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0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攝影創作逐漸走向社會大眾。創作出有價值、有生命力的攝影作品十分重要,如何評價一幅攝影作品具有價值呢?攝影創作者除具備高超的攝影技巧外,還要融入社會生活,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深刻領悟時代價值觀,從而創作出符合社會發
【摘要】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攝影創作逐漸走向社會大眾。創作出有價值、有生命力的攝影作品十分重要,如何評價一幅攝影作品具有價值呢?攝影創作者除具備高超的攝影技巧外,還要融入社會生活,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深刻領悟時代價值觀,從而創作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能夠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優秀作品,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繁榮。
【關鍵詞】攝影,社會責任,歷史留影,深入生活
隨著現代技術的革新,攝影術不斷蛻變發展。從不同層面看,攝影功能有多種詮釋,譬如“工具說”“表現論”“自娛論”“存史論”。回望攝影的百年歷史,發現在故紙堆中的那些真實記錄時代的影像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喪失價值,反而歷經時間沖刷,價值與日俱增。攝影為我們繪制出珍貴的歷史圖譜。記錄時代,為歷史留影——攝影的最大價值莫過如此。
中外眾多攝影師,如馬丁•慕卡西、羅伯特•卡帕、劉香成、賀延光等,他們的攝影作品都透露出時代的鮮活,具有生命力,代表著創作者對時代的解讀,其影像最終成為歷史進程的坐標。在20世紀,國際社會發生劇烈動蕩的當口,猶太籍攝影家羅曼•維希尼克耗盡半個世紀的精力關注西歐、東歐、北美及其他地區猶太社區的民眾生活,他用平實和質樸的攝影視角對猶太社區社會層面進行類似“顯微鏡”般的發現和記錄。
從當下看來,這些千辛萬苦得來的影像,其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已遠遠超越影像本身。“身為一個猶太人,我對祖先的責任,就是把祖先生于斯傳于斯。”羅曼•維希尼克這樣解釋他的行為目的。攝影者置身于時代發展與變革中,創作反映時代與社會縮影的攝影作品。攝影者的個人素質與專業素養的高低將會決定攝影作品水平的高低。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一定有正確的立意,精準的拍攝角度,能夠凸顯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引領時代主旋律。
現今社會信息化高度發達,受眾可以通過各種媒介接觸到豐富的影像。作為攝影工作者要熟悉本領域的綜合知識,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有捕捉典型材料的能力,以飽滿的激情和精湛的創作技術與時代脈搏同步。攝影作品可以為一個不斷演變的時代和社會提供視覺支點,從影像中尋找歷史的肌理,充分理解我們所生活的當今世界。
一、觀看與選擇
攝影,是一種認知方式,記錄對象,反觀自身,傳播信息,表達情感。無論媒介環境怎樣變化,攝影始終是一種對現實的觀看與表達的手段,是對當代生活與社會現實進行見證的重要手段。攝影語言包括本體語言、技術語言、藝術語言,信息價值、形象價值、情感價值、傳播價值、審美價值是考量影像意義的主要坐標。不可復制的場景在瞬間被定格為影像。拍攝者以自己的認識與觀察去完成事件的選擇與表達,通過自己的獨立觀看,借助相機將之保存,使受眾從影像中獲得信息。
攝影工作者的素養和視野決定觀看的方式與視角。觀看的方式與視角又決定著影像作品的深度。攝影者的認識能力解決影像的內容問題,表現技法解決影像的形式問題。攝影創作要抓住時代特點,要帶著思考拍攝。在攝影創作中,要以表現人的生活狀態為主,只有這樣的攝影作品才是歷史的真實再現。在拍攝時要用心挖掘攝影題材,真實地表現社會,讓更多的人了解社會,通過作品促進社會的發展。
上海攝影家雍和曾拍攝一組關于上海拆遷的系列組照,其中有一幅作品,選取上海浦東的地標性建筑為畫面背景,高樓大廈,燈光如晝,在畫面的焦點位置是工人窩棚,辛勞人們在昏黃的燈光下,在低矮、簡陋的居室空間做飯聊天,度過他們一天中最閑暇放松的時光。一遠一近的場景形成對比,引發人們對高房價這一社會問題的思考。攝影師雍和作為時代親歷者,通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與靜心思考,用圖片記錄所處時代在其發展階段產生的社會現象,為時代留影,引發觀看者的情感共鳴,獲得廣泛的社會關注,這組影像還將在未來成為喚醒觀者記憶的一把鑰匙[1]。
