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1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生態農業是我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不僅在于提高技術效率、提供政府補貼,更要創新經營模式,形成基于市場的長效發展機制。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 產業融合、商業化運營等理念,將經營模式創新作為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的重
[摘要]生態農業是我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不僅在于提高技術效率、提供政府補貼,更要創新經營模式,形成基于市場的長效發展機制。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 “產業融合”、“商業化運營”等理念,將經營模式創新作為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的重要切入點,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創新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 “農場-機構”計劃、社區支持農業、預售制農業等生態農業主流經營模式的發展歷程、基本特征、生態經濟效益,提出推進生態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范生態農業標準和生態農產品認證、強化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創新的人才支撐等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策略。
[關鍵詞]生態農業 農業經營模式
一、引言
生態友好型農業 (簡 稱 生 態 農 業)是 應 用 綜 合生態方法,提高和改善農業生產,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系統服務,加強農民的生計和生活福祉的現代化高效農業,〔1〕是各國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普遍選擇。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 式 成 為 “必 須 應 對 的 重 大 挑 戰”。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 建立農業可 持 續 發 展 長 效 機 制”;2015年 中 央 一 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做強農業,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 的 集 約 發 展 上 來,走 產 出 高 效、產 品 安 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生態農業已成為我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態農 業 的 發 展 在 我 國 源 遠 流 長。自 古 以 來,精耕細作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就孕育了生態農業的雛形,農民積累了大量符合農業生態環境規則的實踐經驗,例如間作套種技術、輪作與養地技術、生物防病蟲害技術等。〔2〕同時,生態農業也適應我國人多地少的農業生產條件。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要像石油農業一樣發揮經濟規模效應,更要獲取生態規模效應。經濟規模效應和生態規模效應雙約束,使生態農業的開發只能限于有限的經濟區間內,過度開發將導致生態規模不經濟。由于無法通過規模擴張來提高生 產 效 率,因此生態農產品普遍價格偏高,多數時間甚至高于市場所能接受的消費價格。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降低生態農產品價格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有改進生產技術、創新經營模式、提供政府補貼等方式,從而建立起生態農產品市場。受政府主導模式的制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長期聚焦于生產環節,依靠政府補貼來推動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的引進、吸收、推廣、應用。其結果 是,生 態 農 產 品除了以低廉的國際價格長期供給國際市場外,其國內市場需求的波動性顯著較高,需求波動帶來的收入不穩定也影響了農民選擇生態農業的主觀意愿。因此,創新生態農業的經營模式,以市場化機制推動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探索多種方式商業化運營農村服務業”,將經營模式提高到包括生態農業在內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成為破解現代農業發展難題的重要切入點。本文在分析國內外生態農業主要經營模式和新興經營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
二、生態農業的主要經營模式
1.企業對企業:“農場-機構”計劃
美國 的 “農 場 - 機 構” 計 劃 (FTI:FarmtoInstitutionProgram)是一種生鮮食品供應模式,它將追求本地產的高品質食物的機構,諸如醫院、學校、大學、高級餐館、懲教機構,與本地家 庭 農 場(family-ownedfarms)直 接 鏈 接,或 通 過 基 于 共同價值的分銷商的中介作用形成合作伙伴關系。“農場-機構”計劃最早萌發于1996~1997年由農場向學校直供生鮮食品的設想,2004年得到官方授權并開始在22個州進行推廣。其后, “農場-機構”計劃在最初的 “農場-學校”計劃的基礎上,逐漸衍生出 “農場-醫院”計劃、 “農 場-大 學”計 劃 等等。以賓夕法尼亞州 的大理海山谷地區 (GreaterLehighValley)為 例,在這個知識經濟密集區域,41個學術與醫療機構都加入了 “農 場 - 機 構”計劃,其中包括10所學院和大學,每天消耗56000份食品。“農場-機構”計劃不僅提高了當地農場的經濟活力,為 消 費 者 提 供 了 口 味 多 樣 化 的 食 品 選 擇,而且還在創造就業和推動食品美元再投資到當地經濟方面 起 到 重 要 的 增 長 促 進 作 用。據 美 國 農 業 部2012年農業監測報告顯示,在 “農場-機構”計劃的帶動下,美 國 國 內 的 本 地 種 植 者 不 斷 擴 大 產 量;2012年本地農場種植蔬菜平均獲得 32000 美 元 收入,而在2007年僅為28000元。
