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1-0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226次
摘 要: 這篇文化類國家級論文發表了名人文化遺產開發亂象研究,對于城市文化建設來說,歷史名人文化有著真貴的價值,可以讓市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同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但是為了掙脫名人故里卻出現了很多亂想。
這篇文化類國家級論文發表了名人文化遺產開發亂象研究,對于城市文化建設來說,歷史名人文化有著真貴的價值,可以讓市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同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但是為了掙脫名人故里卻出現了很多亂想。
摘要:名人文化遺產可體現城市人文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城市越來越重視名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名人故里爭奪四起、名人故居處境艱難、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假大空”等不良現象。
關鍵詞:文化類國家級論文,名人,文化遺產,開發,亂象
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歷史名人文化遺產具有及其珍貴的價值。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名人,是城市文化個性的最典型集中的體現,是不可替代的。名人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旗幟,一個偉大的城市總是和名人的光輝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深入地研究城市歷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內涵,挖掘其思想精髓,是提煉城市人文精神特質的重要途徑。名人效應有引人注意、強化記憶、擴大影響的效果,大眾喜歡模仿名人,名人文化品牌易于吸引廣泛的群眾,效果直觀強烈,而且具備教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效益。普及宣傳名人事跡和作品,擴大名人影響。同時,也使得市民的歷史文化素養得到提高,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名人文化遺產既然如此重要,各地越來越重視利用開發,但卻是亂象迭起:
一、名人故里爭奪四起
從炎帝、堯帝、舜帝,到老子、姜尚、皇甫謐,再到諸葛亮、趙云、李白、曹雪芹,神話人物和文學人物如觀音和孫悟空等,甚至反面人物如西門慶等,都有城市爭奪,尤以中小城市為最。名人文化資源的爭奪,也不局限于故里之爭。名人故地,即名人生活過的地方,也加入名人文化資源、名人文化品牌的爭奪。其中最成功之一者乃成都杜甫草堂,成都草堂杜甫雖然只在住過四年,卻成為后世及當世最知名的杜甫文化紀念圣地。廣西的歷史名人不多,柳宗元可算其中佼佼者,現在湖南永州、山西永濟正和柳州市競爭柳宗元文化品牌。劉三姐爭奪地更多。廣西人說:“三姐故鄉在宜州,死后成仙在柳州,那年拍了《劉三姐》,從此揚名在桂林。”廣東人則說劉三姐籍貫是廣東。歷史上,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兩地曾對誰是諸葛亮的隱居地多有爭議,清代咸豐年間,南陽知府顧嘉衡寫對聯道:“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有何辯襄陽南陽”。1959年胡耀邦曾對曰:“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前后兩聯,均立意高遠,對古今種種爭奪名人故里的行為足可做錚錚箴言。但在當今城市文化競爭的背景下,各地名利之爭,未見平息反見熾烈。地區文化資源貧乏,文化創新、文化生產能力低下,生產不足,創新不足,地方文化怎么在文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文化建設是系統工程長期工程,地方政府怎么在短暫的任期內收獲政績?“名人資源”之爭,究其實是利益之爭,是“政府搭臺、經濟唱戲、文化補漏”,是某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政績饑渴和發展焦慮。各種名人故里、故地的爭奪,因此不但欠缺對名人文化內涵的深刻思考及其當代價值的轉化,反而破壞了歷史傳統文化的脈絡。
二、名人故居處境艱難
在各地爭搶名人文化資源的同時,存在一個矛盾的現象:有的城市一邊在搶注名人文化品牌,一邊卻在拆除真正的名人文化故居或文化遺跡。很多名人故居單從房屋建筑看,建筑價值不高,因而常常在城市大改造的浪潮里被拆毀。歷史文化資源少的城市尚比較重視名人故居保護,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則更容易忽視顧及名人故居的保護。有些名人故居雖然得以遺存,但周邊歷史文化街區已經被現代建筑取代,故居成為“文物的孤島”,歷史文化生活的整體氛圍喪失了。有些名人故居、文化遺跡遭到破壞性開發。將文物變相作為資產經營,以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及低俗的審美,在文物保護區域內粗暴地大興土木,破壞文物,把文化遺跡變成俗不可耐的主題公園。
三、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假大空”
在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上,存在著三種錯誤傾向:一是假,打造假文物、假故居、假風俗,偽文化泛濫。為了吸引眼球、出奇制勝,一些城市投資制造文化“假古董”、仿古和人工文化景觀。山東省陽谷縣打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偷情景點”的招牌,其低俗令人瞠目結舌。“二喬故里”,湖北嘉魚的經濟開發項目將二喬打扮成名門閨秀,浙江義烏的發展項目則將二喬打扮成農家丫頭,活生生演繹了那句經典批判:“歷史是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典故、傳統習俗、文化內涵被功利主義任意歪曲,文化淪為噱頭,深刻揭示著文化創新能力的缺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正是因此紛紛亂象,才發出通知,叫停種種打著傳承文化旗號爭奪名人故里、興建假文物、盲目舉辦祭拜活動、肆意炒作負面歷史人物的做法。二是大,大項目、大融資、大投入、大策劃,超大紀念廣場,超大紀念園林,超大紀念館,超高紀念雕像,超大祭拜儀式,某些名人文化項目進入到形象工程時代。有的歷史名人文化項目投資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占地數百畝,規劃要成為集觀光、休閑、度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一體的大型園林,卻恰恰破壞了故居周邊的真實歷史文化風貌,還造成了土地的浪費。除了紀念場館的大,紀念塑像的高度也是某些政府攀比的熱門,引來民眾質疑:祭祀先人,只要真有誠意,三尺牌位,兩束白花即可,何須修像山一樣大的塑像?三是空。文化資源比較缺乏的城市,名人故居常常被騰空、開發出來,試圖打造成文化旅游品牌。即便因為損毀嚴重,拆除徹底,名人文化遺跡已經蕩然無存,也要重新打造紀念場館,但是這些重新“打造”的名人故居或嶄新的紀念場館里,陳列內容單調空洞,哪怕它們耗資驚人、體量龐大也是大而無當,缺乏吸引力,觀者寥寥,即無法切實發揮教育感召作用,經濟效益也很難令人滿意。這三種問題常常是聯通著的,沒有對先人文化遺產、文化精神的深刻挖掘,沒有豐富的文化成果和產品,沒有長久的文化積淀,盲目貪快貪大,只能造假,即假又大,肯定就空。希望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摒棄過多的功利性,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希望每座城市,都能永續先人意志,開拓城市文化的新局面。
作者:覃劍 單位:廣西柳州市委黨校
推薦閱讀:《地方文化研究》(雙月刊)創刊于2013年,由《南昌高專學報》更名而來。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逢雙月底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