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根據我們對河南省11個市30多個縣鄉村產業振興模式及政策支持調研,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影響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我們提出七個政策建議:加大糧食等農產品安全供給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特色種養加產業鏈延伸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
摘要:根據我們對河南省11個市30多個縣鄉村產業振興模式及政策支持調研,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影響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我們提出七個政策建議:加大糧食等農產品安全供給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特色種養加產業鏈延伸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促進工商資本有序下鄉.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產業振興;農村經濟;區域政策;河南省
2020年12月,習近平同志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把“三農”問題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1].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發布,第一次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員令[2].鄉村振興,需要統籌協調、全面發力.而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創造物質財富最直接的途徑之一,是彌補鄉村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短板的重要力量.因此,產業振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居于特別重要的地位[3].針對我們在河南省11個市30多個縣調研與分析中遇到的鄉村產業振興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特提出全面推進河南省鄉村產業振興的政策建議.
1加大糧食等農產品安全供給的政策支持力度
針對我們國家人均耕地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的特殊國情,結合河南省地處中原、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農業生產條件特別好、歷來是國家糧倉的發展基礎,按照近些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中原大地初步探索成功的確保糧食安全模式形成的政策架構與仍然存在的支撐條件短板,我們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確保糧食等農產品安全供給.
1.1采取更加嚴格的政策措施保護耕地資源
面對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對糧食安全帶來的威脅和我們國家繁重的穩定糧食發展大局的雙重重任,嚴格依法保護耕地資源是我們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最為重要的原則,也是落實“藏糧于地”要求的基本保障[4].按照黨中央的規定,不折不扣地落實耕地保護基本國策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發展鄉村產業,一定要防止耕地“非糧化”,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等農產品供給的安全底線.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杜絕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亂占耕地.規范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探索耕地托管入股方法,既培育種糧大戶和充滿活力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又為農民增加收益尋求新的途徑.不斷增加財政投入,高質量持續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穩定提高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管理水平,加快速度完善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體系和規范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把“藏糧于地”的要求落實到每一個細節.
1.2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
鄉村振興、農業發展、糧食安全、保障供給,說到底,關鍵是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特別是要擁有一批老中青結合的優秀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支撐[5].河南省一直是農業農村大省,農業類高等院校、專業科研機構、農技推廣體系等人才隊伍規模較大,研發水平較高,在全國農業農村領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要持續鞏固和不斷提升這種長期積累的行業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充分利用我們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積累積淀比較豐厚的基礎條件;以建立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機制為保障,以更大的研發人才和資金投入,集中精力持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培育優質小麥、玉米、花生等主要糧油作物新品種,為全國打好種業翻身仗貢獻中原力量,以品種品質優勢全面落實“藏糧于技”和農業科技自強自立的重大糧食安全策略,尤其是要在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應用上持續下硬功夫,繼續提高單產水平,提升高筋、中筋、低筋小麥品質;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以產業化思路發展小麥經濟,持續打造中原“小麥品牌”,讓中原小麥品種、中原小麥生產、中原面粉加工、中原面制品生產、中原速凍食品、中原休閑食品等享譽國內外,打造高質量的“世人餐桌”,更好地滿足國內外消費者對高質量食物供給的需求.增加對各級各類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教育投入,站位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積極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引導與培養更多熱愛“三農”、奉獻“三農”、創富“三農”、支撐“三農”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提供充足的優秀人才資源支持.
