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析漢畫像歷史人物圖像中的儒家思想

發布時間:2018-09-10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漢代,儒家思想確立了獨尊的地位,出土的歷史故事題材的畫像石中,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歷史人物圖像突出了儒家仁和禮的思想。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思想繁榮的背景下,使得這一時期的厚葬之風盛行。畫像石所刻畫的歷史人物圖像,既表達出

  摘要:漢代,儒家思想確立了獨尊的地位,出土的歷史故事題材的畫像石中,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歷史人物圖像突出了儒家“仁”和“禮”的思想。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思想繁榮的背景下,使得這一時期的厚葬之風盛行。畫像石所刻畫的歷史人物圖像,既表達出墓主人生前的理想,也希望子孫后代能夠興旺發達。

  關鍵詞:漢畫像,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儒家思想

  漢畫像題材豐富多彩,作為一種當時的社會現象,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內容成為畫像石的重要題材之一。兩漢時期,由于受到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瘋狂涌動的厚葬風潮,畫像石作為一種喪葬禮制性建筑盛行開來。漢畫像石不僅分布地域廣,發現數量大,而且凝集了漢代繪畫的藝術成就,是平民百姓參與藝術活動的反映和藝術智慧的結晶。目前學界關于漢代畫像石中表現出百家思想的研究數量眾多,學者們從不同學派的角度加以論述。

  筆者認同漢畫像石中的人物故事及造型的塑造等受到了先秦百家思想的影響,同時認為歷史人物受到了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思想在歷史人物影響力的推動下不斷發展。通過畫像石雕刻的歷史人物故事圖像,不僅體現了人物的特征描繪和塑造,又突出了不同時期歷史人物所反映的儒家思想發展態勢,還表現了儒家思想對當時社會及后世的影響。

  一、歷史人物的塑造

  漢畫像中塑造的歷史人物極其豐富,可以說是漢代社會思潮中的一個縮影,尤其是統治者和貴族,他們留戀世間的繁榮和幸福,渴望長生不老,所以求仙問藥的事情屢見不鮮。然而人類終究無法與自然規律相抗衡,有生必有死,當死亡降臨之前,所有的幻想都化為泡影,所有人都必須走向生命的最后歸宿——墓穴。人們把生前的榮華富貴或未竟之志以及對來世美好的愿望等內容都刻在石頭上,以表達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得到滿足和佑護。

  漢代人所追求的“事功”主義,除了對封官拜爵的渴望和長生不老的美好憧憬之外,還有對俠客、軍功及武力的贊賞。畫像石上刻畫了許多義士人物,他們是漢代人敬仰的英雄,飛奔的馬是漢代人建功立業的工具,武士騎馬和炫耀武器等都表明漢代人對強悍運動力量的崇尚。畫像石中的講經圖和忠孝圖,表現了漢代重孝道和尊儒的社會風尚,刻畫歷史人物并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墓主人熱情的追慕或力圖實現的志向。

  極其豐富的人物畫像并非憑空捏造出來,而是當時社會中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和濃郁生活情趣的直接反映。儒家學說不僅影響了漢代政治體制的建構,也促使形成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倫理戒條。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漢代的塑造藝術和雕刻技藝自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畫像石的人物塑造藝術成為宣揚并鞏固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重要載體之一。

1

  二、歷史人物故事圖像分析

  (一)孔子問禮于老子

  這幅“孔子見老子”故事畫像大約發生在春秋末期,在我國思想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據《史記》記載,“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1]“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2]這幅拓片刻畫的人物有三位,孔子和老子以及中間的孩童項橐,他就是當時魯國神童,相傳曾經為孔子之師。該畫像風格略顯粗獷,雕刻簡潔,突出孔子問禮這一主題,省略了孔子隨從弟子出行的人物畫像?鬃雍屠献尤宋锬槻亢蜕眢w正側面的造型,在各地出土的畫像石中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且一般都會在兩人中間雕刻一個推玩具車的小孩項橐,這些人物造型的模式幾乎成為普遍現象[3]。

