—1966 年期間出土于吐魯番高昌北朝故址中。這些圓形團花剪紙,不僅給人以形式上的美感,還寄托了人們對生命長久的期盼。
從中秋剪紙中“圓”的表意來看,一是指團圓。中秋節家人團聚,吃月餅就是強調團圓。這種團圓意識依附于人們的思想感情、倫理道德、宗法關系與審美心態之中,代代相傳,在我們民族文化的底蘊深處源遠流長。團圓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團圓意識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標識,渴望團圓,渴望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中秋這一節日民俗文化極富民族特色和人性魅力之所在。剪紙造型之“圓”還有圓滿之意。如團花、五福捧壽、福祿壽喜等,在造型上體現繁榮與圓滿,在內容上追求吉祥如意,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民堅定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剪紙形象詮釋再造中秋事象
中秋習俗文化在長期的演化和傳承過程中,形成了祭月、賞月、吃月餅等活動,并演繹出諸多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巍峨的廣寒宮、砍不倒的神奇桂樹、會搗藥的玉兔、美麗的嫦娥,無不給中秋之夜增添濃郁的詩意。這些中秋習俗內涵和事象都成為民間剪紙創作的重要素材,中秋剪紙中常見的嫦娥、玉兔、吳剛、桂樹等造型圖案就是佐證,且常常與瑞獸和梅蘭竹菊等花草圖案一起成為主角,“福祿壽喜”和“月圓中秋”等更是中秋剪紙表現經久不衰的主題。在這種視域下,中秋剪紙可以說是對中秋節民俗演化的一種記錄和存檔。
在關于中秋節的眾多美麗的傳說中,“嫦娥奔月” 是流傳最廣、最為傳神和深入人心的故事。它揭示了月宮之謎,寄托著人類對月亮的種種遐想,體現了人們對自由、美滿、團圓生活的向往。這一神話故事被剪紙藝術完美地再現出來,剪紙藝人把嫦娥塑造成一個善良、溫柔、美麗、聰明的“美”的形象。如今,團團圓圓已經成了中秋節最重要的寓意,不僅分居的夫妻要團聚,就是父母子女之間,也要在這一天團聚在一起。“玉兔搗藥”也是美麗的月亮神話之一,與嫦娥奔月的故事有關。這些以神話故事為主題的剪紙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想。吳剛的傳說在剪紙作品中也較為常見,因學仙道有過而被貶謫的吳剛,受懲罰要砍伐一棵永遠砍不倒的桂花樹。吳剛伐桂,并不是毫無意義的簡單重復,而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執著,反映了古代人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對人生理想的永恒追求。
關于月亮的這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經過剪紙藝術的加工和再造,不僅給中秋節日披上了神奇的霧紗,還提升和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使得人們在孩提時代就對中秋節產生了一種向往、崇敬、眷戀、熱愛之情,傳統的剪紙藝術也在對中秋文化的詮釋和再現中煥發青春和活力。
三、剪紙元素融入中秋禮品設計
民間剪紙是一種造型極強的裝飾藝術,其造型的圖形語言直觀、生動,不僅視覺上給人美的享受,也能傳達出特定的信息,起到語言文字難以達到的傳播效果。這種極具“人情味”和視覺享受的民間造型藝術被現代設計大量借鑒,運用到標志設計、招貼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甚至工業設計中,這對完善設計的人性化、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當代設計理念,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是未來民間剪紙藝術造型發展的趨勢。
月餅禮盒包裝設計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剪紙元素。剪紙最基本的特征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融入主觀情感、吉祥的文化、鮮艷的色彩以及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而形成。將剪紙藝術元素運用到月餅禮盒設計上,既可以提升包裝的美觀性,又可以使包裝具有文化內涵。如福建福鼎地區盛行用剪紙來裝飾月餅的餅花藝術,是該地區特有的一種用于包裝中秋月餅的裝飾畫,既是月餅促銷的重要手段,也是福鼎中秋習俗的一部分。福鼎地區中秋節有“外舅送外甥”的習俗,每年的中秋節,舅舅給外甥送中秋月餅和柚子,除此之外,通常家中的大人也都會買用剪紙餅花裝飾的小月餅,供家中的孩子玩賞。兒童賞月賽餅花、餅店猜燈謎獎月餅等習俗都與餅花息息相關。
剪紙還是一種獨特的鏤空藝術,月餅禮盒設計中鏤空元素的組合使用,使構圖更加飽滿,裝飾效果更加強烈。剪紙藝術通過簡單的工具,利用剪刻的表現方式,對各種題材內容進行創造加工,通過點、線、面的組織以及技法上紋樣上的概括手法,使圖像符號形成技藝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剪紙造型上這種特殊的處理技術,使剪紙造型夸張而富有張力,線條簡約流暢而曲直分明,構圖疏密有序而平衡有度,寓意深遠,裝飾效果極強。剪紙圖像的這種平面性、裝飾性、表意性是現代禮品設計上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段。
“百家福月”月餅包裝設計,在造型上則采用了象征意象和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手法。當盒蓋緊閉時,包裝合為一體。當盒蓋慢慢推開時,即成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在關閉與開啟的瞬間,展現的是自然界均衡、連續的動態美。在圖形的設計上則運用“福”與“蝠” 諧音的方式,將美好祝福融入其中,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且寓意明確。這種象征寓意是群體智慧的結晶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凝聚著對善的向往和對美的追求,它為現代包裝設計帶來了靈氣,也使亙古不變的吉祥文化意蘊借此得以傳承。
對剪紙色彩的借鑒使月餅包裝設計更具有視覺沖擊力。民間剪紙造型除了追求刀刻的意味與紙張的自然質感外,還依托濃烈鮮艷的色彩來表達民眾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對美的感受。在中國傳統包裝中,上層社會及宮廷色彩較為華麗,多以紅、黃為主色,民間則偏愛紅色,F代禮品包裝設計中,紅、黃、黑等顏色的剪紙造型都是常用的文化素材,尤以紅色剪紙使用最多。人們鐘愛紅色,一方面源于中華民族對紅色歷來懷有崇敬和熱愛之情,另一方面還在于紅色能給人以熱情、喜慶、團圓、吉祥的色彩感覺,“紅紅火火”便是百姓生活愿望的直接表達。因此,紅色剪紙在包裝設計中的廣泛運用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內涵,它不僅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是潛藏在民眾心理中的一種特殊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對往日歲月的懷念,是觸動消費者心靈的一種感觀回憶。
四、結語
中秋文化與民間剪紙藝術的結合,是悠久傳統節日民俗文化與古老民間傳統藝術的珠聯璧合,不僅顯示了古人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人們豐富的情感和審美情趣。二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民間剪紙藝術是中秋民俗文化演化的一種記憶和重要載體,剪紙造型充分體現出中秋文化內涵,剪紙形象完美地詮釋或再造著中秋事象,剪紙元素還生動地融入了中秋禮品設計,促使中秋文化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和永久的魅力。
[參 考 文 獻]
[1]錢鍾書. 談藝錄[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2]朱良志.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相關論文可參考:民間剪紙藝術在現代設計的影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