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鄉村振興戰略下山區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探析——以四川省巴中市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為例

發布時間:2021-07-2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 摘要 ] 建設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對增強鄉村產業支撐、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巴中市五區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總結出該市在著力破解山地、科技、加工、投入瓶頸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

  [ 摘要 ] 建設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對增強鄉村產業支撐、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巴中市五區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總結出該市在著力破解山地、科技、加工、投入瓶頸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的有效經驗,并分析面臨的瓶頸制約,提出進一步提升標準、延伸鏈條、聚集要素、創新機制,推動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下山區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探析——以四川省巴中市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為例

  [ 關鍵詞 ] 園區;現代農業;山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抓住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和資源稟賦優勢發展農業經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當前貧困山區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為例,通過深入該市五區縣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在總結其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突破口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1  山區現代農業概述

  1.1  山區農業的基本特點

  1.1.1  生態資源的雙重性。山區擁有較少的工業污染、較高的森林覆蓋率、獨特的地理氣候等特點,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使山區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先天條件;但作為生態重要涵養區的山區,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在農業發展上不能過度開發,需遵循自然規律,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1.2  物質裝備的滯后性。山區一般地處偏遠,地勢高低不平、彎多坡陡,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運輸距離長、成本高。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普遍落后,農業機械、溫室大棚、噴灌滴管等許多現代生產設施推廣應用較少。另一方面,大部分農民選擇外出務工,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相對滯后的物質裝備條件和較高的勞動力成本很難對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發展水平和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1.1.3  農業產業的多樣性。山區森林資源豐富、立體性氣候特征明顯、生物多樣性優勢突出、農業產業類型豐富,生產的農產品與平原地區差異化特征明顯。因此,山區農業不能走平原地區單一、同質、大規模發展模式,必須深挖資源特色,推行綠色生態、特色精品、種養循環、休閑養生農業發展模式,堅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是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1.1.4  生產經營的分散性。山區耕地具有“塊多、面小、分布零散” 等空間分布特征,加之農戶居住較為分散,造成農業生產經營的分散性,生產過程中專業、細致的分工難以形成,使山區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低,具有較強的小農經濟特征。因此,如何在資源零碎分散和小規模經營方式之上,尋求一條實現農業規;l展道路是山區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1.2  建設山區現代農業園區的重要意義

  現代農業園區是依附于一定的地理優勢、硬件優勢、技術優勢和先進的管理體系,通過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增加農業生產效率、拓展農業市場等方式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發展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當前全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但由于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種制約,農業農村短板依然突出,發展相對滯后,鞏固脫貧成果任務艱巨,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是推動山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1.2.1  是打造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堅實基礎和核心載體。建設山區現代農業園區,有利于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有利于補齊加工和品牌等短板,培育壯大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有利于把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加快推進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有效提升,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2.2  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建設山區現代農業園區,有利于改善基礎設施、現代裝備等生產條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有利于轉化利用農業科技成果,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科技貢獻率;有利于發揮政策引領、技術集成和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種養循環發展,提高水稻、小麥、玉米及高山果蔬、優質畜禽等供給保障能力。

  1.2.3  是推動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建設山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有利于吸引現代生產要素集聚,促進三產融合、企業集群;有利于回引農民工、大學生等群體返鄉下鄉創業,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防止農村空心化;有利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農業產業強鎮、三產融合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山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相關期刊推薦:《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是湖北省農科院主管,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與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社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類農業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全國范圍的農、林、牧、副、漁業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及農業經濟研究等與農業有關的學術研究論文,追蹤報道各學科的最新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強化前沿學術交流平臺,傳播農業適用經濟信息。融學術性、指導性、實用性于一體。

  2  巴中市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實踐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全市丘陵、平壩約占總面積的 10%,山地占 90%。2020 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 766.99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長 5.4%,增長率位于三次產業之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429 元,比上年增長 9.0%。近年來,巴中市立足獨特資源稟賦,堅定實施“456”產業振興計劃,在以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為抓手,努力破除山區瓶頸制約,推動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生態養殖等特色農業發展上作了積極探索。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 51 個,其中以“黃羊 + 金銀花” 為主導產業的南江縣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省級園區 5 個。全市核桃規模躍居全省第三位,通江銀耳列入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南江縣、通江縣、平昌縣列入全省精制川茶產業重點縣。

