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農業期刊征稿農業雜志論文發表《中國農業科學》1960年創刊,是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性月刊。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任編委會主任/主編,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旭、屈冬玉,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予元、方智遠,著名美籍農業科學家耿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等分別出任編委會副主任、副主編。還有以兩院院士和資深農業科學家為主的陣容強大的顧問組織及海內外著名學者組成的編委會
1期刊簡介
本刊為綜合性農牧業科學學術刊物。主要發表我國農牧業科學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方面的學術論文、重要科研成果和專題報告及各學科研究進展綜述等。主要欄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論與實踐、作物育種與品種資源、生物技術、植保、土肥、畜牧、獸醫、研究簡報等。
讀者對象
為農牧業科技工作者、農業院校師生和農業管理干部。
主要欄目
中國農業科學[1]設有“作物遺傳育種··種質資源··分子遺傳學;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節水灌溉··農業生態環境;園藝··園林··貯藏··保鮮··加工;畜牧··獸醫··資源昆蟲”欄目。
影響力
為北京大學圖書館1992-2011年連續6次遴選的綜合性農業科學類核心期刊。多年來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他引率等指標一直居于同行業期刊最前列或前列位次。2011年,綜合評價總分為90.7分,在全國1998種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 (2012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1999-2008年連續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2013-2014年繼續獲此基金資助。
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等兩個最重要的學術評價指標,一直居于全國農業學術期刊界最前列或前列位次。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7年年底公布的數據,本刊2012年影響因子為1.174,總被引頻次達到7399,在農業科技類期刊中排名第一。據2012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年下載量達29.04萬次。2000年開始自建本刊網站,并實現全部開放獲取(OPEN ACCESS)
他引率指標多年來一直在90%—95%,表明本刊影響因子數據主要是以他刊引用為主獲得的,自引率僅占極小的比例。
收錄情況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分析數據庫 (CSTPCD)、中國知網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 (維普)、臺灣華藝數據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 Abstracts數據庫 (CABI) 、聯合國糧農組織AGRIS等。
獲獎情況
1999年獲新聞出版總署“首屆國家期刊獎”稱號;
2001年獲新聞出版總署期刊方陣“雙高期刊”(高學術水平、高影響力)稱號;
2003年獲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稱號;
2005年獲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稱號;
2010年獲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稱號;
2009年獲中國期刊協會等“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
2002—2012年共10次榮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稱號;
2008年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第一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
201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第二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
2012年獲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等“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稱號;
200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顯示度排名列農林科技類期刊第一名;
2002年獲中國農學會“第三屆全國農業優秀期刊獎一等獎”;
2004年獲中國農學會“第四屆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學術類特等獎”;
2006年獲中國農學會“第五屆全國農業期刊金犁獎學術類特等獎”;
2008—2012年獲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第一、二、三屆“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稱號。[2]
歷史沿革
1.創辦初期的《中國農業科學》 1959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分黨組決定,1960年將1950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編輯出版的《農業科學通訊》改為《中國農業科學》。
2.復刊后的《中國農業科學》
1975年,由中國農林科學院申請,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林部批準復刊
隨著全國政治、經濟、科技形勢的逐漸好轉,特別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
1996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編輯部的隸屬關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劃歸科技文獻信息中心,該中心的領導對編輯部的條件建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對原有的計算機進行更新換代,另購了一臺激光打印機,可實現錄入、排版、出膠片一體化。
2投稿須知
1. 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