“農場-機構”計劃最為成熟的模式還是 “農場-學校”計劃。其初衷是為了解決學校午餐營養結構不健康、來源混亂而造成的兒童肥胖問題,通過發展家庭 農 場,構 建 起 基 于 社 區 的 食 品 供 應 系 統。學校和幼兒園按照菜單通過該計劃購買標有本地農場生產的 新 鮮 食 物,如 水 果,蔬 菜,雞 蛋,蜂 蜜,肉類,豆類等。同時,學校也將營養課程與該計劃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農場參觀、園藝實踐、回收項目等體驗型學習機會;農民也參與其中,為學生講授關于當地食品和農業的知識。因此,“農場-學校”計劃事實上包含 三 個 層 次:購 買 本 地 食 品;農業、食品、健康和營養教育;園藝學習與實踐。
作為 一 套 獨 特 的 共 享 規 則 設 定,價 格 是 區 分 “農場-機構”計劃與傳統食品供應鏈的核心要素。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雖然購買本地食品的初始成本低于它帶來的潛在收益,但是隨著機構需求量的增加,有機食品的邊際生態成本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推高了 “農場-機構”計劃的食品價格,甚至超過機構的食品購買預算。“農場-機構”計劃往往會從政府財政或社會組織公益性基金當中尋求資助,以短期緩解定價沖突!3〕
作為一種新的食品供應模式,“農場-機構”計劃對農業生態環境有了新的改善。雖然參與 “農場-機構”計劃的家庭農場規模小,從而導致能源效率偏低等 “規模不生態”,〔4〕但是有機食品的生產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民傾向于自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如 使 用 清 潔 的 水 源,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保護優質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耗竭,提供健康的飼料、盡量不縮短動物的生長時間,減少運輸時間以減少食品污染的概率。農民將環保成本納入有機食品的價格之中,直接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補償。同時,“農場-機構”計劃也對地方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如在明 尼 蘇 達 州 中 部,根 據 “農 場-機構”計劃的支付價格和供應頻率,估算發現,“農場-機構”計劃對包括就業、勞動者收入等區域經濟的影響大致在2萬到50萬美元之間。〔5〕
2.企業對企業:社區支持農業
社區支持農 業 (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也稱為 社 區 共 享 農 業,是 一 種 基 于 可持續農業、社區發展、食品安全等共同價值,在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結成的合作伙伴關系;是一種使用有機或生物動力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本地化的新鮮食品配送模式,為當地社區提供高品質的季節性食品;是一種風險分擔的會員制營銷架構,參與者通過公平合理的價格為農民分擔歉收風險、污染風險等農產品生產的實際成本。〔6〕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阿拉巴馬州農業教授布克·惠特利 (Boo-kerT.Whately)博士就提出顧客會員俱樂 部 的 倡議。70年代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在瑞士蘇黎世創立,同時期 在 日 本 一 種 名 為 Teiki的 健 康 農 產 品運動也悄然興起,消費團體通過訂單、預付款等方式從農業協會獲得無化學污染的農產品的直接供應。80年代,受歐洲生物動力農業思想的影響,美國東北地區開始推廣社區支持農業,著名的有大巴靈頓地區的社區支 持 農 業 花 園 (CSA Garden)、新 罕 布什爾州的坦波-威爾頓社區農場 (Temple-WiltonCommunityFarm)。目前,社區支持 農 業 項 目 已 遍布北美,主要集中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西北地區、太平洋沿岸、上中西地區和加拿大,據2007年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北美地區至少有13000個社區支持農業的農場,其中12549個在美國。
社區支持農業深受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 (RudolfSteiner)的人智學和生物動力農業思想的影響,其主張為:社區共同擁有土地并以法律信托形式租給農民耕種;人際網絡的合作關系代替傳統的雇傭關系;項目不以利潤增長為目標,而是以人和土地的真實需求為基礎。社區支持農業主要有四種成熟的類型:一是農戶管理型。即農戶建立和維持社區支持農業項目,招攬用戶,并控制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管理。二是股東/用戶型。即本地居民建立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并雇傭農民種植,股東/用戶控制大部分的項目管理。三是農民合作型。即多個農民共同開發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四是農民-股東合作型。農民與當地居民建立并合作管理社區支持農業項目!7〕
