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24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由于湖南省水稻種植模式以早/晚雙季稻為主[11],而白背飛虱遷入湖南的時期為5月初,第一個遷入高峰在6月中旬,此時湖南早稻已進入乳熟期,因此,建立SRBSDD預測預報體系,應以預測晚稻SRBSDD發生情況為主。 引言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Southern Rice Black
論文摘要:由于湖南省水稻種植模式以早/晚雙季稻為主[11],而白背飛虱遷入湖南的時期為5月初,第一個遷入高峰在6月中旬,此時湖南早稻已進入乳熟期,因此,建立SRBSDD預測預報體系,應以預測晚稻SRBSDD發生情況為主。
引言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 Dwarf Disease,SRBSDD)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危害水稻的新病毒病[1],該病害由白背飛虱傳播擴展,主要為害禾本科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和雜草(野燕麥、高粱和牛筋草等)等[2-3]。該病毒害首先在我國的海南和廣東兩省發生危害,并隨白背飛虱遷飛逐步擴散[4-5]。自2009年以來,SRBSDD在湖南省發生嚴重,部分田塊嚴重到絕收程度[6],嚴重威脅湖南省水稻的安全生產。
到目前為止,由于對該病毒病的發生危害規律等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該病毒病的防控主要采用切斷傳播途徑,即在水稻早期(分蘗末期以前)采用高效殺蟲劑殺滅白背飛虱[7]。然而,水稻一旦感染該病毒之后,特別是在水稻早期感染,尚無有效的防控措施[8-9],因此,進行病毒病的預測預報,對于指導該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依據湖南省漢壽縣和永州市2010年和2011年白背飛虱蟲量與SRBSDD的發生面積,建立了適合于湖南省SRBSDD發生情況的區域性預測預報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數據來源
不防治田塊白背飛虱數據、測報燈白背飛虱數據和SRBSDD發生情況數據由當地植保站提供。
1.2 數據處理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Excel 2003軟件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預測窗口與對象選擇
敏感生育期定義為白背飛虱傳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效率較高的水稻生育期(水稻苗期至分蘗末期)[10]。
由于湖南省水稻種植模式以早/晚雙季稻為主[11],而白背飛虱遷入湖南的時期為5月初,第一個遷入高峰在6月中旬,此時湖南早稻已進入乳熟期,因此,建立SRBSDD預測預報體系,應以預測晚稻SRBSDD發生情況為主。
由于系統調查田白背飛虱發生量反應的是田間白背飛虱的情況,不能反映SRBSDD毒源遷入情況(圖1,圖2);相較而言,測報燈蟲量既然能反映白背飛虱發生的趨勢,亦能顯示SRBSDD毒源遷入情況(圖3,圖4),因此,選擇測報燈白背飛虱蟲量作為預測預報對象更合適。
預測窗口選擇,由于測報燈白背飛虱蟲量反映的是遷入情況,所遷入的白背飛虱需要經過傳毒、繁殖、獲毒再傳毒過程,由于白背飛虱繁殖一代需要約20 d左右[12],預測窗口相應的要選擇水稻敏感生育期的前20 d左右,因此,永州和漢壽都選擇6月15日—7月15日(圖5)。
2.2 預測范圍選擇
由于測報燈白背飛虱蟲量,一般為縣市植保站設立,反映的是當地白背飛虱發生情況,因此,將預測預報體系的預測范圍選擇為測報燈所在縣市(表1,表2)。
2.3 相關性模型建立
SRBSDD發生指數定義為不同級數發生面積與級數乘積除以總面積與最高級數乘積。湖南省兩個地區的SRBSDD發生指數如表2所示。
敏感生育期測報燈蟲量總和的對數值與SRBSDD發生指數相關性(圖6):Y=0.059 6X+0.121 5,R=0.876 4;其中Y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指數,X為預測窗口測報燈下白背飛虱總和的對數值。Y≥0.25,預示該病害大發生。該模型適用于湖南省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預測預報。
3 討 論
SRBSDD隨白背飛虱的遷飛,擴展危害我國南方水稻,因此,某一地區白背飛虱的遷入情況,可以間接反應初浸染病原物的累積量[8]。根據白背飛虱遷入情況,結合SRBSDD的發生情況,建立SRBSDD發生程度的相關性預測預報模型,能夠為該地區的SRBSDD的發生情況提供參考,從而指導當地SRBSDD及時預警病采取防控措施。
SRBSDD的發生危害,除了與白背飛虱的遷入情況有關外,還與眾多因素相關,如蟲源地毒源量、白背飛虱的帶毒率、水稻品種抗性以及播期等[10]。因此,該模型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優化。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