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西雙版納傣族庭院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1-05-1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運用野外植物調查法和關鍵人物訪談法,調查西雙版納勐臘縣勐侖鎮曼侖、曼安、曼勒和曼納傘4個傣寨庭院植物的栽培及利用情況,并結合文獻分析1985年至2020年曼侖庭院植物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4個傣寨庭院植物種類豐富,共有86科241屬317種(含變種、變型

  摘要:運用野外植物調查法和關鍵人物訪談法,調查西雙版納勐臘縣勐侖鎮曼侖、曼安、曼勒和曼納傘4個傣寨庭院植物的栽培及利用情況,并結合文獻分析1985年至2020年曼侖庭院植物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4個傣寨庭院植物種類豐富,共有86科241屬317種(含變種、變型和品種,下同),其中,觀賞類植物最多(152種),藥用類、蔬菜類和果樹類植物也較多,分別有93、81和41種。4個傣寨共同的庭院植物僅32種,相似性指數為6.14,說明不同傣寨的庭院植物種類差異較大。經濟條件和居住環境對庭院植物種類有影響,即經濟條件較好、離城鎮較近的傣寨種植的觀賞類植物最多,曼侖和曼安的庭院植物中觀賞類植物分別占51.1%和44.2%,而經濟條件較差、離城鎮較遠的傣寨的庭院植物以藥用類和蔬菜類植物居多,曼勒和曼納傘的庭院植物中,藥用類植物分別占40.4%和45.2%,蔬菜類植物分別占38.3%和48.8%。與1985年相比,2020年曼侖庭院植物減少了78種,其中,觀賞類植物減少了109種,新增了85種,變幅最大;藥用類、蔬菜類、糧食/淀粉類、果樹類和材用類植物分別減少了35.1%、27.6%、75.0%、14.3%和56.8%;文化類植物保持的最好,增加了3種,相似性指數為66.67。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傣族庭院植物的種類豐富,且以觀賞類、藥用類和蔬菜類植物種類居多,但不同傣寨和不同年份間存在較大差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觀賞類植物占比增加,而糧食/淀粉類和材用類等庭院植物減少,這些物種的消失導致與之相隨的傳統知識的消失。

西雙版納傣族庭院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關鍵詞:傣族;庭院植物;民族植物學;傳統知識

  庭院植物是指農戶利用房前屋后、宅院空地有限的空間栽培和管理的各種有用植物,這些植物可為農戶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種植物產品和服務[1-8]。西雙版納地區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利用植物的傳統知識,并將野生植物引種至庭院中栽培,形成了庭院種植文化,尤以傣族庭院植物最為典型。庭院植物的多樣性和功能與當地的植物知識密切相關,包含了當地人對其生活環境中種植植物的認識和利用等方面,在部分地區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意義[5]。因此,在民族生物學和民族生態學中,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庭院植物種類了解土著居民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和文化[9],并對庭院植物的種類、結構和功能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10-11],這些研究成果為理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如何與當地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相聯系有積極的作用[12]。

  庭院與其他類型土地一樣,面臨著由人口、經濟、技術和社會動態不斷變化帶來的壓力。隨著社會商業化的加快,庭院植物從自給自足的狀態向商業化轉變,導致植物多樣性降低[13-1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傣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竹木欄桿式住房被鋼筋混凝土磚瓦樓所替代,房屋越蓋越大,庭院空地越來越小,庭院植物的生長空間受到嚴重侵蝕,種類急劇下降,傣族的庭院景觀及植物多樣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營造生態綠地、保留傳統優勢樹種及提高農業景觀的連續性和觀賞性[17],是現代傣族鄉村建設的重要方面,庭院植物的恢復與優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究者對西雙版納庭院植物進行了詳細記錄[18-19]。近2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社會變化最大的時期,但這段時期對庭院植物栽培、傳統知識利用、當地農業遺傳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尚未可知。鑒于此,本研究對西雙版納傣寨中栽培的庭院植物的種類和用途、普遍種植的庭院植物的種類和選擇原因、經濟狀況和居住環境對庭院植物種植的影響以及同一傣寨不同時期的庭院植物種類及相關傳統知識的變化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風貌、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知識、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提供參考。

  1研究地概況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況

  研究地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地處勐臘縣西北部,距縣城68km,全鎮面積355km2。地勢為中間河谷平壩、四周群山環繞,年平均氣溫21℃~22℃,年平均降水量1400~1800mm,最高海拔1400m,最低海拔540m[20]。本研究選取4個傣寨的基本情況如下:

  曼侖位于勐侖鎮西北方向,具體地理坐標為東經101°13'42.95″、北緯21°56'37.54″,面積0.85km2,距勐侖鎮政府2km,海拔571m,植被為熱帶季雨林、季節性雨林,與勐侖自然保護區相鄰。全村有108戶519人,主要經濟收入來自種植橡膠樹〔Heveabrasiliensis(Willd.exA.Juss.)Muell.Arg.〕、水稻(OryzasativaLinn.)和大豆〔Glycinemax(Linn.)Merr.〕,人均年收入7158元。

  曼安位于勐侖鎮西南部,具體地理坐標為東經101°15'47.63″、北緯21°54'52.01″,面積0.66km2,距勐侖鎮政府7km,海拔546m,植被為熱帶季雨林,毗鄰羅梭江,被橡膠樹林環繞。全村有57戶285人,主要經濟收入來自種植橡膠樹、砂仁(AmomumvillosumLour.)和玉米(ZeamaysLinn.)及經營餐飲業,人均年收入9770元。

  曼勒位于勐侖鎮西北部,具體地理坐標為東經101°12'51.48″、北緯21°55'42.47″,面積0.57km2,距勐侖鎮政府4km,海拔614m,植被為熱帶季雨林、季節性雨林,背靠勐侖自然保護區。全村有92戶509人,主要經濟收入來自種植橡膠樹、水稻和大豆,人均年收入3500元。

  曼納傘位于勐侖鎮東南部,具體地理坐標為東經101°15'50.72″、北緯21°55'06.88″,面積0.78km2,距勐侖鎮政府16km,海拔541m,植被為熱帶季雨林、季節性雨林,背靠勐侖自然保護區,有大量的橡膠樹林和農田。全村有70戶372人,主要經濟收入來自種植橡膠樹、水稻和玉米,人均年收入3700元。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查閱通過查閱西雙版納植物園圖書館館藏文獻以及檢索中國知網(https:∥www.cnki.net/)和WebofScience(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了解西雙版傣族庭院植物的研究和利用情況。

  1.2.2庭院植物調查于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采用野外植物調查和關鍵人物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多次深入曼安、曼勒、曼納傘和曼侖4個傣寨調查庭院植物的栽植及利用情況。關鍵人物懂漢語且有豐富的利用當地庭院植物的知識。在關鍵人物的帶領下,以有庭院并種植植物的農戶為調查對象,通過走訪,采用“5W+H”方法[21],調查和記錄庭院植物的種名、傣名、用途、利用部位和利用方式等基本信息。對于不確定的植物種類采集標本,通過查閱《FloraofChina》和標本及請教專業人員等方式進行鑒定。憑證標本均保存于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標本館(HITBC)。

  1.2.3植物瀕危等級和保護級別查詢所有庭院植物通過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網站(https:∥www.iucnredlist.org/)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http:∥www.iplant.cn)進行查詢。

  1.3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相似性指數(JI)[22]量化不同傣寨間或同一傣寨不同時期庭院植物的相似性。JI值越高,說明各傣寨庭院植物的相似性越高。

  2結果和分析

  2.1西雙版納傣族庭院植物的多樣性與利用

  調查結果顯示:西雙版納4個傣寨中,庭院植物有317種(含變種、變型和品種,下同),隸屬于86科241屬,種類較為豐富。在科水平,含5種及以上的科有19個,分別為豆科(Fabaceae)(24種)、禾本科(Poaceae)(18種)、大戟科(Euphorbiaceae)(17種)、蘭科(Orchidaceae)(16種)、茄科(Solanaceae)(16種)、天南星科(Araceae)(11種)、棕櫚科(Arecaceae)(11種)、天門冬科(Asparagaceae)(10種)、唇形科(Lamiaceae)(10種)、?(Moraceae)(10種)、薔薇科(Rosaceae)(8種)、夾竹桃科(Apocynaceae)(7種)、姜科(Zingiberaceae)(7種)、爵床科(Acanthaceae)(5種)、石蒜科(Amaryllidaceae)(6種)、葫蘆科(Cucurbitaceae)(6種)、蕓香科(Rutaceae)(6種)、錦葵科(Malvaceae)(6種)和茜草科(Rubiaceae)(5種);在屬水平,含5種及以上的屬有6個,分別為茄屬(SolanumLinn.)(7種)、榕屬(FicusLinn.)(6個)、龍血樹屬(DracaenaVand.exLinn.)(5種)、大戟屬(EuphorbiaLinn.)(5種)、石斛屬(DendrobiumSw.)(5種)和牡竹屬(DendrocalamusNees)(5種)。這些科和屬的植物種類在傣寨廣泛種植。