社區支持農業是有別于傳統農業產業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和食品供給方案。為了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的平衡、食品健康、親近自然等目標,社區支持農業一般采取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使用有機方法和人工操作來替代化學農藥和機械設備,在保障土地生物多樣性的同時,防止外來生物入侵和農業轉基因生物生長。當然,這種農業生產方式是以產量降低 (比傳統農業產業化方式低 20% 左 右 產 量)、農業勞動生產率降 低、食物最終價格提高〔8〕為 代 價的。同時,以社區支持農業的食品供給方案替代全球化的食品供給方案,可以把生鮮的食品以最快的速度配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避免了食品在物流途中的二次污染,同時減少了食品的全生命周期中的物流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以社區支持農業的重要組成部 分 社 區 支 持 漁 業 (Community-supportedfisheries)為例,美國的社區支持漁業不僅部分替代了從離美國本土11170公里遠的中國 (占總量的23%)、14172公 里 遠 的 泰 國 (占 總 量 的 15%)和732公里遠的加拿大 (占總量的12%)等國家進口漁業產品,而且還對本國漁業帶來了積極的環境效應:開發了漁業兼捕和廢棄產品的市場;創建了未充分利用、多樣化物種的市場;創造了產品的本地需求,以替代產品出口或產品進口;使用較低環境沖擊的工具和裝備;促進環境教育和環保合作!9〕
3.企業對客戶:預售制農業
預售制農業是在電子商務的促進下訂單農業發展的新形式。近年來,電子商務的興起逐漸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商品預售制度成為電子商務的新興商業模式,其中農產品的預售成為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并形成了兩個重要的方向:一是規模化全球配送。中間商或零售商以 “團購”的方式從分散的消費者手中集中大量的訂單,形成大宗的商品采購,向 國 內 外 農 業 生 產 者 采 購 時 鮮 農 產 品。如2014年 “雙十一”期間,某海鮮品牌通過天貓旗艦店推出的加拿大進口700克活龍蝦,預售量已經超過2.44萬只;此外,水果、干果等農副產品也通過預售獲得大量訂單,預售商品普遍比非預售商品便宜20%以上!10〕二是生態農產品預售。生態農業 的生產者直接通過電子商務,向消費者預先銷售其所承諾的符合可持續性標準的農產品,并在指定期限內交割符合承諾條款的農產品,用快遞物流配送至消費者手中。如在淘寶網的生態農業頻道,專門開辟了預售板塊。
預售制農業繼承了訂單農業的基本內核———合約。在訂單農業中,合約是在農業食品價值鏈中協調交易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作為連接農業生產者與采購商的 機 制,減少開放市場中交易的不確定 性,諸如難以預測的價格、質量和數量等。采購商簽訂合約的目的是采購一批遵循嚴格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的農業產品,并在計劃時間表內交付。農業生產者簽訂合約的目的是保障市場的預期收入,以及便于獲得資金和技術。訂單農業的出現,最大的意義是改善了農業生產者收入的風險結構,使農業生產者獲得較為穩定的收入。但也有批評者認為,訂單農業是處于強勢地位的采購商對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業生產者的剝奪,他們將訂單農業稱之為代耕 (農業領域的 OEM 生產)。除了采購商預置的關于可持續性標準的技術規范外,訂單農業的生態環境效率遠不如經濟效率,其最突出的可持續性表現就是由訂單所確定的農產品供應量,一方面,使得農業生產者 不 會 過 度 生 產;另 一 方 面,也 節 約 了 要 素 投入!11〕
相關知識推薦:農業經濟職稱論文哪里發表好
相對來說,預售制農業、特別是生態農 產 品 預售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更大的貢獻。首先,預售可以減少中間分銷的流通環節,縮短供應鏈,使生產與消費直接對接起來,忽略了中間商有?沙掷m性標準的其他目標訴求,減少了流通環節對生態農產品的價值分利,確保生態農業生產者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以及消費者可負擔產品價格,從而弱化生態農業生產者的機會主義傾向。其次,生態農業生產者需要對農產品的質量標準、生產流程、技術規范等向消費者預先作出承諾,由于消費者預訂產品的依據是承諾的吸引力和承諾者的商譽,因此,生態農業生產者傾向于提供更具有可持續性的承諾,或者提供 額 外 的 增 值 服 務,并 嚴 格 履 行 承 諾。同 時,通過預售制度,生態農業生產者事實上隨機篩選出生態消費偏好的消費者,兩者在交易市場上自動達成匹配。而消費者預付部分訂金,相當于給生態農業生產者進行供應鏈融資,可以緩解生態農業大額投資的資金需求。再次,預售制的電子商務平臺具有扁平化、公平化、透明化的特點,使消費者在多樣化的生態農產品系列中有更多選擇,也便于消費者監督生態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開展生態農產品的質量追溯。
三、我國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創新策略
1.推進生態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施全產業鏈經營是當前國內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作為跨越生態和農業兩大領域、提供生態服務功能和農業生產功能的生態農業,天然就具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征。要著力延長生態農業的產業鏈,促進生態農業從基本農產品供給向生態食品加工、生態教育、生態藝術、生態體 驗、生 態休閑、生態旅游以及其他生態服務領域拓展,降低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經營成本。要加大 “互聯網+” 與生態農業的融合力度,用大數據精準管理生態農業的生產和運營,以信息化實時掌握生態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降低生態農業發展的信息成本。要有序發展 “眾籌”等新型互聯網融資模式和訂單農業模式,以貨幣投票遴選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為生態農產品提供更多直接融資方式,降低生態農業發展的融資成本。