  石刻畫像表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孔子對老子深為敬佩,據說孔子回魯國后弟子越來越多,可能在于孔子見到老子后學到了很多知識。在出土的畫像石中,關于《孔子見老子》的畫像數量眾多,這成為儒學在東漢深入人心的表現之一,雖然各地出土畫像的藝術所表現手法不同,雕刻的方法和形態也不同,但是都生動刻畫出了孔子虛心求學的情景,這不僅代表我國古代兩位學者歷史性的偉大會面,更是儒道思想的交流與融合。不管畫面怎樣變化,孔子都是其中的主角,表達了學無常師的孔子向老子或項橐學習的同一個圖像意義。[4]

  該墓室畫像反映了東漢時期陜西當地社會思想的生動歷史畫面,孔子問禮這一主題突出了謙虛好學、尊老敬賢的儒家傳統美德。漢代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舉孝廉的選拔人才制度的形成,對兩漢的政治經濟繁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主流思想。

2

  (二)荊軻刺秦王

  這幅拓片出自四川樂山麻浩漢代崖墓,長3.85米、高0.58米,[5]是目前面積最大的荊軻刺秦王畫像。該畫像中間有銅柱豎立,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跑,銅柱上纏繞著匕首,使之更藝術化。柱子右側的荊軻被一位大力士緊緊抱住,柱子左側的秦王舉劍后指,旁邊的兩位大臣受到驚嚇而后退倒下,最左側地上放著盛有樊於期的頭函,秦舞陽嚇得跪在頭函之后。

  整個畫面描繪得相當壯烈,動作和姿勢生動形象、令人震撼。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年,《史記》中有詳細記載。司馬遷高度評價荊軻:“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6]崖墓上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畫像反映了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激烈斗爭,其最初是借荊軻俠義勇猛的形象來驅鬼辟邪,以達到鎮墓的作用,但是石刻畫具有明顯的褒貶之意,歌頌荊軻的“勇”“仁”“義”的精神。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7]

  作為俠義之士,荊軻是在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偉業,即使失敗了,也體現了一種忠義獻身的儒家思想。他的行動在今天看來是逆潮流而動,阻礙秦王統一六國,阻礙中央集權的進程,但是他那種從容赴死,不論成敗的精神在漢代廣為傳播,一直流傳至今,依然值得我們敬佩。秦王雖幸免于荊軻行刺,但終究無法逃脫“秦亡漢興”的命運。四川地區所見“荊軻刺秦”圖案的構圖方式及細節表現相比山東地區而言,畫面舒朗,刻畫粗糙,情節簡單,故事要素不如前者齊備,似乎更多注重故事梗概,不拘泥于細微。[8]

  (三)鴻門宴

  這幅鴻門宴畫面雕刻有六人,中間一人揮舞長劍,是伺機行刺劉邦的項莊,右側頭戴高冠跪坐的是沛公劉邦,劉邦身后有一人跪坐,其腰間佩劍,應當是項伯。右側的三人,既有跪座又有站立,分別是項羽、范增和張良,站在最左側的范增以緊張焦慮的目光期待著項莊刺殺劉邦。石刻畫表現出劉邦臨危不懼的形象。劉邦最終全身而退,其行為舉動頗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盡管劉邦并不喜歡儒生,且大罵儒生,甚至還做出用儒冠撒尿的荒誕事來,但我們發現在鴻門宴中,劉邦集團的為人處世顯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劉邦的表現合情合理,以致項羽沒有除掉劉邦的理由。秦漢之交,儒家“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觀念已形成。

3

  畫像石《鴻門宴》所要表達的深意是劉邦以仁義奪取天下。[9]鴻門宴上項羽未殺劉邦,項伯的作用不能忽視!稘h書》記載:“項伯還,具以沛公言告羽,因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且人有大功,擊之不祥,不如因善之’。”[10]項伯挺身而出保護劉邦,其行俠仗義的行為以及對張良的報答,使得劉邦在鴻門宴全身而退。鴻門宴圖旨在宣揚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倫理原則。圖中六個人物造型生動形象,既表現了浪漫的荊楚意向,也體現了這種獨特的南北文化的混同合作。

