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

發布時間:2021-06-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扎實成效,為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提供了堅實支撐。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關口,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扎實成效,為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提供了堅實支撐。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關口,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要堅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并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總體部署,進一步強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2020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作為5個重要意見之一。鑒于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屬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問題,因此重點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對于貫徹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至關重要。

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

  推進“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地生根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農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姜長云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首要的是做好“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文章,并將其切實轉化為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比如,新發展階段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階段,需要更加重視共同富裕。為此,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還要努力讓更多農民在共商共建中增強參與發展和實現就業增收的能力。這也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

  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當前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成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突出表現。堅持新發展理念,應該協同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近年來許多地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顯示了較強的創新驅動能力;但卻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戶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將其排斥在發展過程之外。這樣的發展很難體現共享發展,更難以廣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些地方鄉村企業的發展對當地提供的就業增收機會有限,主要吸收的是外地就業,甚至利用的農產品原料也主要源自外地,卻可能將大量污染甚至生態破壞留給當地。這與堅持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實際上是相悖的。因此,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部署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時強調,“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本世紀初,日本政府開始重視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近年來我國政府重視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均有這方面的政策意圖。

  構建新發展格局,貴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農業和鄉村企業發展也是如此。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立足優勢資源和區域特色,農業和鄉村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很快;但部分地區只重視資源優勢的開發利用,不重視市場和營銷渠道的開拓,不重視產業鏈價值鏈各環節的協調聯動,導致產業循環受阻甚至中斷,產品優勢難以有效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能力建設面臨短板、弱項制約,影響農民增收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甚至導致大量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浪費。許多地方在特色農產品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發展不足,導致農產品從資源開發到價值實現的循環不暢,影響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多層次、梯次實現價值增值。因此,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借此,也有利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網絡聯動和重點突破發展,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區域競爭力。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視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為了激發產業間融合聯動發展能力和對資源、要素的整合集成能力,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推動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用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大循環,用國際大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因此,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提升農產品進口風險管控能力”等。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深走實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是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社會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社會消費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和綠色化、優質化、服務化的趨勢。要深入推進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當前農業農村供給結構的調整升級,趕不上社會需求結構調整升級的步伐,導致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過剩,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不足;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順應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綠色化、優質化、服務化的社會消費需求。近年來,在農業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其發展中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起來。如規模小、層次低、鏈條短、布局散、同質性強,品質、品牌、品位亟待提升。這種狀況不僅嚴重影響農業農村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導致新發展階段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更加需要深入推進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诋斍稗r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按照問題導向原則,在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深走實,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跳出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的思維局限,推進農業和鄉村產業適地適度發展

  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和數量型增長,實際上是與短缺經濟相適應的思維方式,難以適應推進高質量發展對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要求。比如,有些特色農業或鄉村產業的發展規模明顯超出社會需求,導致價格下跌、效益下降甚至增產減收或嚴重虧損。有些地方在某些特色農產品價格和增收形勢較好時,盲目推進農產品種植從適宜區向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擴張,或盲目追求單產水平的提高,導致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加很快,但質量和品位嚴重滑坡,影響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20世紀90年代東北地區為追求糧食增產,一度導致玉米質量下降。這種教訓值得認真汲取。類似問題在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中也是存在的。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意因地制宜、適地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性。有些地方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特別是土壤、氣候條件和長期的種植經驗,甚至區域文化,形成難以模仿復制、富有競爭力的名優特新產品。但是,離開了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很可能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問題,侵蝕產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的支撐條件。

  從我國先進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有一定的速度,更要有較高質量,切忌因追求數量(面積或產量)而透支質量。盡管不同產業的具體情況可能有所差別,但就總體而言,在“十四五”期間,隨著消費需求的分化和消費市場的細分,許多農業和鄉村產業做好穩量提質、甚至減量提質的文章,更有利于推進其高質量發展;繼續追求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很可能透支產業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些產業雖然產品質量上去了,但發展規模過大,導致產業發展嚴重供過于求,增加無效供給,也是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的重要表現。何況,提高產品質量,往往需要以較高的成本和投入作為支撐。因此,推進產業適度適量發展需要警鐘長鳴。

