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本文辨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教育的價值立場和文化范式,闡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意識形態、意識生態、意識心態層面對民族教育的意義指向,提出新時代民族教育的發展實踐應體現其共同體立場,在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中形成意識三態的互動聯結,
[摘要]本文辨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教育的價值立場和文化范式,闡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意識形態、意識生態、意識心態層面對民族教育的意義指向,提出新時代民族教育的發展實踐應體現其共同體立場,在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中形成“意識三態”的互動聯結,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生動力;凝練各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體現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態;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理場,培養兼具“公民意識”和“文化身份”的意識心態。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教育;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新時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將“打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目標任務之一。如何回應新時代發展需求并不斷推進是民族教育實踐中的重要問題。當前的民族教育研究領域主要關注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團結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關系及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
這些研究將民族院校作為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陣地,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方式,雖然提出了相應的經驗和策略,但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于新時代民族教育的理念意義缺乏整體關照。筆者認為,以全局視角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民族教育,有利于回應民族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明晰民族教育的價值立場和文化范式,對民族教育的發展具有指引意義。
一、新時代民族教育的階段性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制定了大量促進民族教育發展的方針政策,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民族教育受到了各族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充分肯定。2015年,《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做出“加快發展民族教育”“推進民族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部署,民族教育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環境和機遇。然而,民族教育在當前的發展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現實困境。這些困境一方面源于自然、歷史原因,致使民族教育與全國教育平均水平差距較大,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來自民族教育系統自身。
一是民族教育與外部社會系統聯系所產生的問題,如民族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民族教育與文化的關系等。二是民族教育內部所產生的問題,如民族教育中雙語教育的教學模式問題,又如課程內容中文化元素的融納和傳承等問題。近年來,這些問題引發了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批評和爭議,如“民族學校的民族文化特色相對比較淡化,主要表現的是主流文化在其中的凸顯和作用”,“傳承主流文化、促進主流文化認同成了民族教育的現實”;[1](P.132)
“學校教育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缺位”;[2]“雙語教育是否會削弱原來的民族語言教育,甚至影響民族學生的文化傳承和民族認同”[3]等。綜合來看,以上現狀反映出新時代民族教育的階段性特征,即民族教育加快發展與民族教育內外涉及民族因素、文化因素的矛盾分歧并存。從根本上說,這是如何解決民族和國家、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關系,如何調適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民族文化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的問題,對于民族教育自身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性和迫切性。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教育的價值立場確立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吸收了費孝通先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深刻把握住了中國各民族的歷史聯系。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創造性地提出了“共同體”理念,構建出了高于民族和國家的有機集合體,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高于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認同形態。這在價值層面上有利于消解民族教育視域中民族和國家、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這兩對關系之間的緊張,從而緩解關于民族教育的民族性與國家性之間關系的爭議,確立民族教育“兩全其美”[4]的公共立場。
(一)統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5]從歷史進程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融合血緣、地緣和文化精神,建立在經濟往來、文化交流、政治價值和制度基礎上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的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同樣承認并接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淵源、歷史演變和國家主權。這其中既體現了共同性紐帶,同時也凸顯出命運一體的本質屬性。從話語轉換視角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的概念延伸,同時是通過對“共同體”的強調,否定將中華民族等同于國家政權、漢族社會的相關論斷[6],是以“共同體”視域超越“民族”概念,凸顯民族與國家的復雜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上位概念,它能夠更好地消解二者之間的緊張并建立起二者之間的聯結?梢哉f,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體現國家認同,也體現民族認同,最終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二)調諧民族文化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
習近平指出,“不讓一個民族認同自己的文化是不對的,認同中華文化和認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7]這說明,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我們追求的文化認同既包括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認同,還包括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各民族層面的文化認同是必需的,這既是各民族確認民族歸屬的自然本能,也是構筑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層面。
因為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沒有這個基礎層面的文化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也必然是虛無而空泛的。但中華文化不是漢文化,也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各民族在民族起源、語言文化等多方面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歷史實踐中表現出的共性和同一性,是在民族文化豐富性、多樣性、共生性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認知體系。在這個各民族共有、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中,正因為中華文化來源于各民族文化,才體現精神家園的共有性;正因為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才體現精神家園的整體性;正因為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相互依存、和諧共生,才體現精神家園的豐富性和凝聚力。
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調諧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開辟了新途徑。中華文化認同是各民族成員將自身以及自身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聯的文化心理場。在這一文化心理場中,各族人民歸屬于在多民族層次上形成的文化共同體,從而形成了文化共生的自覺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教育的文化范式選擇
自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民族教育研究者將其延伸至民族教育領域,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8]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理論。[9]從內涵來看,這兩個概念都對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二者共同強調的民族教育中“多元”和“一體”的辯證關系,長期以來被看做是民族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