  本次調查的庭院植物中有75種被IUCN評估,其中10種為受威脅物種,分別為竹柏〔Nageianagi(Thunb.)Kuntze〕(NT,近危)、印度尼西亞散尾葵〔Dypsislutescens(H.Wendl.)BeentjeetJ.Dransf.〕(NT)、龍眼(DimocarpuslonganLour.)(NT)、龍血樹〔Dracaenadraco(Linn.)Linn.〕(VU,易危)、小葉欖仁(TerminalianeotalialaCapuron)(VU)、篦齒蘇鐵(CycaspectinateBuch.-Ham.)(VU)、降香(DalbergiaodoriferaT.Chen)(VU)、澳洲堅果(MacadamiaintegrifoliaMaidenetBetche)(VU)、糖棕(BorassusflabelliferLinn.)(EN,瀕危)和格木(ErythrophleumfordiiOliv.)(EN)[23]。16種蘭科植物均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物種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收錄,云南石梓(GmelinaarboreaRoxb.)(VU)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說明傣族庭院是珍稀瀕危植物的避難所。

  實用性較強是傣族庭院植物的一個重要特征。根據功能和用途,傣族庭院植物分為觀賞類、藥用類、蔬菜類(包括調味料和食用香料)、果樹類、文化類(包括宗教信仰和禮儀)、材用類、糧食/淀粉類及其他(包括油料類、染料類、飼料類、綠籬類和纖維類等)8個類別。其中,觀賞類植物最多,有152種(占47.9%),藥用類植物93種(占29.3%),蔬菜類植物81種(占25.6%),果樹類植物41種(占12.9%),文化類和材用類植物各20種(均占6.3%)。傣族喜愛在庭院中種植鮮艷的花卉和常綠植物,美化庭院環境,這是樸素的環保意識的體現。傣醫藥是中國四大民族藥之一,傣族庭院中會有目的地種植一些常用藥用植物,用于防治或醫治常見疾病。此外,庭院中還種植多種蔬菜和果樹,供日常所需。

  2.2西雙版納傣寨中普遍種植的庭院植物

  調查結果顯示:西雙版納4個傣寨中庭院植物種類較多,多樣性較高,但共同的庭院植物僅32種(占10.1%),相似性指數(JI)較小(6.14),說明4個傣寨共同栽培的種類偏少,共同的庭院植物包括薄荷(MenthacanadensisLinn.)、荊芥(NepetacatariaLinn.)、羅勒(OcimumbasilicumLinn.)、守宮木〔Sauropusandrogynous(Linn.)Merr.〕、酸豆(TamarindusindicaLinn.)、番荔枝(AnnonasquamosaLinn.)、番木瓜(CaricapapayaLinn.)、檸檬草〔Cymbopogoncitratus(D.C.)Stapf〕、酸葉膠藤〔Urceolarosea(Hook.etArn.)D.J.Middleton〕、鈍葉雞蛋花(PlumeriaobtusaLinn.)、杧果(MangiferaindicaLinn.)、月季花(RosachinensisJacq.)、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茄(SolanummelongenaLinn.)、辣椒(CapsicumannuumLinn.)、芫荽(CoriandrumsativumLinn.)、菠蘿蜜(ArtocarpusmacrocarpusDancer)、硬皮榕(FicuscallosaWilld.)、曲枝榕(FicusgeniculateKurz)、大果榕(FicusauriculataLour.)、菩提樹(FicusreligiosaLinn.)、蔥(AlliumfistulosumLinn.)、文殊蘭〔Crinumasiaticumvar.sinicum(Roxb.exHerb.)Baker〕、番石榴(PsidiumguajavaLinn.)、大野芋〔Colocasiagigantean(Blume)Hook.f.〕、芋〔Colocasiaesculenta(Linn.)Schott.〕、西番蓮(PassifloracaeruleaLinn.)、量天尺〔Hylocereusundatus(Haw.)Britt.etRose〕、柚〔Citrusmaxima(Burm.)Merr.〕、柊葉(PhryniumrheedeiSureshetNicolson)、木蝴蝶〔Oroxylumindicum(Linn.)BenthamexKurz〕和椰子(CocosnuciferaLinn.)。這些植物除月季花是觀賞類植物外,其余種類大多是蔬菜類、果樹類和糧食/淀粉類植物。此外,與傣族傳統文化信仰有關的植物也被普遍種植,如文殊蘭是傣族佛教文化中“五樹六花”之一,不僅是佛寺庭院中必種的植物,也是傣族賧佛活動中敬獻給佛主的貢品;菩提樹是傣族的神樹,建寨時必須種植;柊葉的葉片是傣族過新年(潑水節)常作為包扎“毫糯索”(傣族年糕)的材料。這些植物與傣族人的傳統文化和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且資源豐富、取材方便、好種易活。