  2.1  主要經驗

  2.1.1  著力破除山地瓶頸,推動園區規模壯大。堅持適度規模、連線成帶,采取“特色產業帶 + 產業園區 + 重點鄉鎮”模式,推動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全市農業園區主導產業基地達 5.9 萬 hm2 ,配套規模養殖場 693 個。建成通江—平昌茶葉、巴州—恩陽道地藥材、南江—通江核桃、南江—恩陽現代畜牧業、平昌青花椒等 5 個集中連片的特色產業示范帶,帶動全市建成特色產業基地 20.6 萬 hm2 ,年出欄南江黃羊 22 萬只、青峪豬 15 萬頭、巴山土雞 750 萬只。整理園區土地 4.6 萬 hm2 、建設農田水利施 156 處、園區道路 465km,全市特色農業發展逐步實現了由“零敲碎打”向現代農業園區的轉變。

  2.1.2  著力破除科技瓶頸,筑牢特色品質根基。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選育南江黃羊、川銀耳 1 號、南江大葉茶等巴中特色優良品種 25 個,建成種源基地 1333.33 hm2 ,南江黃羊原種場成功創建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園區主導產業良種覆蓋率達 100%。分級分類制定生產、加工技術標準 16 個,研發加工新產品 20余個。南江縣現代農業園區創建了黃羊產業“三站一聯盟一中心”科技支撐平臺,巴州區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建成集藥用植物科普館、智能大棚育苗、林下藥材種植等于一體的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 76.67 hm2 。

  2.1.3  著力破除加工瓶頸,延伸園區產業鏈條。先后引進培育四川好彩頭、藍潤集團、巴山牧業、溫氏集團、秦巴茗蘭等龍頭企業 92 個入駐現代農業園區,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 3 個、省級龍頭企業 14 個。建成農產品初加工設施 347 座,冷鏈冷藏設施 103 座,農產品初加工率達到 81%。藍潤 200 萬頭生豬全產業鏈建設項目示范引領全市生豬產業規;、標準化、集約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建成后預計年加工肉制品 6 萬 t、冷庫倉儲 2 萬 t。通江銀耳現代農業園區現已開發出銀耳飲料、銀耳茶、銀耳沖劑、銀耳酒、銀耳面膜、銀耳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年產值達 4 億元。四川好彩頭食品有限公司建成食品飲料生產線 2 條,實現飲料年產能 25 萬 t,年產值達 10 億元。

  2.1.4  著力破除市場瓶頸,彰顯園區品牌效益。集中培育巴食巴適、“巴中云頂”茶、“米倉山”核桃、巴山土雞等市域公用品牌及南江黃羊、通江銀耳、平昌青芽、恩陽蘆筍等縣域公用品牌。“巴中云頂”等 7 個產品獲歐盟有機認證,“米倉山” 核桃獲“天府七珍”品牌,南江黃羊、通江銀耳獲中國馳名商標認證,南江金銀花等 6 種優質農產品搭乘中歐班列遠銷歐洲。堅持園區、社區、景區同建,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1 個、省級鄉村旅游強縣 2 個、4A 級景區 15 個、鄉村旅游示范帶 10 條。平昌青花椒園區堅持標準基地建設、產品多元開發、市場營銷整鏈打造,產地初加率達 90%,建成全國第一家青花椒交易場所,年交易青花椒 1.2 億元,列為 2020 年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現場會參觀現場。

  2.1.5  著力破除投入瓶頸,強化園區政策扶持。巴中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 7 個扶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一個特色農業產業“一名市領導掛帥、一個推進專班、一套推進措施、一套考核評價體系”的“四個一”工作推進機制。組建了國有農業投融資平臺,構建“政府 + 銀行 + 擔保 + 業主 + 村集體”的投入模式。三年來,全市累計儲備園區項目 22 個 212.8 億元,設立鄉村振興風險補償金 1.5 億元,整合高標準農田等項目資金近 5 億元,撬動市農投集團、藍潤集團、普瑞制藥等國有和社會資本 86 億元投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2.2  存在的問題