然而,在現實中還是存在將“多元”與“一體”對立起來,時而“多元”、時而“一體”的搖擺現象。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教育的文化范式,則為整合和協調民族教育內外面臨的矛盾分歧提供了切入口,同時在民族教育目的、民族教育對象的主體特征、社會的時代屬性這三個教育文化范式的選擇依據[10]方面具有其優越性。
(一)體現民族教育的動力服務功能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著重強調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以及一體化進程中的多元現狀,這為民族教育目的規范了個人與民族、個人與國家、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和層次。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進一步指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與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方向,賦予了民族教育目的以時代意義和未來走向,體現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多元合力的重要意義。
基于此,我國民族教育的目的在個體層面,應是幫助少數民族個體傳承民族文化、延續民族性格,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備跨文化交往和在現代社會生存、發展的品質、知識和能力;在群體層面,應是幫助各民族承繼和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并推動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向中華民族整體認同的層次實現自我超越;在國家層面,應是強調各民族和國家在根本和長遠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維護中華文化同生共榮,維系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引領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構
民族教育文化范式必須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和文化處境相符合。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下,少數民族學生不僅具有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還具有“符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征的文化身份”。[11]
但這兩重文化是經過長期相互吸納、補充、依存,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特征,從而為構建共同的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和社會主義公民身份提供了識別要素。“文化身份既是‘變成’,也是‘是’”,它“總是在可能的實踐、關系及現有的符號和觀念中被塑造和重新塑造出來”。[12]這說明文化身份是隨著歷史情境流變的。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認識、引領和豐富各民族成員的民族文化身份和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歸屬和文化聯結。
(三)體現民族教育的未來發展邏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族教育從傳統、一元范式轉換為多元一體范式的過程,符合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符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現實格局。可以說,民族教育在其中遵循的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然而,民族教育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保持前瞻性和開拓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表明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存在的民族,也是一個發展進程中的共同體。說其存在,是說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實現凝聚的過程;說其在發展進程中,是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所根植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還需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當下時代重任和發展方向。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但符合民族教育所根植的社會事實,其未來性已超出現實性,更具有為民族教育發展引航的意義。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教育的發展走向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我國民族教育發展的外在框架和價值核心,表明民族教育是站在共同體立場和體系中看待個人與民族、國家的關系的。這將為解決民族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階段性特征提供抓手,為民族教育在不同層面的具體實踐提供意義指向。
具體來說,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教育實踐中的展開,是在民族教育的教育模式、課程體系和教育場域中把握各種要素、各種層次、各種關系之間的和諧共生和互動聯結。
(一)雙語教育:形成“意識三態”互動聯結,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生動力
雙語教育作為民族教育中重要手段和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既要確保少數民族學生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又要切實保障各少數民族學習和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文字的權利。其中,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于各民族成員參與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是必要的,各民族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謀求發展是大勢所趨。部分人士擔憂這樣將弱化民族語言文字能力和民族認同,這就要求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確保各民族學生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機會和權力,培養其健康的民族身份認同。
在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立場下,雙語教育實踐既不能因一些人追求個人發展而放棄民族語言文字,也不能因一些人強調民族文化傳承而忽視公民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排斥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或限制甚至取消少數民族學習母語的機會,都是錯誤的做法?梢,科學、健康的雙語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教學問題,也關乎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延續。
(二)課程價值:凝練文化符號,體現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態
民族教育應處理好促進主流文化認同與傳統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關系。為此,民族教育應凝練各民族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元素,開發符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格局和意識生態的課程資源。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和多樣性,體現“美美與共”;另一方面應呈現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交流對話的歷史和現狀,通過將各民族及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知識融入課程體系,使其在不同的課程層次、形態和模塊中相互聯結,形成課程中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態,讓學生既形成文化多樣性意識,又培育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并對這一共同文化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三)教育場域:構建文化心理場,培養兼具“公民意識”和“文化身份”的意識心態
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的民族教育場域被打破,學校成為培養和建立各民族成員文化心理和文化心態的主要場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教育在學校場域重建動態、平衡的文化生態提供了藍圖。這意味著,民族學校不能片面強調某種族別性或地方性文化,而應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引領下,呈現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互動,促成各民族學生對文化身份和公民意識的自覺接納。
可從意識生態著手,在建設校園文化和課程文化的同時,注重在學校內部構建多元互動的民族教育場域,將各種鮮活的文化載體作為民族教育“活”的教育資源,讓各族學生學習、認知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精髓,并且在各種文化的體驗和互動中達成理解、尊重和創新,由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張善鑫.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來自課程研究文獻的證據[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31-137.
[2]張學強,許可峰.論“多元一體教育”的實質與我國民族教育的出路[J].貴州民族研究,2007,(5):132-137.
[3]杜亮.民族主義、民族教育與身份認同[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2,(4):111-118.
[4]戴慶廈.兩全其美,和諧發展—解決少數民族雙語問題的最佳模式[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89-93.
[5]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1.
[6]馬戎.中國和中華民族不等于漢族[N].中國民族報,2010-06-11(005).
相關刊物推薦:《貴州民族研究》雜志級別:CSSCI 北大核心,主辦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周期:雙月,國內統一刊號:65-1211/F,國際標準刊號:1009-5330。復合影響因子:0.416,綜合影響因子:0.218。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