  (四)孝子丁蘭,刻木事親

  這幅畫像石拓片出自山東嘉祥武氏祠,屬于東漢晚期,由于山東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在山東、蘇北、皖北、豫東區域大量出土表現儒家思想的畫像石,這些區域的儒家孝文化濃厚。百善孝為先的古訓世代相傳,丁蘭刻木事親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孝道,不僅表現了他對父母的至誠孝心,他的行為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畫面左側為丁蘭之父木像,丁蘭跪在木像前,右上方跪坐的一位婦人為丁蘭之妻,石刻上寫著:“丁蘭二親終歿,立木為父,鄰人假物,報乃借與。”

  丁蘭似乎在征得木雕像的同意后然后把東西借給鄰居。這個故事簡明易懂,且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丁蘭的孝行主要通過他制作木雕像來表現。[11]孝道被儒家視為“萬事之本”,尤其在漢代,有無孝行不僅關乎到一個人的名譽,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榮辱升降。[12]《孝經》記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4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13]在兩漢,孝道不僅僅是舉孝廉做官的重要評價標準,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無論尊貴還是卑賤,都要實行孝道,沒有開始與終結的區別。武氏祠孝子丁蘭畫像既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紀念和尊重,也希望武氏家族后代能繼承這一孝道。作為今天的我們在理解“孝”的深刻內涵基礎上,在父母生前最起碼要保證父母的衣食無憂,關心父母的健康,多些時間陪伴父母,從情感上尊敬父母。要勇于獻身,救父母于危難之中。孝行靠自覺并且毫無怨言,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三、儒家思想的影響

  漢畫像石表現出墓主人留戀現實,幸福永駐,渴望得到滿足,最終還是要面對死亡,墓室里的石刻畫像表達了墓主人曾經的擁有,以及對歷史人物的敬仰和對來世美好的向往。漢代人向往自身生活的完美,追求其人文價值,關注社會道德,把圣賢、明君、忠臣、烈女、孝子、義士、俠客等人物,通過豐富的藝術手筆,雕刻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教科書,這表明儒學在兩漢時期已深入人心。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與高祖劉邦的故鄉接近,儒家重孝,形成厚葬為德的社會風氣。處在中原荊楚文化的交界處的南陽,受到楚人“靈魂不死”的信仰觀,而且又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所以這些地區封建達官和士族眾多,他們不論生前死后,勢必大興土木,生前高貴,死后也要表現其高貴,通過雕刻歷史人物故事來表達墓主人終其一生的遠大志向,這也反映了漢代人普遍的價值觀,追求高官厚祿,享受生活樂趣。東漢后期,山東、河南、江蘇、陜西、湖北和四川等地區的人物畫像藝術更加興盛,漢畫像石中刻畫的歷史故事,一般說來,僅僅是廣泛流傳在當時社會上的故事中較為典型的一部分,其中許多是宣傳封建的忠孝節義等道德倫理觀念。[14]

  石刻藝術繼續向前發展,畫像石也在整個東漢社會的厚葬狂潮中迎來了極盛期。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全國陷入了長期混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畫像石失去了存在的社會基礎,隨著東漢王朝的滅亡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四、結語

  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塑造,使之教化后人,形成普世價值觀。在儒家思想影響下,通過對墓葬壁畫中的歷史人物精心雕刻,使得歷史故事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更深入人心。當儒學和讖緯神學以及神仙思想共同流行時,追求升仙就成為漢代人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歷史人物故事的畫像石經過畫匠設計和石匠雕刻,基本上符合墓主人或者其家屬的要求。工匠們在刻畫的同時擁有自由發揮的余地,他們的創作將歷史人物賦予更多的神仙色彩,讓逝者有美好的生存空間,給生者更多的安慰。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909.

  [2]﹝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140.

  [3]鄭立君.剔圖刻像:漢代畫像石的雕刻工藝與成像方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39.

  [4]王元林.試析漢墓壁畫孔子問禮圖[J].考古與文物,2012,(2):77.

  [5]唐長壽.四川樂山麻浩一號崖墓[J].考古,1990,(2):114.

  [6]﹝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538.

  [7]﹝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3.

  [8]鄭紅莉.漢代畫像石“荊軻刺秦”圖像探討[J].考古與文物,2016,(3):78.

  [9]李英.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價值[J].中原文物,2012,(1):68.

  [10]﹝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6.

  [11]〔美〕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297.

  [12]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26.

  [13]汪受寬.孝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

  [14]吳曾德.漢代畫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32.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