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論曹操和曹丕用人制度的差異

發布時間:2019-07-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該文對比論述了三國時期曹操和曹丕用人制度的差異。曹操用嚴刑峻法抑制豪強,立國、治國做到德法術并用,隨時致宜,推行任人唯賢的用人政策,使各領域化亂為治。曹丕對外采取戰略防守政策,撫邊優降、輕刑薄賦,大興儒學,實施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開

  摘要:該文對比論述了三國時期曹操和曹丕用人制度的差異。曹操用嚴刑峻法抑制豪強,立國、治國做到德法術并用,隨時致宜,推行任人唯賢的用人政策,使各領域化亂為治。曹丕對外采取戰略防守政策,撫邊優降、輕刑薄賦,大興儒學,實施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開創了士族政治,鞏固了統治。

  關鍵詞:曹操;曹丕;用人制度;差異

南京大學學報

  漢末權貴弄權,禍國攘民,傳統的“天命論”與“德主刑輔”觀念發生動搖。“名法”思潮興起,為曹魏集團新的政治思想和人才觀念的產生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曹魏集團的官方政治思想是德法術并用,隨時致用,[1]曹操深明事理、謀略出眾,用嚴刑峻法抑制豪強,任人唯賢,對人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2]

  李世民贊賞曹操:“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3]曹操憑借人才資源的優勢奠定了魏國立國的基礎。曹丕對外采取戰略防守政策,撫邊優降,輕刑薄賦,大興儒學,實施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開創士族政治,使魏國走向了繁榮發展的道路。

  一、曹操:德法術并用的政治思想和任人唯賢的用人方針

  在政治黑暗的漢末,曹操“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4]全面推行法治政策,既用嚴刑峻法抑制豪強,又任人唯賢,做到了政治清明、百姓喜悅,天下慕德,毛澤東稱贊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5]

  (一)官方政治思想:德法術并用,隨時致宜

  曹操立國、治國、理政做到了德法術并用,隨時致宜。早期,曹操與漢室利害一致,以此擴大“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優勢。建安十三年,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任漢朝丞相,開設霸府,任人唯賢,壯大了實力。大權在握后,曹操野心膨脹,逐步清除擁漢派,要求人才惟命是從,這使他成為功過參半的歷史人物。曹操早期用人亮點較多,選拔人才的渠道多樣,察舉、征辟等方式相互貫通,綜合運用。他征辟了很多謀士:破袁氏,領冀州牧后,征辟崔琰為別駕從事;臨兗州,征辟毛玠為治中從事;平荊州,征辟韓暨為丞相士曹屬。

  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曹操也注意提拔。王夫之稱贊:“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于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6]曹操說:“夫刑,百姓之命也”[7]“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用嚴刑峻法抑制豪強,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

  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4]173,做到了吏治清明。經濟方面,曹操興修水利,頒布法令,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扶植自耕農經濟。他采納棗祗、韓浩建議,安撫流民,在各州郡興辦屯田,使“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4]225,逐步恢復了社會經濟。

  用兵方面,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北破袁紹定燕、冀,南虜劉琮占荊州,東擒呂布收濟袞,西夷張魯取漢中,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在一系列戰斗中,曹操和謀士們盡顯兵家風采,靈活運用各種戰略戰術,譎敵致勝,九州百郡,十并其八,最終統一了北方。朱敬則:“昔魏太祖兵鋒無敵,神機獨行,大戰五十六,九州靜七八。”[3]曹操依靠正確的政治思想和英明的用人政策,群策群力,撥亂反正,最終統一了北方。

  (二)三次頒布求賢令

  東漢時期,選舉、征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變而被扭曲為“道德比賽”的工具,成為士族獵取官位或沽名釣譽的憑借。曹操吸取了東漢的教訓,認識到國家的興衰敗取決于用人制度的好壞。從公元210年到217年,曹操下了三次“求賢令”,采用任人唯賢的用人方針,運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方式公開求賢于天下。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4]26選拔了一批有戰功、有才干的將吏擔任地方行政長官,控制地方政權。

  “拔于禁、樂進于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余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4]25改變了不良社會風氣,可是當時有人抵制這一政策,議論“軍吏雖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國之選”。公元203年,曹操頒布《論吏士行能令》,批駁上述論點,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用人思想。

  曹操鼓勵謀士們推薦人才,汝穎士族荀彧曾將汝穎士人荀攸、郭嘉、戲志才謀士推薦給曹操,郭嘉也推舉過參謀劉曄,這樣促成了“汝穎多奇士”的局面。公元208年,赤壁戰敗后,三國鼎立局面基本形成,曹操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大。為穩定內部,公元210年,曹操頒布《求賢令》,希望謀士們舉薦更多的埋沒在下層的“賢人君子”,來共治天下。

