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12-2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299次
摘 要: 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尤其是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就從未停止過。在完成土地改革后,中國農業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為中國工業的起步創造了條件
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尤其是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就從未停止過。在完成土地改革后,中國農業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為中國工業的起步創造了條件,但也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體系,農業現代化停留在較為低級的水平。改革開放后,建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大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二元經濟”發展方式對農業的制約逐漸顯現,“三農”問題日漸突出。因此,對農業現代化實現形式的探索也就更加迫切。
同時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的勞動力年紀大、素質低,很難承擔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任。但是我們也看到,晉中農業發展有輝煌的歷史,擁有人才、技術、資金、區位、交通、特色農產品、大量農村勞動力等優勢,發展現代化農業得天獨厚、正當其時。如果能使晉中農業的發展融入整個工業化進程,以工業化理念經營現代農業,并與二三產業成功對接,那么將會對晉中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業工業化是農業轉型時期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一、農業工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工業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是指在農業領域廣泛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提供的技術裝備,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分工不斷發展,由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的農業勞動者參與,具有較為發達的市場經濟制度、較為完善的政府扶持制度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是由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轉變為高度商品化、社會化的市場經濟,并由此帶動農村社會結構、文化結構、農民知識結構以及價值觀念根本改變的過程。這個動態發展過程可以從五個方面加以概括: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封閉的小農方式為主轉向以開放的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
基于以上的認識,當我們在探索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時,就會發現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工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方法,此時正是反哺農業,將工業化理念滲透到農業領域,促進工業與農業良性互動的歷史機遇期。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于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于發展設施農業,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于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盡管農業和工業在產業發展上具有不同的特點,但通過運用工業的生產要素和管理方式,能實現工業與農業的高級形態的綜合,即用工業的方式對農業進行全面改造,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將工業和農業相結合,把農業生產組織用工業生產方式進行整合,實現農業工業化即工程化農業、工廠化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農業工業化的過程。
二、以工業化理念助推晉中現代農業發展
用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就是要像辦工業那樣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因地制宜,發揮優勢,適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大力發展標準農業、品牌農業、創匯農業和生態農業,用生物、信息等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晉中市地處三晉腹地,是精耕細作的中國北方農作模式的代表。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氣候條件,都十分有利于發展優質現代農業產業,晉中的農業也因為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一直走在山西省的前列。省委書記袁純清在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指出:“對于山西而言,農業現代化就是利用特有的農產品資源優勢,切實加快農業產業化,著力推進縣域工業化,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同時他明確要求晉中率先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大市,為全省農業發展做出示范。
晉中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大市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農村向城鎮的轉型、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型,農業的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顯著提高。但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推進,晉中現代農業發展也逐漸進入了“爬坡”期,城市在逐步擴大,耕地在逐漸減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工業化成為晉中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基于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鮮明的產業特點,晉中農業就是要體現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高效化,農業發展需要走一條轉型之路,一條高度市場化、高度規模化和效益最大化之路,這條路是以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用工程化農業、工廠化農業全面覆蓋農業發展的工業化之路。只有通過這條路,用抓工業的決心和力度來抓農業,勇于實踐,晉中的現代農業發展才會有一個全新的起點。
三、工程化農業、工廠化農業是晉中實現現代農業的主要路徑
工業化社會具有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科技化、規模化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在工業化布局現代農業中的集中體現就是工程化農業、工廠化農業。工程化農業就是用工程化的手段和發展工業的方式實現農業的工程化管理。農業從選種、耕作、施肥、田間管理、收獲到儲藏、加工,都有嚴格的技術標準要求,且各方面技術成龍配套,如同工廠的流水線,對農業生產流程實行工程化管理。農業示范園區的建立,是“土地—農民—企業—產品—市場”產業要素整合的過程。農業示范園區建立后,通過政府給予的各種強農惠農政策,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向園區的聚集,形成農業資源的整體聚集和加工企業的整體聚集,產生農業工業的規模化效應以及示范效應,使農業的先發效應再次體現,這種模式是工程化農業的最好載體。由于農業示范園區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企業建立可以是獨資,也可以由農民以土地、資金、資源入股,共同參與園區企業建設,共同分享農業加工和銷售產生的利潤,參與更多的利益分配。更重要的是,隨著園區的建立、企業的增加、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可以吸收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使許多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和城市居民,實現了園區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雙豐收。
工廠化農業是采用類似工廠的生產方法,組織和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不受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制約和影響。當今世界,工廠化農業有了迅速發展,現已應用于蔬菜、花卉、養豬、養禽、養魚,乃至蔬果栽培等許多領域,并達到高效率、高產值、高效益。工廠化農業的最大特點在于采取了企業化的管理方式,使農民成為產業工人,解決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同時工廠化農業內部分工細致,有一套嚴密的組織管理系統(生產管理、財務管理、購銷管理),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普遍較高,所生產農產品的商品化水平普遍較高,實現了專業化生產和規模經濟效益。晉中市左權縣貧困山區在產業變化和農民遷移后形成的300多個空殼村和萎縮村基礎上創造性發展生態莊園經濟,走出一條具有典型的工廠化農業特色的發展道路,給其他同類型地區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農業工業化是農業融入工業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在發展現代農業時,要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最主要的是要借鑒工業組織形式培育農業市場主體。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生產難以有效地聚集社會資源,造成生產規模有限,資本實力不足,經營管理粗放,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相對較弱。要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必須首先激活經濟“細胞”,推進組織創新,培育企業型農業的市場主體。一是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即大力提高產業化水平,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對農民引導、組織作用的市場模式。如左權的順康核桃加工企業,以及榆次區的紅棗加工企業。二是培育市場中介組織。中介組織是連接市場和農民的橋梁和紐帶,通過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聯合起來競爭,不僅能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的談判地位,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減少農民面臨的市場風險,使農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跨越。三是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公司。要按照“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要求,采用股份制等現代公司制形式,大力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公司的發展,使之成為帶動農業發展的骨干力量。自2005 年以來,晉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五千多家,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晉中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建設正在蓬勃興起。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