  2.2.1  建設標準不高。部分現代農業園區配套建設不完善、機械化程度低,完整的生產、加工、營銷鏈條尚未形成。個別園區良繁體系建設滯后,品種育繁推一體化有待加強。受山區耕地零散限制,產業集中連片不夠。已制定的地方特色產業生產技術標準剛性實施不夠,通江銀耳、南江黃羊、恩陽蘆筍等特色產品缺乏產品質量標準。園區整體形象、基地規模、產業單產與省外發達地方存在較大差距。

  2.2.2  產業融合深度不夠。部分園區未注重規劃源頭把控,忽視種養循環的內在要求,資源有效利用不足。園區建設融資困難,部分園區加工設備陳舊粗放、技術含量低、冷鏈設施不完善,精深加工產品少,產品增值空間小。園區主導產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科普等產業融合不夠,功能開發受制約,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吃的沒玩的、有看的沒耍的、有賺頭沒回頭等問題,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

  2.2.3  服務保障支撐不足。個別園區在功能分區、業態布局上界定不清,加之多數園區技術人員多為外地高薪聘請,人員不穩定,缺乏服務保障支撐,產業鏈條容易中斷。園區涉及鄉鎮、村協調配合不夠,參與意識不強,各自為陣現象客觀存在,不同程度制約園區發展壯大關聯性產業。個別園區建設、管理機構運行不規范,統籌協調力度不夠,在項目實施、建設管理上缺乏系統性、整體性。

  2.2.4  建設機制創新不夠。入園主體多為返鄉創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缺少對市場規律的充分把握和足夠認識,存在發展定位不精準、風險防范意識缺乏等現實困難,選擇產業有盲目跟風現象。部分園內經營主體缺乏合作意識,樂于單打獨斗,產業發展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造成大項目不敢做、難做成和小項目無人做、難見效的局面,帶動農戶持續增收、穩定增收的利益鏈條難以形成。

  3  巴中市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突破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堅持規劃引領,提升園區標準。

  科學編制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規劃,突出種養循環、產業融合、產村一體、園村相融。圍繞市域特色產業和縣域優勢產業,對標省、市、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標準和具體指標,完善園區發展規劃、制定年度實施方案,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 “五良”融合。堅持連片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按照北部山區 200 hm2 以上、南部低山區和丘陵區 333.33 hm2 以上的標準,做實園區核心基地;堅持以標準化支撐產業化,加大農業生產加工技術標準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園區的科學種養示范作用;加強宜機化品種選育推廣,引進推廣適應山區特點的小型農業機械,提高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

  3.2  堅持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條。

  合理布局園區產業形態,健全完善園區初加工、冷鏈物流、社會服務、文旅融合等產業業態,推進園區建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 由分散經營向集聚發展轉變,由單一農業向三產融合轉變。積極發展果蔬冷藏、核桃、青花椒烘干、夏秋茶生產等產地初加工,改造升級初加工設備,提升產地初加工能力。規劃建設精深加工園區,培育一批茶葉、銀耳、生態養殖等大型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提升園區景觀配套、公共服務、旅游接待等基礎設施水平,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科普教育、農耕體驗、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推進產業深度融合。

  3.3  堅持要素聚集,激發建設活力。

  進一步整合鄉村振興、基礎設施等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園區建設,用好用活小額信貸、涉農融資擔保等相關金融政策。探索建立“園區 + 科研 + 企業 + 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建立健全園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實施 “公用品牌 + 企業品牌 + 產品品牌”戰略,做大做強“巴中云頂”“南江黃羊”“通江銀耳”等地方特色品牌,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中國馳名商標認證。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拓展營銷市場,接續辦好秦巴農洽會,組織參加國內大型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扎實開展中歐班列農產品出口,推動“巴食巴適”系列特色優質農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增強品牌知曉度、美譽度。

  3.4  堅持創新機制,務實推進建設。

  分級明確現代農業園區創建責任,堅持“突出特色、系統謀劃、梯次培育、逐級晉升”的工作思路,綜合考慮財力物力人力,有序有力地推行園區創建。著力構建國家園區為引領、省級園區為支撐、市級園區為基礎、縣級園區為補充的四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體系,杜絕重數量輕質量、重申報創建輕建設鞏固的不良現象。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納入黨政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進行年度績效考核評價。——論文作者:程  諾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