  2.告別大而化之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注意推進產業發展因類制宜、精準施策

  長期以來,在短缺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差不多”“馬馬虎虎”的思維套路,助推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粗放型”發展方式的形成,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比如,許多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項目的選擇,只是盲目跟風,缺乏對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趨勢甚至市場擴張潛力的精細分析,部分企業對競爭對手行為及其變化趨勢也缺乏深入研究,容易導致產業發展“一哄而起,一涌而下”和價格變化“大上快下”的格局。有些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只重視技術合理性甚至技術發展潛力、產品開發前景,不重視經濟合理性和環?尚行,成本、價格和市場分析簡單潦草,導致產業發展“愿景”難以有效轉化為能夠落地生根的產業發展“前景”,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難以真正形成。如有些地方在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業時聲稱,這種產品“全身都是寶”,以其種植基地建設為基礎,發展相關農產品加工業很有潛力,但在其規模化種植基地建成后,能否為相關加工業發展提供達到臨界起始規模的原料供給都是問號,就倉促開展加工能力建設布局,很容易導致相關農產品加工業“吃不飽”,并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至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重視加工專用品種供給基地建設,只是依托鮮食品種的殘次產品作原料來源,更是比較常見的現象。許多農業農村產業發展,依托一批職業變化率高甚至在產業之間“流動作戰”的農民工隊伍,導致產業發展技藝甚至非專利技術訣竅難以形成積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形成。諸如此類的問題,均是產業發展思路大而化之,缺乏精細化思維的直觀表現。

  “十四五”期間,隨著消費需求的分化和細分市場重要性的凸顯,注意產業類型差異對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些農業和鄉村產業的產品供給屬于大路貨、普通消費品,難以形成可辨識、難復制的產品特色和實質性的競爭壁壘,只宜采取規;藴驶“大眾經濟”發展模式,不宜片面追求高端化、品牌化發展導向。否則,只能導致其市場規模越來越小、發展道路越走越窄、進入過剩問題越來越重。比如,在許多茶葉產區行政村、合作社之間各自為戰追求品牌化的過程中,可能有極少數行政村、合作社嘗到了提升品牌的效果,但多數行政村之間、合作社之間實際上是在相互之間“打消耗戰”,不僅沒有有效提升品牌影響力,反而浪費了大量投入。這是“劇場效應”的典型表現,正如觀眾在劇場看戲那樣,前排影響視線可能導致后排看不清楚,后排的人為看得清楚需要站起來,但又會導致后排的后排看不清楚。如果后排、后排的后排紛紛站起來,更多的人都還是看不清楚。

  相關知識推薦:cscd農業類期刊有哪些

  有些農業或鄉村產業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或面向細分市場消費人群,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其市場供給能力有限,在一定時期內其市場需求空間也是有限的。這些農業或鄉村產業應該采取“小眾經濟”發展路線,滿足特殊消費群體對產品消費個性化和高貴品質的追求,而不宜采取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和產量增長的發展路線。比如,前幾年從政策研究界到企業界多數認為,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擴張潛力很大。但近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很大的市場擴張潛力是長期的。就短期和現實而言,盡管有機農產品生產或供給能力存在較大的擴張潛力,但其有效市場規模仍是有限的。一旦超出這種限度,有機農產品生產仍會由供給嚴重不足、價格水平較高,迅速走向供給嚴重過剩和價格大幅下跌的局面。前幾年許多工商資本投資有機農業熱情很高、干勁很足,但這幾年被發展有機農業拖垮者卻越來越多,許多投資者甚至苦不堪言,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許多屬于大路貨、普通消費品的農業農村產品市場需求已經飽和,即便少數領域尚未飽和,只要其價格形成機制合理,依托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也很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實現供求平衡,甚至實現由供給短缺向供給過剩的階段性跨越。但是,對于小眾型產業發展,如何保持必要的戰略定力,推動相關產業獨特的資源優勢與獨特的種質資源、獨特的農藝技術有效結合,形成難以跨越的競爭壁壘,借此維護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如何避免因盲目追求“貪大求洋”侵蝕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諸如此類的問題,則是需要持續高度重視并認真研究的。在此方面,多年前中國陶瓷、中國絲綢由國際上的奢侈品淪落為大路貨的教訓,在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值得認真汲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在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結合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其就業人員的穩定性和職業化水平,推動形成富有底蘊的技術創新能力甚至非專利技術訣竅的積累,也亟待深入探索。這是推進農業和鄉村產業基礎再造必須重視的。——論文作者:姜長云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