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2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哲學研究的方向是很多的,西方有很多哲學家,可以分為不同的流派,情感主義是英美等國最流行的一種元倫理學,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史蒂文森,情感主義否認倫理學的科學地位,主張道德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否認道德的客觀性。本文是一篇 哲學期刊投稿 范文,主要
哲學研究的方向是很多的,西方有很多哲學家,可以分為不同的流派,情感主義是英美等國最流行的一種元倫理學,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史蒂文森,情感主義否認倫理學的科學地位,主張道德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否認道德的客觀性。本文是一篇哲學期刊投稿范文,主要論述了斯蒂文森道德語言分析。
【摘要】情感主義是當代西方元倫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斯蒂文森是當代西方情感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蒂文森對倫理學影響力最大的貢獻就是他關于道德語言的觀點,他對道德語言進行的分析給人們提供了道德的知識,并且澄清了道德上的混亂。本文通過對斯蒂文森的《倫理學與語言》一書的研究,對斯蒂文森道德語言的分析進行了簡要的論述,重點關注他對于態度分歧和信念分歧的分析,并指出倫理學的本質是態度分歧。
【關鍵詞】情感主義,道德語言,態度分歧,信念分歧
一、摩爾對斯蒂文森的影響
斯蒂文森作為摩爾的學生,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摩爾的影響,斯蒂文森非常重視對“善”的研究,但是他并不關心具體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評判標準,并且斯蒂文森反對摩爾的“直覺主義”,而是通過語言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倫理學的中心問題“什么是善”。斯蒂文森立足于現實,對道德語句、詞語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對這些語詞和語句的功能和意義進行分析,使這種研究為人們提供道德的知識,以此避免了道德的混亂。
二、情感主義元倫理學
倫理爭論是斯蒂文森情感主義倫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它在其代表作《倫理學與語言》一書開始就說明此書所論述的理論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從情感主義上分析道德語言,認為道德判斷之所以與科學判斷不同,就在于它具有科學判斷所不具有的情感意義;二是倫理學分析必須深入到人們的現實道德情境中,研究道德論爭的性質、意義和功能,間接地幫助人們達到道德觀點的一致。”[1]這是該書的理論結構和論述中心。斯蒂文森還說“本書不涉及倫理學的全部內容,而只是探討其中范圍小得多的一個特殊部分。它的第一個目的,是澄清諸如‘善’、‘正當’、‘公正’、‘應當’等道德術語的意義。它的第二個目的,則是描述能夠證明或論證道德判斷的一般方法。”[2]斯蒂文森對元倫理學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就是他關于道德語言的觀點,他對道德語言所具有的情感意義進行了剖析和研究,并且他還極具創造性地提出了道德語言的功能不是陳述事實,而是導向作用。關于情感意義,斯蒂文森指的是語言符號表達說話者的情感(或態度)或者引起聽話者產生同樣情感(或態度)的能力,他還指出表達態度或者引起態度是比表達情感或者引起情感更為復雜的問題。
三、道德語言分析
分析道德語言是斯蒂文森論證其情感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斯蒂文森對倫理分歧進行分析,為他分析道德語言開辟道路。斯蒂文森將道德的分歧分為信念分歧和態度分歧兩種。他首先解釋了信念和態度分別是什么,對這二者進行了描述,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到,信念是對事實、行動、認識的信念,是一種對事實的描述;而態度是心理上的贊同或反對傾向,包括目的、意愿、愿望、欲望、愛好等多種復雜感情。我們可以發現這二者的區分并不明顯,但是為了進行進一步研究,還是要對他們進行區分。實際上它們雖然非常相似,但是卻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一)信念分歧與態度分歧及二者關系
斯蒂文森明確地表明了“倫理學分析的中心問題——甚至可以說‘真正’的問題——就是詳細地闡明信念與態度是怎樣發生相互關系的”。斯蒂文森認為態度和信念密切相關,一方面,我們的態度常常影響我們的信念,而態度常常使我們沉迷于希望的思考之中;另一方面,信念也常常影響態度,因為如果我們改變了對于某些事物性質的信念,也就可能改變自己對它的認可形式。態度的分歧和信念的分歧二者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斯蒂文森舉了例子來說明這個聯系。類似甲乙兩人對A這一事物的態度是相同的,但由于甲對A的信念是錯誤的,而乙對A的信念是正確的,那么甲乙兩人對于A本身就會產生相異的態度。通過溝通,糾正了甲的錯誤,可以解決甲和乙兩人對A的信念分歧。而信念分歧的解決又反過來能夠導致甲乙兩人的態度的分歧改變。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事物之所以會引起態度分歧,是由于它所產生的信念分歧。
(二)倫理學分歧的本質——態度分歧
斯蒂文森他舉例說明,一個人贊成醫院實行安樂死,另一個人不贊成醫院實行安樂死,那么他們之間仍然有沒有被解決的道德爭議,但是如果他們都贊成醫院實行安樂死時,他們也就結束了他們之間的道德沖突。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兩人的信念仍然不相同,但他們依然會結束爭論,并就此得出結論,這些依舊存在的信念差異并不能對他們的態度起決定性影響。因此,當問題在于確定爭論的范圍和爭論結束的條件時,更值得引起人們主義的是態度分歧。斯蒂文森認為,當出現態度分歧時,一方就會去嘗試改變另一方的態度,從而達到態度一致。改變態度即為勸導。在斯蒂文森看來,正確的認識態度分歧有可能不依賴于信念分歧,承認語言所具有的勸導性功能,是取得一致態度的條件。如果夸大了語言的認識功能,認為所有分歧都能通過理性的方式得以解除,那么反而會掩蓋態度分歧的存在。
四、結語
對斯蒂文森情感主義的道德語言分析進行的研究,對于我們學習倫理學和對倫理學進行語言研究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他創造性的研究和獨特的視角對于我們的學習有極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由于本人對于斯蒂文森思想的認識有所局限,斯蒂文森的思想仍然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斯蒂文森,姚新中,秦志華等譯.倫理學與語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
[2]斯蒂文森,姚新中,秦志華等譯.倫理學與語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
哲學論文投稿期刊推薦:《現代哲學》是國家哲學類核心刊物、社會科學類國際交流刊物,該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發稿范圍將覆蓋哲學一級學科,并將特別關注現代哲學發展的動態,注重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冬F代哲學》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收錄。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