二、建構人生與視野
攝影的功夫在影外,攝影工作者要做文化攝影人,要深植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經濟建設、百姓生活,而不是單純通過提升攝影技術創作作品。攝影者應該堅持學習,不斷地擴充視野,提升自己攝影技術和對社會的洞察力,將文化藝術、人生態度、哲學思想、美學觀點進行充分結合,通過攝影這一媒介將其表達出來。
在學習創作中要持之以恒,經得起各種誘惑,還要有清晰的時代感和大局觀,不斷培養和提升敏銳的眼光與拍攝能力。攝影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它取決于攝影者的內心。今天,無限制、低門檻的“技術復制”,幾乎遍布全球,照片更多成為對事物的簡單復述。
攝影不只是圖像,在相機背后應該是更為遼闊的人的生活。攝影應該是對生活的理解和詮釋,是帶有溫度和態度的。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豐富寓意在社會生活中留下烙印,攝影作品承載著它所聚焦時代的某種具象特征。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將來自現實的能量轉化為一種更具智慧的洞察與表現,需要攝影工作者付出更多努力。
三、為時代留影
優秀的攝影作品不應是簡單的、沒有思想的機械記錄,它對歷史的呈現應該是在對現實社會的認知與思考中進行的。只有那些呼應時代價值觀,寓意深刻的攝影作品才可以最大程度地見證歷史進行,推動社會發展[2]。攝影創作之前,需要考慮拍攝的對象、主題、表現方式,選取適合的表現對象,通過一定的攝影手法,表達某個中心主題。
不同的攝影者會有不同的攝影風格和拍攝喜好,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始終是我們堅持的創作方向。一切攝影都應該以人民為主體,圍繞人民群眾進行創作,任何脫離人民的創作都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才是鮮活生動的,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膚淺的、浮光掠影、只貪慕形式美并脫離群眾的攝影注定難以走遠。
評價攝影作品優秀與否,關鍵因素不是攝影手法的高低,而是攝影創作者是否有文化積淀、社會情懷以及廣闊的胸襟。同時攝影的主題一定要深入社會,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深刻的內涵。優秀的攝影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和“話語方式”,透露著對某個群體的關注,對現實的真實寫照。“話語方式”的形成包含有創作者的“三觀”、人文修養、哲學情懷和文學眼光[3]。
拍攝風格與技巧不能成為評價攝影作品優秀與否的唯一指標,愛與情感是評價攝影作品好壞的標準。將愛與情感融入攝影作品,這就需要創作者熱愛生活,貼近社會生活,認真觀察社會的每個瞬間。
時代需要被記錄,時代呼喚有真情、有誠意的攝影家撲下身子,持有熱情與思想融入生活,貼近人民,從這些鮮活的生命中汲取創作的養分,獲得生命的領悟與思考,碰撞出創作的靈感,用影像創造出具有藝術表現水準的、價值觀正確的、與人民息息相通的、有生活質感的、有情懷有溫度的時代作品。
攝影創作者要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尋求靈感,沉淀心情靜心創作。只有熱愛生活,直面社會,才能通過攝影創作出碰觸人心,真實表達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在創作中實現自我,與大眾產生共鳴,形成社會語言力量,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4]。
[參考文獻]
[1]雍和,姜緯.掌鏡上海.上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2]謝宏聲.圖像與觀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冉玉杰,冉晶.專題攝影:用圖片敘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顧錚.攝影如何承擔“后靈光時代”里的責任[N],東方早報,2014.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攝影家》雜志級別:國家級雜志,主辦單位:中國韻文學會;湘潭大學,周期:季刊,國內統一刊號:43-1014/H,國際標準刊號:1006-249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