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服裝設計論文民間藝術與現代服裝設計

發布時間:2016-08-2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服裝設計論文發表了民間藝術與現代服裝設計,當代社會發展中離不開傳統民間藝術,論文擬通過對皖西民間藝術內涵的深入分析,挖掘其藝術精髓,探索如何更好的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使皖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這篇服裝設計論文發表了民間藝術與現代服裝設計,當代社會發展中離不開傳統民間藝術,論文擬通過對皖西民間藝術內涵的深入分析,挖掘其藝術精髓,探索如何更好的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使皖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服裝設計論文

  摘要:皖西文化源遠流長,其民間藝術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該地區是皖江城市帶示范區域,承擔著振興相關產業的時代重任,然而,服飾文化產業和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仍然相對滯后.通過對皖西地域文化特征、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和區域市場環境的深入調研與分析,探析出其中的藝術精髓和現代服裝設計的契合點.此研究將為皖西民間藝術的深入挖掘和地方服裝品牌的打造提供參考.

  關鍵詞:服裝設計論文,皖西文化,民間藝術,服裝產業,品牌打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傳統民間藝術每天都在面臨著現代社會的挑戰,很多國家都在為復活和重新演繹傳統民間藝術不斷做出努力.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服裝,將會成為皖西民間藝術新的傳播媒介.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同時位于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長三角”腹地,在規劃中,涉及到了振興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等產業布局.因此作為輕紡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服裝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變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皖西的服裝產業發展的人才是匱乏的,同時相關部門對民間藝術的開發力度也不夠,導致皖西地域文化影響力較弱以及服裝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1皖西民間藝術的地域特征

  皖西地處江淮之間、大別山北麓.戰國時期,該地區是南北文化,外來文化與土著文化交匯地.戰國中晚期,皋陶文化與楚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并一統皖西.因此,該地區境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眾多,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間藝術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民間樂舞、民歌、民間戲劇、民間工藝幾個方面.

  1.1民間樂舞

  (1)流行于皖西的民間曲藝,主要有“四弦書”、“小調胡琴書”、“淮詞”.[1]其中的四弦書又名“四股弦”,因其說唱用四根弦胡琴作伴奏而得名,它起源于六安,流行于皖西地區;小調胡琴書也是皖西地區特有的曲種之一,主要流行在舒城縣.四弦書是以胡琴書為母體,獨立發展起來的,而胡琴書中殘存的專以民間小調演唱曲目的形式,被藝人保留下來了.(2)產生于皖西的民間舞蹈主要有“十把小扇”、“十二月梳”、“打五扇”、“肘閣”.[1]其中的“十把小扇”產生于六安縣,流行于皖西廣大農村,已歷100多年,它的唱詞是通過10位農家姑娘對手持扇子上的10幅畫面的贊美,抒發了她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十二月梳”產生于六安縣,流行于舒城、金寨、壽縣等地,它的畫面生動活潑、絢麗多姿,歌詞生動形象、樸實優美,節奏舒緩流暢、委婉動聽,舞蹈開始,10個新娘身穿大紅襖,下系百褶羅裙,左手拿一把橢圓形鏡子,右手拿一把梳子,邊梳邊舞出場.

  1.2民間戲劇

  流行于皖西的戲曲劇種主要有廬劇、京劇、黃梅戲等.其中廬劇誕生、發脈于霍山、六安等皖西地區,是皖西亦是安徽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大型廬劇《程紅梅》、《媽媽》等,在當時產生較大影響.[1]1.3民間工藝皖西民間工藝有剪紙、舒城竹席等.民間剪紙屬皖西翁墩剪紙極具特色.首先,題材內容豐富.主要有以下幾種:四靈(龍、鳳、麒麟、龜)、四獸(獅、虎、象、豹)、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菊、竹)、八仙、門神、壽星、招財童子及琴、棋、書、畫、佛八寶、道八寶等;剪紙文字有:“福、祿、喜、寶、萬”及“四季發財”、“春福滿堂”等吉利詞語.[1]其次,技法獨特.全部用剪刀鉸出的單色剪紙.很少采取先勾圖,后剪裁的方法,大多對照“樣子”,或憑頭腦記憶直接剪鉸.再次,貼近生活,技藝創新.由于受到一些現代文化的沖擊,翁墩剪紙在載體上也有了一定創新,以適應時代.同時,張玉柱也是皖西剪紙藝術家的突出代表.他不僅可“剪”,而且會“撕”,尤其是他的撕紙藝術,堪稱一絕.皖西另一種民間工藝品———舒城竹席,它是皖西傳統漢族手工藝品.據專業人士介紹,舒席從竹子的選取到制作工藝都十分講究,經破竹、切篾、起篾、分篾、撕篾、煮篾、刮篾、編織、扭頭、收邊十幾道工序,而且全是手工操作.[2]

