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1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隨著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城鎮化加快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將呈剛性增長,云陽縣的糧食安全仍潛藏著隱患。表面看來,農民手中有存糧,但真正遇上大的自然災害,糧食安全問題就會顯現。 1存在的問題 1.1自然災害的發生造成全縣受災嚴重 云陽
論文摘要:隨著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城鎮化加快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將呈剛性增長,云陽縣的糧食安全仍潛藏著隱患。表面看來,農民手中有存糧,但真正遇上大的自然災害,糧食安全問題就會顯現。
1存在的問題
1.1自然災害的發生造成全縣受災嚴重
云陽縣受自然災害危害的影響較大,經常會發生各種自然災害,根據當地氣象部門的資料,該縣的山地災害、寒災、冰雹、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率很高,達到80%以上。據有關資料顯示,1952—2012年,該縣共發生干旱36次,平均每年發生0.62次,發生的頻率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其中干旱持續30d以上的稱為大旱,占65%;干旱持續20~29d的稱為一般大旱,占35%。該縣曾在1987年10月至1988年4月和2006年,發生持續205d的特大旱災和百年不遇的罕見旱情,對全縣的糧食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當地糧食大面積減產,對當地農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1957—2010年,該縣發生洪澇災害的年份有23年,發生率為44.25%。1953—2010年,該縣的冰雹災害共發生85次,發生率為146.55%[1]。
1.2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抗災能力減弱
全縣現有水利工程9348處,蓄引提水能力13.82萬m3,有效灌溉面積1.81萬hm2,占全縣耕地的36.1%,保證灌溉面積6633.33hm2,占全縣耕地的18.7%。由于生態環境較差,農業基礎條件雖然得到了一定改善,農業抗災能力仍然較弱,造成云陽縣糧食生產沒有走出“多災農業”和“被動救災”的困境,對該縣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響。2.3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的素質普遍不高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加上在家務農獲得的收入較低,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據統計,該縣長期外出務工人數約達到39萬人,造成該縣的農田有很多甚至出現了撂荒現象,留守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小孩和婦女,這些人的素質普遍不高,限制了該縣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2.4戶均種糧規模小,規模經營檔次低農村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到人后,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發展也實現了一次大飛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逐漸低落,F有的6.55萬hm2耕地,由38萬農戶耕種,戶均耕地僅1723.68m2,且零星分散。
2糧食生產發展思路及目標
“十二五”期間,云陽縣糧食生產將圍繞市場需求,以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為基礎,以穩定種糧扶持政策為動力,加大種糧扶持力度,達到穩定云陽縣糧食總量的目標;以提高組織化程度為突破口,培養培植種糧大戶業主和新型職業農民,擴大種糧規模,提高土地產出率;以科技為支撐,標準化生產為手段,提高糧食品質,提高種糧效益。依托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水稻、馬鈴薯、雜糧(高粱、豆類)產業,穩定小麥、玉米面積。至2013年和2015年,全縣糧食產量分別穩定在44.5萬t和45.0萬t左右,分別比2011年增加1.06萬t和2.06萬t,增幅2.4%和4.7%。糧食產品優質率達到85%以上,實現穩定增長,以求平衡的目標,確保有效供給與社會和諧[1]。
3云陽縣糧食生產的發展對策
3.1保持清醒認識,高度重視糧食生產
云陽縣立體氣候明顯,自然災害頻繁,常年數災并發
隨著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城鎮化加快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將呈剛性增長,云陽縣的糧食安全仍潛藏著隱患。表面看來,農民手中有存糧,但真正遇上大的自然災害,糧食安全問題就會顯現。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必須確保云陽縣糧食總量穩定保持在45萬t以上,牢固樹立并長期立足縣內糧食基本自給的指導思想,任何時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糧。
3.2增加農業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糧食生產發展后勁自2008年以來,云陽縣實施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和2010年實施的中央農資綜合補貼糧食基礎能力項目建設,有效改善了項目區的生產條件,極大地提升了項目區糧食生產水平,僅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每年可新增糧食1800t,為確保項目區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此,建議整合項目資源,特別是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糧食基地能力建設資金的比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現代糧食示范基地,并不斷培肥地力,提高農田質量,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耕地的產出率,提升糧食產業的發展后勁[1]。
3.3加強良種工程建設
