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2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強調的是科學技術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依靠市場和政府合力推動,而不是和傳統基建一樣是由地方政府主導。[1] 隨后,中共中央在 2020 年 3 月召開的會議上,明確提出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對于新
摘 要: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強調的是科學技術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依靠市場和政府合力推動,而不是和傳統基建一樣是由地方政府主導。[1] 隨后,中共中央在 2020 年 3 月召開的會議上,明確提出“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對于新基建問題的探索,我國學者多集中于對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文件進行解讀,很少或基本沒有從鄉村振興視角去探討新基建在農村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問題。本文結合當下鄉村振興實際發展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了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實施“新基建”項目的必要性,其次,探討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實施“新基建”會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外引+內培” 式人才培養模式和進一步提高農民主體參與三個合理性建議,推動實施農村“新基建”,進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新基建你;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基建”推動實施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新技術和新思想的灌輸,提升農民自身素質
何玉長認為“與傳統的舊基建相比,以數字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新基建”具有獨特的經濟學特性,加快‘新基建’,需要新思想、新理念。”[2]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發達,有些政策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落實,導致許多農民思想落后,不能真正體會到整個社會在快速有效地發展,跟不上形勢。通過新基建這一“數字基建”的有效實施,一方面可以讓農民切身感受到國家有在關注農村、關注農民,并沒有只顧城市的發展而“拋棄”他們,讓農民在思想上對新基建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農民對自身素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快新基建在農村的合理運用,推動發展創新理念,新基建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生活交流不方便的問題,通過農業生產和銷售方面的便利使得農民獲得更多收入,從而解決了農民就業及收入問題。
(二)有助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現質的提升
吳文正通過分析“騰訊為村”調查數據發現,農村新基建理念正逐漸進入大眾視角,其所折射出一種新型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正在穩步推進。[3] 隨著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寧愿選擇去陌生的城市打工也不愿意靠農業尋求發展。農村的新基建工程,國家出于對成本及資源合理性的考慮,肯定會考慮對農業現代化生產和銷售方面加大投入,如果現代化技術在農業方面得以高效率運用,那么農民恐怕不會放棄在家鄉就能創造增收的機會。李冠洲認為“‘新基建的發展能夠解決農業保險部分市場的失靈問題,并影響農業保險產品發展趨勢”。[4] 總之,利用“數字基建”推動農業生產向更高的產業化、科學化、科技化的綜合性發展,有助于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的利用,通過大數據平臺為農業提供金融服務、市場服務和營銷服務,實現農業供銷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農村發展“質”的提升,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三)有助于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
2018 年 12 月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隨后,在 2020 年 1 月農業農村部頒發《規劃(2019— 2025 年)》中明確提出:“到 2025 年,要基本完成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和云平臺建設;數字化體系與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進一步融合,農業農村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方面有重大進展。”這一政策的頒發,體現出國家及政府對“發展數字鄉村戰略”有著重大舉措。2020 年 3 月 4 日召開的會議中強調要“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作了進一步闡釋,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多增加“農村現代化”這一重要組成部分。魏際剛、溫明月認為“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現階段,提速新基建實施進程和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適逢其時,新基建可助推疫后數字經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振興。”[5] 可見,數字化新基建的提出迎合了國家政策的頒布,響應國家對農村建設的號召,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了農村現代化建設。
相關知識推薦:職稱論文需要幾篇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基建”推動實施問題
(一)建設資金保障不足
與傳統基礎建設相比,新基建的融資方式主要來源于:一是靠地方政府的專項投資;二是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農村新基建的推廣實施,離不開較大的資金支撐,然而,投資大、收益期較長、缺乏互動性的項目很難引進社會資本的投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政府要為‘新基建’發展創造條件,制定規則標準,提供良好營商環境,而不是直接投資、上項目。如果政府直接大包大攬,有可能會提高債務風險,也達不到拉動經濟的效果。”[6] 可見,單靠政府一方面投資是不能很好地推動實施農村新基建項目,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政府也需要通過試點的方式考慮是否要進一步加大投入。
(二)數字信息化人才缺少
作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組成部分,新基建是戰略性 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其本身也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缺失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大原因:一是人才留不住,二是人才引不進。由于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許多農村知識分子完成學業后依舊選擇留城市發展,很少有“衣錦還鄉”的傳統現象出現,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頒布的福利政策待遇偏低、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簡陋引起的。對農村新基建推廣實施來說,更加離不開對人才的需求,需要大量數字化、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參與,然而,由于人才短缺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新基建項目的推廣及實施。
(三)農民認知不深,參與度較低
由于受傳統思想的控制,大多數農民并沒有從本質上意識到農村新基建實施的重要性。由于新基建項目并沒有在農村得到成熟、廣泛運用,使得農民對于陌生的科技產品的投入運用往往會有一種“逃避”的心理,自卑、固執、不能承擔任何風險,典型的保守型的農民害怕去嘗試帶有“新鮮感”的事物,任何工作都需要建立在政府及村委會領導的基礎之上?傊,農民參與農村新基建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農村新基建很難得到有效推廣及實施。
三、促進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基建”推動實施的措施建議
(一)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離不開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曹淼認為“可通過引導和鼓勵數字農業各類相關主體參與數字農業‘新基建’投資建設,投資方可通過商業運作獲取資金以支持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維護。”[7] 總之,政府要加大對用于“新基建” 項目的金融、財政及稅收方面的優惠力度,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促進企業加大對農村新基建項目的投資,提升企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對農村財政深化改革,明確政府用于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投入資金,加大“新基建”在農村的合理有效布局,同時,進一步完善投融資反饋體系,加強多方主體參與下財力的管理,發揮政府、企業、民間的多方力量,進而通過農村“新基建”帶動鄉村振興。
(二)“外引 + 內培”式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城鄉之間長久以來存在的差異性導致人才向城鎮的單方面流動,為更好地解決人才流失和人才引不進的問題,首先,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一定程度上加大人才政策優惠待遇力度,通過優勢因素引進人才并利用人才,同時,政府也不可形成只管“引”而忽略 “留”的問題,新基建是以技術創新為內生發展動力,政府及村委會必須形成一定的良好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數字化、科技化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可通過與高校相關專業合作方式達到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給予相關從業人員繼續教育的機會。
(三)提高農民主體參與度
農村新基建的推廣與實施,離不開農民作為主體的參與,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政府,要全面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村“新基建”項目,不斷加強政策宣傳,讓農民了解一定的相關政策,村干部也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多方參與主體的互動模式來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同時,可以篩選出具備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民進行專業培訓,使其會一些簡單的技術操作,增強與農民之間的互動性,讓農民意識到“數字科技”帶來的可行性實際效果,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就業、生活的需要,提高農民主體的參與度,從而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
四、結語
李迅雷、徐馳認為“新基建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應用,提供了培育應用場景的重要舞臺,與其可能造成的產能過;ハ嘟鉀Q彼此“痛點”,形成正向循環和發展動能,共同促進中國經濟加速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8]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廣實施“新基建”問題分析十分重要。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另一方面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影響到農村“新基建”發展的實效性。相關政府機構要了解到推動實施農村新基建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針對性方案。要不斷完善多元投融資體系的建設,首先解決項目實施的資金問題,接著,通過“外引” 和“內培”人才培養模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人才流失和人才引不進的問題,最后,可通過政府互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等方式加強農民主體的參與度,推動實施農村 “新基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論文作者:顧惠玲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