2.規范生態農業標準和生態農產品認證
理論與實踐表明,生態標識可以有效減少歧異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產生的逆向選擇,使質優產品更能脫穎而出。目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生態農業標準和認證程序,如農業部1994年發布的 《全國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技術規范》、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制定的 《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程序》和 《無 公 害 農 產 品 認 證 程序》。隨著生態農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突破,生態農業標準體系的構建應逐漸深入到產品級的系列標準,具體包括生態農業生產資料的標準體系、生產基地的標準體系、生產技術的標準體系、生態產品的標準 體 系。要根據生態農產品認證的新特點,協調各類生態農業標準和生態農產品認證,規范生態農產品認證程序和管理程序,培育生態認證產品市場,加強對生態農產品認證過程的第三方監管,提高生態農產品認證的公信力。
3.強化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創新的人才支撐
制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創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從業者的能力短缺 (shortageofcapacity)。作為一種現代化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的投入要素、生產技術、作業規范、產品標準等與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相比,具有顯著差異,從而決定了生態農業從業者需要具備新的能力結構,如掌握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此外,生態農業的經營往往摒棄土地集中連片的生產基地模式,更多采用中等規模的生態農場模式,從而容納生態農產品生產及精深加工、生態休閑旅游等一二三產業,從業者還要提高自身的項目策劃能力、企業運營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質,適應互聯網發展的趨勢。要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培訓,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吸引大學生和各類專業人才加入生態農業從業者隊伍,強化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創新的人才支撐。——論文作者:蔡 軍 王彬彬
參考文獻:
〔1〕 McNeely.J.A,Scherr.S.J.Ecoagriculture:Strategiesto Feed the World and Save Wild Biodiversity[M].WashingtonDC:IslandPress,2003.
〔2〕陳 霞,于麗衛,康永興,陳偉忠.國 外 發 展 生 態農業的經驗與啟示 [J].天津農業科學,2015,(04).
〔3〕Sarah N. Heiss,Noelle K.Sevoian,David S.Conner,LindaBerlin.Farmtoinstitutionprograms:organi-zingpracticesthatenableandconstrainVermont’salternativefoodsupplychains [J].Agricultureand Human Values,2015,(32).
〔4〕Elmar Schlich,Ulla Fleissner.The Ecology ofScale:AssessmentofRegionalEnergyTurnoverandCompar-isonwithGlobalFood [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CycleAssessment,2005,(10).
〔5〕B.Tuck,M.Haynes,R.King,R.Pesch.TheEconomicImpactofFarm-to-SchoolLunchPrograms:ACentralMinnesotaExample [R].ExtensionCenterforCom-munityVitality,UniversityofMinnesota,2010.
〔6〕Paul Fieldhouse.Community shared agriculture[J].AgricultureandHumanValues,1996,(13).
〔7〕 Offi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 [R].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2013.
〔8〕欒敬東.適度發展可持續社區支持農業 [N].農民日報,2014-08-09.
〔9〕Loren McClenachan,BenjaminP.Neal,DalalAl-Abdulrazzak,TaylorWitkin,KaraFisher,JohnN.Kit-tinger.Docommunitysupportedfisheries (CSFs)improvesustainability?[J].FisheriesResearch,2014,(157).
〔10〕任 羽中. “預 售 制”推動訂單農業發展 [N].解放日報,2014-11-09.
〔11〕祝宏 輝,尹 小 君.訂單農業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J].生態經濟,2007,(08).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