推進種業發展2009年,重慶幫豪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在云陽縣注冊后,推動了云陽縣糧食生產的發展。2011年,該公司建立水稻制種基地133.2hm2,玉米制種891.4hm2,收購雜交水稻種子250t,雜交玉米種子2005t,制種基地農戶增收25500元/hm2以上,戶均增收56250元/hm2以上,對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要加大對種子產業的扶持,改善制種基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在優勢適宜區域建設一批帶動作用強、科技含量高、規模成片、專業化程度高的商品種子生產基地,扶持一批良種培育、生產、銷售一體化的龍頭企業,逐步建成以科研、技術推廣單位和企業為主體的品種培育和科技創新體系[1]。
3.4講求實效,改進惠農政策的扶持方式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發展糧食生產,國家針對農資漲價出臺了很多種糧直補政策,這些政策都明確規定,要求直接補貼到種糧農戶。但由于沒有與種植糧食的良種、化肥、農藥等實物掛鉤,村社干部在落實到農戶時,無法按實際種植糧食面積計算補貼資金,一是怕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二是對實際種植面積也無法核實,只有圖簡單以承包面積為依據,與糧食種植面積脫了鉤,平均分攤到農戶,自然形成未種糧的農戶也享受了直補政策,成為對農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員補助,直接拉動糧食生產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未能起到調動種糧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種糧直補資金的最大效益,首先必須切實加強對種糧直補工作的領導。明確每個領導的工作任務,并督促其加強管理,將其工作成果直接納入年終考核的審核內容,使其能夠更好地為農民謀福利。其次是改進種糧直補政策的補貼方式:一是以農民購買的實物為依據進行補貼。農民申報補貼時,以購買農資的專用發票進行申報,真正把補貼資金補貼到種糧農民手中。二是加大生產優質專用糧油產品的補貼力度,調動農民大力發展優質高檔專用糧油產品的積極性。三是進一步加大對種糧大戶和職業農民規模種糧的扶持力度,讓種糧大戶和職業農民感到種糧的益處,心甘情愿承擔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擔。
3.5創新思路,大力培養培植新型農民
農業勞動力素質決定糧食生產的發展。目前,云陽縣農村是身強力壯去打工,精兵能人去創業,務農勞動力嚴重老化,文化素質嚴重低下。從調查的169戶來看,407個勞動力中,從事種糧的121個勞動力,多數年齡都在50歲以上,其中50歲以下的34人,50~60歲的42人,60歲以上的45人,分別占種糧勞動力的28.1%,34.7%,37.2%。種糧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低下,小學包括不認字的87人,具有初中文化的34人,分別占72%和28%。目前剩下的這些“老弱病殘”,再過10年,即使還在世也無能力再種田。“十年之后誰種田”是我們當代面臨的重大難題。因此,必須實施土地大流轉、技能大培訓、技術大對接、政策大扶持、農業大投入,盡快大力培養培植新型農民。
3.5.1加大土地流轉,發展種植大戶。讓農村勞動力走出土地,促進土地流轉,整合農業資源,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戶,采取以土地換社保的辦法,先讓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進入社會保險,老有所養,把土地發包給種田能手。在現有政策環境下,一對夫婦2個勞動力加上機械耕作,完全有能力規模耕種土地3.33hm2以上,其種糧的效益絕對高于外出務工的收入,種田同樣能夠致富。按照每年培植1000戶,每戶種田3.33hm2,經過10年的培植和培養,種植大戶就可達到1萬戶,規模種糧可以達到3.33萬hm2,10年后誰種糧的問題就可以基本解決。
3.5.2加大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大戶培植出來后,必須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培訓的內容要滿足職業農民需要,包括先進的農業科技、農機使用、經營管理等,讓新型農民有文化、善經營、懂管理;培訓的時間最少半年,采取把陽光培訓、扶貧開發培訓、移民開發培訓、職業培訓等培訓經費等打捆使用。包吃、包住還發給適當誤工補助,免費對他們培訓6個月,把他們真正培養成新型的職業農民。培訓費用按每人2萬元計算,每年培訓100人,只需劃出200萬元,10年花費2000萬元,可達到較好的效果。
3.5.3加大技術對接,幫扶種植大戶。農業技術部門可以創新服務機制,減少服務對象,擴大服務面積,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與種植大戶對接、對口幫扶指導的辦法。明顯提高科技普及率,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3.5.4加大政策扶持。各級政府要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加大對種植大戶的扶持力度,要把種糧直補、良種補貼重點向職業農民傾斜,讓他們充分享受國家的扶持政策,要把先進的農業科技、新農機具、新肥料、新農藥、新品種等,優先在職業農民中示范,既起到扶持作用,又起到示范作用。
3.5.5加大農業投入,改善種植大戶生產條件。要鼓勵他們對自己的承包田地進行改田改土、興修水利、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實行以獎代補,加大農業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機械化率,提高土地產出率,達到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目的。
3.6穩定農技隊伍,為糧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一是要解決縣、鄉農技人員年齡老化、知識老化、技術老化、方法老化等問題。二是要加強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自身的文化、技術業務素質,使之真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保護神”。三是高度重視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1]。
農業論文網推薦:《蔬菜》主辦: 北京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語種: 中文;,開本: 大16開,國際刊號:ISSN1001-8336,國內刊號:CN11-2328/S,郵發代號: 82-874,創刊時間:198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