  公元214年,曹操頒布《赦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對于德才無法兼備的“進取之士”,要求主管人事部門予以“棄瑕錄用”。事實上,謀士們參差不齊的品德舉止的風評并沒有損耗曹魏集團的戰斗力,陳壽說:“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于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4]

  214雖然在品德舉止的風評上,程昱和郭嘉等人不如荀攸,但在軍事謀劃上,郭嘉是首屈一指的。郭嘉屢獻奇謀,屢立軍功,官渡之戰前,他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打消其顧慮。

  郭嘉不守封建禮法在曹操看來只是白璧微瑕。曹操引郭嘉為知己和奇佐,稱贊他“自在軍旅,十有馀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4]200在征戰生涯中,他們隨時切磋,見機行事,共成大業。

  公元217年,曹操頒布《舉賢勿拘品行令》,要求各人推舉所知道的人,只要有文武才略,即使名聲不好,缺少封建道德品質(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行),也可以被推舉。雖然曹操選材不拘品行,但他看重大節的忠,他曾褒揚郭嘉盡忠為國,忠良賢德;稱贊崔琰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

  贊揚樂進、于禁、張遼“質忠性一,守執節義。”開明的用人政策既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又展示了曹操聚才、知才、愛才的真心誠意。在戎馬生涯中,曹操提拔了很多庶族和平民階級里有能力的人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如劉祁所言:“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爭以智能自效。”[3]魏國憑借人才優勢逐漸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二、曹丕確立九品中正制,開創士族政治

  曹丕對于魏國經濟的發展,實力的壯大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后世對他的功過得失,抑揚褒貶不同。葉嘉瑩贊揚說:“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詔,下了薄稅詔,下了輕刑詔。他實在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夠把天下治理得更好。”[8]

  (一)政治思想:戰略防守,撫邊優降,輕刑薄賦,大興儒學

  曹丕稱帝后,三國鼎立的局勢已穩固,他實行戰略防守的政策,在軍事、經濟、文化上采取各種舉措,進一步鞏固魏國的統治,使魏國逐步走向繁榮發展的道路。在職官用人方面,曹丕改革官制,加強皇權,有鑒于歷史和乃父作為丞相擅權的經驗與教訓,廢丞相而復三公之制,復三公官,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改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光祿勛,大理為廷尉,大農為大司農,皆為榮職,不與朝政。

  同時,設立中書省,開創了政歸中書的新體制,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于中書省。曹丕輕刑罰,除禁令,禁止私仇,整肅朝綱: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鏟除宦官干政的根源。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郝處俊稱贊: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9]曹丕先后頒布《日食勿劾太尉詔》、《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干預郡縣詔》,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

  文治方面,曹丕認識到儒家思想對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在各地大興儒學,尊孔復禮。黃初五年,封孔子后人孔羨為宗圣侯,享食邑百戶,重修孔廟,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谷梁博士。經濟方面,曹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措施,繼續推行屯田政策,興辦水利灌溉事業,修造陂堨,廣興稻田,薄賦稅,與民休養。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

  輕關稅,促進了各地人民之間的貿易和交流,加快了商業的發展,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他關心人民疾苦,黃初三年,“冀州大蝗,民饑,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廩以賑之”。曹丕的詔令雖不是帶有普遍性的政策,但是對人民是有益的。曹丕的軍事建樹有:平定叛亂,收復失地,撫邊優降和三次征吳。

  第二次征吳以曹真、張郃、夏侯尚從襄陽攻打荊州始,曹軍諸軍并進,諸路大捷,奪據江陵中洲、擊敗孫盛、火燒諸葛瑾。東吳戰線或潰或敗,僅朱然守江陵獲勝,曹丕勝利在望,不料遇到疫疾,孫權乘機遣使納貢言和。第三次,曹仁率兵攻濡須,但曹仁不聽蔣濟勸諫,大販。公元225年,曹丕再出舟師,“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率十余萬,大有渡江之志,但因冰封江面無法行舟而回師北上,被吳將高壽率兵冥夜偷襲,棄車驚駕。可見征吳均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但田余慶評價說:“曹丕在廣陵之役中最終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廣陵之役解決了青徐問題,使東方歸于一統,魏國國勢更加強大起來”。[9]曹丕繼位后,在洛陽的青、徐兵發生騷動,曹丕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青、徐一帶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控制了局面;公元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借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

  公元224年、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于廣陵,未與吳軍交鋒,卻平息了利城兵變,徹底解決了青、徐的隱患,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各領域的舉措處處顯示了曹丕是一位舊式的明君典型,但平心而論,曹丕也有氣質才性方面的缺陷,他剛愎自用,不聽謀士勸諫,不善于把握出兵時機,這導致曹魏政權長期無法統一全國。公元221年,劉備討伐孫權,孫權遣使向曹丕稱臣,送還降將于禁,群臣道賀。