1.3建立健全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長效補償機制
由于我國基本國情所迫,糧食安全歷來受到高度重視.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糧食生產的直接效益偏低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多數發達國家均依法采用一定的政策補償機制予以支持和保障.近些年,我們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已經對糧食主產區、種糧大縣、種糧大戶進行了一定的政策性補償,而且確實產生了積極促進糧食增產提質的效應.現在仍然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政策補償力度不夠,制約了種糧的積極性,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加大補償力度,補償對象需要進一步具有針對性,補償方法也需要盡快法制化,不能長期依賴年度性新出臺的文件支撐[6].因此,我們要結合產糧大縣、規;N糧企業、農村種糧大戶等的實際需要,按照黨中央已明確地對糧食等農產品主產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的方法,積極開展試點試驗,探索建立健全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導的相關法規,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利益均衡的長期需要,更好地為糧食安全貢獻較大者增添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7]
.1.4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多種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尤其是在減輕農業土壤面源污染方面要加大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范圍,促進土壤質量穩定恢復與逐步提升,為糧食等農產品綠色化生產提供基礎條件保障[8].加快研發推廣綠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調理劑、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品,推廣應用綠色高效飼料添加劑、低毒低耐藥性獸藥、高效安全疫苗等科技新產品,盡快突破農業生產中關于化肥和農藥減量、安全、高效等方面技術問題.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創新推廣更多節能低耗智能機械裝備,全面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高效化水平.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肥料、飼料、農藥等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形成一批主要作物綠色增產增效、種養加循環利用、區域低碳循環、田園生態綜合體等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研發應用一批耕地質量、產地環境、面源污染、土地承載力等監測評估和預警分析技術,完善評價監測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全面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2加大對特色種養加產業鏈延伸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
特色種養加產業鏈延伸模式,對河南省乃至全國重要農業大省來說,均具有比較顯著的代表鄉村產業發展最重要特征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科學內涵,是穩固農業農村發展大局的特別重要的鄉村產業振興模式.然而,就我們調研中所了解與分析的綜合情況看,該模式進一步發展仍然需要加大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
2.1以智慧農業的方法促進種植業環節提升效益
現在,很多地方的實際情況是在種養加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種植業環節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直接影響發展的可持續性.如果不設法提升該環節的經濟效益,現在仍然從事這個環節的一代農民一旦年齡更大,可能面臨沒有年輕人接續的歷史性難題.即使是現在部分地區探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者是已經有明顯成效的“準股田制”土地托管經營模式,也都面臨種植業本身經濟效益偏低問題.所以,我們在政策儲備層面需要探索長期支撐種植業穩定發展方法.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了部分苗頭,很有進一步實踐的價值,就是以智慧農業的方法,促進種植業環節提升經濟效益.該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正在廣泛普及的5G及人工智能技術,把種植業生產過程中的很多生產環節數字化、智能化、遠程化,既減輕了直接勞動投入,降低了生產成本,又通過專家智能系統,及時診斷與發現生產現場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保障種植業可持續發展[9].所以,配合數字鄉村建設,在政策層面優先支持特色種養加產業鏈發展基礎較好縣市的智慧農業發展,以智慧農業的方法,降低種植業生產成本,破解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長遠實踐價值.
2.2以普惠金融等現代金融力量支持養殖業規;l展
我們調研所到之處,養殖業發展較好的縣市,只要遇上現代化加工業,均面臨養殖業規模不足、加工業生產原料供給跟不上、加工業效益難以持續較快提升等共同難題.而我們與養殖業業主交流的過程中,討論為什么不擴大養殖業規模時,回答最集中的原因是資金不足.為什么不貸款呢?多數業主回答在與銀行交涉過程中,貸款條件評估無法通過,或者即使是通過了,貸款額很有限,無法較快地擴大規模,等等.歸根結底,缺乏現代金融支持,是抑制養殖業規;l展的主要原因.而在河南省蘭考縣、盧氏縣等普惠金融試驗試點的縣市,這個影響鄉村發展的金融資源不足的難題已經迎刃而解.所以,建議在進一步擴大普惠金融試點過程中,對種養加產業鏈發展模式基礎較好的縣市,優先納入普惠金融試驗試點,探索普惠金融支持養殖業規;l展的政策支撐體系,以現代金融的力量為種養加產業鏈發展模式注入金融活水,增強種養加產業鏈的均衡協調發展能力,促進養殖業規;l展,形成1+1>2的效應,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更加充沛的動力[10].
2.3以技術創新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浪潮,科技創新成為所有行業增強發展能力的基本功.對農產品加工業而言,既要按照一般工業的發展規律,以適度的工業生產規模追求規模效益,又要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提升主導產品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我們河南省的農產品加工業在全國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雙匯肉制品、三全速凍食品、夏南牛雪花牛肉、郟縣紅牛肉、永城面粉等品牌影響較大,市場占有率比較高,進一步發展的產業基礎比較雄厚.但是,對于大量新進入規;庸るA段的農產品加工來說,特別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在網絡上銷售火爆的休閑食品和地方性特色產品,著名品牌不足,市場影響力不大仍然是全面發展過程中直接的障礙.所以,全面加強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通過科技創新的力量,提升農產品加工制成品的品質,以品質制勝,提高市場影響力,擴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是大勢所趨,也是每一個農產品加工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持久性著力點.