  2.3西雙版納不同傣寨庭院植物的比較

  調查結果表明:西雙版納4個傣寨庭院植物種類較多,但各傣寨庭院植物種類的差異較大,以曼侖的庭院植物種類最多,達69科198屬237種,其次為曼安,有56科118屬138種,曼勒與曼納傘的種類數接近,分別為36科86屬94種和48科73屬84種。4個傣寨庭院植物的相似性指數(JI)均小于50,曼安與曼納傘、曼勒和曼侖庭院植物的JI值分別為26.14、32.39和29.21,曼納傘與曼勒和曼侖庭院植物的JI值分別為38.28和23.08,曼勒與曼侖庭院植物的JI值為25.38,說明各傣寨間庭院植物種類的相似性低,種類差異較大。

  西雙版納4個傣寨庭院植物的利用情況見表1。結果表明:曼侖、曼安、曼勒和曼納傘庭院植物中觀賞類、藥用類和蔬菜類較多。曼侖和曼安的庭院植物中觀賞類最多,分別占51.1%和44.2%。2016年,曼侖開展生態旅游村建設,種植了大量觀賞類植物。曼安的生活水平最高,全村為新式的傣樓,庭院面積較小,村民將觀賞類植物置于陽臺、窗臺和狹小的庭院。曼勒雖距城鎮較近,但經濟較為薄弱,以滿足日常所需的植物居多,藥用類和蔬菜類植物占比較大,分別為40.4%和38.3%,觀賞類植物種類僅占22.3%。曼納傘距城鎮較遠,庭院植物與曼納傘相似,藥用類和蔬菜類植物占比較大,分別為45.2%和48.8%,而觀賞類植物占比較小。說明經濟條件和居住環境對庭院植物的種類有一定影響。

  2.4曼侖不同年份庭院植物的變化

  1985年、1998年和2020年曼侖庭院植物分別為85科219屬315種[18]、61科137屬202種[19]、69科198屬237種,庭院植物科、屬、種的數量在1985年最多,1998年最少,2020年略有回升。2020年曼侖庭院植物較1985年減少了78種,較1998年增加了35種。3個年份共同的庭院植物有76種,相似性指數(JI)為11.18,其中,1985年與1998年和2020年共同的庭院植物分別有98和105種,JI值分別為23.49和23.28,說明3個年份共同的庭院植物種類較少。根據庭院植物的利用情況進一步分析1985年至2020年曼侖各類庭院植物的變化情況。

  2.4.1觀賞類植物1985年和2020年曼侖觀賞類植物分別有145和121種,共同的觀賞類植物有36種,JI值為19.78,相似性較低。共同的觀賞類植物均為西雙版納地區常見樹種,除鳳凰木〔Delonixregia(Boj.)Raf.〕、黃金間碧竹〔Bambusavulgarisf.vittata(RivièreetC.Rivière)T.P.Yi〕和大花田菁〔Sesbaniagrandiflora(Linn.)Pers.〕為較大的喬木和竹類外,其余為草本和小灌木,占地空間小,好種易活。與1985年相比,2020年曼侖觀賞類植物減少了32科109種,消失或淘汰的植物中高大喬木較多,如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inn.)Franco〕、臘腸樹(CassiafistulaLinn.)、球花豆〔Parkiatimoriana(A.DC.)Merr.〕、雨樹〔Samaneasaman(Jacq.)Merr.〕、紫礦〔Buteamonosperma(Lam.)Kuntze〕、白蘭(Michelia×albaDC.)、厚殼樹(EhretiaacuminateR.Brown)、格脈樹〔Mammeayunnanensis(H.L.Li)Kosterm.〕和鐵力木(MesuaferreaLinn.)等15種,以錦葵科和豆科減少的種類最多。新增的觀賞類植物有37科85種,以蘭科(12種)、大戟科(7種)、天門冬科(6種)、棕櫚科(5種)和豆科(4種)增加的種類較多,其中,部分種類原產于國外,觀賞性強,在西雙版納地區廣泛種植,如絨果決明(CassiabakerianaCraib)、千層蕉(MusachiliocarpaBackerexK.Heyne)、西印度醋栗〔Phyllanthusacidus(Linn.)Skeel〕。——論文作者:肖云學1,李春艷2,許又凱1,①

  相關期刊推薦:《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主要刊登植物資源的考察、開發、利用和物種保護,自然保護區與植物園的建設和管理,植物在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中的作用,環境對植物影響以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原始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和綜述。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