  2皖西民間藝術與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

  隨著時發表展,傳統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已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皖西民間藝術需要新的載體去詮釋,將會使民間藝術的精髓與商業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作為現代時尚的領頭軍———服裝設計領域將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通過對民間藝術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的提煉,將其融入到服裝設計中,以展現色彩、造型和設計手法給服裝帶來的全新視覺形象.2.1皖西民間藝術中紙藝造型、色彩和手法的運用紙藝的發展歷史悠久,其設計形式又具有無限的設計開發潛力,可以說紙藝兼具了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所以紙藝的設計元素的應用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設計師的青睞.皖西民間工藝中的翁墩剪紙造型,以其獨特的造型元素而成為服裝造型和圖案新的設計點.尤其是近些年,復古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興起,服裝設計師紛紛尋找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的契合點.例如,有很多設計師試圖在針織中融入紙藝的美學內涵和形式.一些針織紗線結構的創新讓紙藝和針織服裝的結合成為了可能,如針織面料中較細的紗線,以剪紙藝術的創作手法來制作提花,手工藝感強,彰顯奢華,突出了女性的柔美特性.針織面料強縮絨的出現,使得針織服裝設計中運用折紙設計工藝成為現實.因此,皖西翁墩剪紙中一些特有的紙藝元素造型開發價值較大,與服裝設計的融合將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紙藝的色彩提煉,可利用中國傳統的五色觀來進行.即隨“意”用色.皖西翁墩剪紙藝術中,剪紙的采色,都來自皖西的地方的風土人情,如娶新媳婦、生孩子、過新年等,作者會根據這些節慶,進行“意”的造形與選色.單色剪紙在喜事中常用紅、黃等顏色,這幾種顏色在其象征意義對人們心靈感染的同時,其古樸、明快而又純美的色彩同樣形成了視覺沖擊.[3]民間紙藝造像手法也給服裝設計帶來更多的設計空間.如皖西民間剪紙中的“剪”和“撕”手法創作將豐富服裝面料的造型.剪紙,是一種紙藝鏤空技術,在通過刻畫具象或抽象圖案給人在視覺上造成透空對比的藝術享受.“剪”在服裝設計中的表現為以線為單位,沿著線跡,按一定的組合方式做刀剪處理(不是剪空的鏤空處理),在垂直的狀態下線形剪開處會呈現出自然的立體拉伸效果,并會隨著人體的動作產生變化豐富的透空肌理.不同的圖形將會產生不同肌理效果.“撕”在服裝設計中的表現是指用手撕的方法做出材料隨意的肌理效果.“撕”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面料上直接進行手撕處理,利用面料撕裂后的垂墜感使面料自然下垂,展現了放蕩不羈的粗獷風貌,秉承了設計手法多元化的設計理念.2.2皖西民間藝術中樂舞的造型和色彩的運用皖西民間樂舞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可利用民間舞蹈中“十把小扇”和“十二月梳”善用的水綠色、品紅色、大紅色等色彩,將其融入到現代服裝中,以體現民間舞蹈的藝術神韻,且不失時尚性.“十二月梳”中的新娘著大紅襖和百褶羅裙的服裝造型也給現代服裝設計師更多的靈感,[2]可以此進行款式的創新演變.2.3皖西民間藝術中竹席工藝手法的運用舒城竹席是皖西民間精湛的手工藝品,其制作工藝值得借鑒,服裝設計可從它十幾道制作工序中提取一些設計手法來進行創作.例如從“刮篾”中可提取“磨”和“雕”的手法,從“扭頭”中提取“擰”的手法,還有竹席的編織工藝.“磨”和“雕”的手法和“刮篾”異曲同工,都是一種打磨和雕刻.“磨”,是指利用水洗、砂洗、砂紙磨毛等手段,讓面料產生起絨、磨舊的藝術風格.牛仔面料的磨舊脫色效果也許我們并不陌生,如牛仔褲上的脫色水洗效果,使人的大腿看上去更加美觀和動感.同時該手法還使牛仔面料在漸變色變化中更具層次感,它將給多維圖案的造像中增添更多的色彩肌理和視覺空間效果.“雕”的手法可運用到針織服裝中,使用厚重的棒針所結織出的簡單組織,如平針組織、雙反面組織等,不僅有一種古典與時尚相結合的感覺,同時體現出針織服裝的立體結構.從竹席工藝中提煉出的“擰”就是扭轉,控制住材料的一部分而絞轉.在面料上對某一局部進行“擰”的動作,擰轉角度近似360度,可以得到一個曲線造型的放射性褶裥,連續幾次360度擰轉,就可以得到一個螺旋形褶裥的立體造型,可根據擰轉方向與大小的變化進行創意肌理設計.竹席的編織工藝是較為重要的,“編”,在服裝設計中指運用編、織技法形成的鏤空效果.不同的編織材料會形成各異的鏤空風格,運用光澤感且質感細膩的線進行編織,不同針法的組合可形成千變萬化的鏤空圖案;運用質地較粗糙的線或布條進行編織,所形成的圖形就較為規則、單純.運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編織方法,會產生豐富的結構藝術美感.

  3皖西民間藝術與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的現實意義

  皖西地區服裝設計領域的發展尚屬于起步階段,一些服裝設計師、品牌策劃師、服裝營銷管理人才、生產機器設備、政府資金和政策激勵措施等都是相當匱乏的.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和民間力量應聯合推動地區服裝企業的轉型,力求從加工復制型向品牌原創型企業轉化,文化則是品牌價值實現的關鍵.因此,當地政府應加大文化體制的改革,深入開發民間藝術的品牌價值.[4]不僅能夠增加服裝設計品牌的附加值,還可以傳承皖西地區的民間藝術的精髓.皖西民間藝術和現代服裝設計的結合是對地區服裝品牌精神的彰顯.通過民間藝術不同的元素的整合運用,將給現代服裝設計增加更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也是與當前服飾的復古風潮、民族特色、多元文化的流行趨勢相吻合的.皖西民間藝術和現代服裝設計的結合是地區服裝品牌升級的保障.品牌文化是一次充滿忠誠的信仰之旅,皖西民間藝術與服裝設計的結合有助于該地區文化自信的建立.[5]當前,中國服裝品牌正面臨著國際品牌的全面競爭,很多世界級品牌能夠獲得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擁有成熟的工藝和設計,更多源自它們背后的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因此本土品牌價值的實現工作勢在必行,民間藝術作為一個突破點,應深入的挖掘和運用。

  作者:楊明 汪清 單位:皖西學院 藝術學院

  推薦期刊:《北方美術:天津美術學院學報》是由天津美術學院主辦的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