  侍中劉曄卻認為:吳蜀“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大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4]205可是曹丕聽不進去,錯失滅吳的天賜良機。胡三省評論說:“若魏用劉曄之言,吳其殆矣。”毛澤東曾說:“曹丕也有些才華,但遠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9]這個評價是客觀的。

  (二)推行九品中正制,開創士族政治

  曹丕即位后,為鞏固政權,改革了官制,用尚書陳群之議,出臺并實施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開創士族政治之先河。“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流程為:在各州郡選擇有識見、有名望、善識別人才的官員任“中正”,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分成九等,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州置“大中正”,郡置“中正”,均山本處人在中央任職者擔任。各郡中正將所能了解到的人才狀況集中匯報給大中正,大中正便根據這些情況來品定人才,得到的品位稱為“鄉品”。

  中央司徒再根據鄉品授予其具體的官職,得到的品位為“官品”。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將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使魏國的人才軍團一直保持著清新的活力和旺盛的戰斗力。但它本質上卻是曹魏政權與門閥世族妥協的產物,是門戶制度的護符。它作為亂世選擇官員的權宜之計,但卻被持久運用,滋生了腐。核鼮榇筚F族官僚地主的復辟創造了條件,又使出身低微的官員基本上升遷無望。寒門子弟徐庶與石韜只能充當中下層官吏。

  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諸葛亮出隴右,聞韜、庶仕財如此,嘆息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4]412曹丕還規定取士不限年資、戶口但糾其實,黃初二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三年又頒布《取士勿限年詔》,提出無論老幼只要“儒通經術,吏達文法”都可試用。

  曹丕重用老臣舊將和心腹密友,前者如:賈詡、蔣濟、王郎等,后者多涉入爭儲之事,如:曹真、曹休、夏侯尚、朱鑠、陳群、司馬懿、吳質、劉楨等。曹丕對漢獻帝和楊彪做到了盛德以待。如張溥所言: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10]曹丕“在政治家的風度上有時還可以說是勝過他的父親。”[9]曹丕提拔以“博古”和“高才”聞名的新秀,如嚴苞以高才入為秘書丞,數奏文賦,文帝異之,出為西平太守。

  薛夏以“博古”在黃初年間做了秘書丞。曹丕對曹植、曹彰等兄弟,既予以封王封侯:他繼位后遣曹植就國臨淄,曹彰就國鄢陵。同時,他又有防諸弟謀為不軌之虞,避免重蹈漢朝諸侯國作亂的覆轍,實行削奪藩王權利的政策,并且頻繁徙封,使無常封之地。由于封地時常變更,藩王沒有治權和兵權,因而空其名而無其實,且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導致曹氏宗親勢單力薄,日后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后世對此指刺較多:史學家劉知幾認為:“文帝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11]郝經也貶斥說:“輕薄佻靡,未除貴驕公子之習,不矜細行,隳敗禮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亂亡基兆,已在于是。孔明謂為土龍芻狗,宜哉!”[12]雖然貶斥較為苛酷,但都言中了曹丕對宗親的過度防范。曹丕才性氣度也有缺陷,他氣量狹小,對待私敵和降敵者很殘酷,沒有古代賢主寬容大度的作派,主觀方面導致了政治上無大作為。

  性情剛正的鮑勛因數次直諫,得罪并激怒了曹丕,被收付廷尉處死,類似的還有曹植的謀士丁儀、丁廛兄弟。對降將于禁,曹丕“欲遣使吳,先令詣鄴謁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4]240上述做法顯然欠妥。綜上所述,曹操和曹丕由于攻守形勢各異,用人政策也相應不同。

  曹操借助德法術并用,隨時致宜的政治思想來治國,推行任人惟賢的用人方針,選拔了大量的士族、庶族和平民階級中的人才,奠定了魏國立國的基礎。曹丕實行戰略防守的政策來鞏固統治,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開創了士族政治,也留下了某些隱患。

  參考文獻:

  [1]王曉毅.因循與建安至景初之際曹魏官方政治哲學[J].南京大學學報,2004,(6):74.

  [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6:802.

  [3]百度百科曹操[EB/OL].

  [4]陳壽.三國志[M].武漢:崇文書局,2015:26.

  [5]陳晉.毛澤東讀書筆記[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760-761.

  [6]王夫之.舒士彥,點校.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3.

  相關刊物推薦:《南京大學學報》創刊于1955年,是年共出版1期,為文、理科綜合版。自1956年起,分人文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出版。此后,人文科學版(1973年改為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改為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每年出版一卷,期間,1960-1961、1966-1972曾兩度休刊,1975年經教育部批準公開發行,2000年起改為雙月刊,至2002年共出版39卷。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