3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
按照經濟學基本原理,土地是財富之母,具有創造財富無可比擬的要素力量.我們改革開放初期,安徽省小崗村在土地制度承包制改革上的大膽探索,為我們全國的土地制度改革闖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近些年,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高度重視,已經在全國進行了大量的改革試驗,也積累了不少經驗與做法[11].然而,從加快鄉村產業振興的視域出發,我們認為,河南省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急需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突破.
3.1鼓勵農民直接參與土地制度改革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最為關心的是農民,利益直接相關者也是農民,最大的改革智慧也可能來自農民.目前,我們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經進行了大量試驗的基礎上,暫未拿出切實可行的讓廣大農民獲得較大收益的新舉措.推進新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關鍵的卡脖子點沒有讓農民直接參與政策制定,沒有真正結合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需要.新近涉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各種文件,以限制性規定居多,而放權給農民的東西不多,讓農民大膽試的東西不多,通過土地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舉措不多.這三個“不多”,限制了農民參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積極性,擬制了土地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需要進行邏輯性糾正.為此,我們建議,在全面探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過程中,按照習近平同志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抓住“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出臺鼓勵農民直接參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文件,引導真正熱心“三農”的一批農民以主人翁的角色,拿出基層一線最了解農村、農業、農民智者的智慧,迸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新的思想火花,匯聚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偉力,盡快突破制約當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障礙,形成新的政策支撐點,為鄉村產業振興增添活力與動力.
3.2以更加靈活的方式盤活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資源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全國大規模的城鎮化和城市建設改變了中國發展運行的基本狀態,我們國家自全球工業革命以來第一次全面推進了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全社會財富增加量全球矚目.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無論是城市建設資金,還是城鎮居民個人資產大幅度增加,都直接與盤活城鎮周邊土地資源密切相關.時至今日,很多城市土地出讓收入仍然占當地財政運行經費的很大比例.因此,土地資源創造巨大財富的能力幾乎人人皆知.現在,在推進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一個現實是,一方面大中城市周邊地區,地價如金,動不動一畝地商業價值上千萬元,到了寸土寸金的程度;而與此同時,在廣大鄉村地區,空心村、閑置建設用地、空閑樓院、空閑院落、空閑窯洞等比比皆是,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處在閑置狀態.雖然,各地結合當地情況,已經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進行了部分試驗與探索,但是在面上沒有全面盤活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資源是一個事實.這種狀況既是一個全社會資源浪費的現象,也是拉高大中城市土地價格、為青年人購買住房不斷增加壓力的直接原因.因此,以更加靈活的方式盤活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資源是一個涉及全社會利益調整的重大事項.
我們建議,相關部門不要簡單以現有政策法規為依據,處處限制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盤活的改革方法,而要鼓勵與支持基層的改革探索.實際上,河南省新鄭市以政府收儲的方法鼓勵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盤活的方法,長垣縣“通過集體建設用地調整入市建設鄉(鎮)工業園區,為促進鄉村產業集聚、轉型發展提供了有效平臺”的經驗做法,很多地方已經試驗的以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為原始資本通過轉讓使用權獲得村集體經濟長期穩定收益的方法,等等,都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而且實施成效比較好,確實有進一步擴大實施范圍的可行性.應該從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戰略高度出發,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支持基層探索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改革方法,為盤活這一塊最有潛力的社會資源鼓勁加油,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變資源為資本的渠道,為農民提高收入水平提供制度保障[12].探索在農民集體依法妥善處理原有用地相關權利人的利益關系后,將符合規劃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的方法.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條件下,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復合方式利用,用于發展鄉村民宿、農家樂、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等鄉村產業.——論文作者:張占倉
相關期刊推薦:《河南科學》HenanScience(月刊)主要發表自然科學、邊緣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價值的學術論文和主要科研成果的實踐、考察報告,著重探討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反映省內外科學技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擴大學術交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