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1-0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加快畜牧業供給側改革,本文在對全縣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從產業結構優化、標準化養殖、生態養殖、養殖環保、產業監管和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對策措施,旨在為全縣畜牧業供給側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武定縣,畜牧
摘要:為加快畜牧業供給側改革,本文在對全縣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從產業結構優化、標準化養殖、生態養殖、養殖環保、產業監管和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對策措施,旨在為全縣畜牧業供給側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武定縣,畜牧業,供給側改革
近年來,隨著武定縣畜牧業的不斷發展,全縣畜產品供應充裕,不但滿足了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而且還外銷昆明、攀枝花等周邊市場,畜牧業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促農增收的重要產業。但是,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理念的轉變,我縣畜牧業發展也存在產業結構不優、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竟爭力不強和養殖效益不突出等問題,成為當前制約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推進畜牧業供給側改革,在實現全縣畜牧業生產供需匹配、產銷協調和農民增收的生產格局的同時,推動全縣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
1、全縣畜牧業生產基本情況
畜牧業是武定縣的優勢產業之一,是農村經濟的基礎和促農增收的重要來源。多年來,武定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將畜禽養殖業作為培育高原特色農業和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重要產業來抓,著力在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提高畜禽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和加快畜牧業提質增效上狠下功夫,努力推動全縣畜牧業的健康發展。目前,我縣的“武定壯雞”享譽省內外,黑山羊、肉牛遠銷兩廣及東部沿海等大中城市,生豬已成為豐富昆明、攀枝花等大中城市“菜籃子”的重要商品來源,中蜂產業早在90年代獲國家農業部的“野壩子”蜂蜜基地縣的稱號。
2017年,全縣大牲畜存欄12.4萬頭,出欄6.22萬頭;山綿羊存欄23.5萬只,出欄16.22萬只;家禽存欄208萬羽,出欄484萬羽。全縣實現肉類總產量5.9萬噸,禽蛋產量0.15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6.2億元。
2、存在問題
2.1畜牧業發展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全縣畜禽養殖以小規模、散養和低水平生產為主,普高存在養殖設施設備落后、良種覆蓋率低、畜禽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滯后、生產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狀況。二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滯后。武定雞、黑山羊缺乏核心選育場,生豬改良點建設參差不齊、布局不合理;三是動物防疫、檢疫軟硬件設施與當前畜牧業發展需求不匹配,畜產品安全工作監管難度大。
2.2產業結構不優、競爭力不強。
一是武定雞是全縣的寶貴資源和知名品牌。但是,全縣2017年武定雞產值為2.25億元,僅占全縣畜牧總產值16.18億元的13.9%,而生豬產業比例達47%,武定雞產業優勢未凸現,仍是以傳統的生豬為主的產業結構;二是受人才、養殖技術、加工能力和市場流通和品牌宣傳等因素影響,全縣高端和優質畜產品少,整個產業和產品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和產品競爭力不強。
2.3產業化程度低。
一是龍頭企業帶動與輻射能力不強。目前,全縣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和產品品質優的龍頭企業數量少,牽動力不強、抗風險弱。二是畜產品加工滯后。全縣畜禽產品仍以原料供應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產品單一,加之現有企業加工技術和設備落后,生產成本高,附加值低。
2.4畜牧產業和產品品牌少,市場競爭力弱。
除武定雞具有品牌效應、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外,武定黑山羊、肉牛和肉豬產業缺乏品牌支撐,是典型的有產品但無品牌的大眾化產業。
2.5畜牧從業者生產素質不高。
一是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人員多,農村缺乏有文化、有勞力的從業者;二是現有從業者中對畜牧生產的質量意識、標準化生產意識,以及自覺融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和農業電子商務等現代化的生產模式和經營理念意識淡薄。
3、推進全縣畜牧業供給側改革趨勢和機遇
推進畜牧業供給側改革,是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需要。當前,我縣畜產品區域性、階段性和結構性短缺與過剩的矛盾并存,影響了全縣畜牧業的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必須抓住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努力在提高全縣畜牧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上下功夫,在產業、產品結構優化上下功夫,在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優質畜產品開發上下功夫,在品牌培育和增強市場競爭力上下功夫,加快全縣畜牧業生產的轉型升級。
當前,推進全縣畜牧業的供給側改革,面臨以下發展趨勢和機遇:一是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人們不僅要求吃飽,而且向吃好轉變并追求畜產品的多樣、營養、健康和美味。作為今后全縣畜牧業的發展方向,必須根據當前消費的趨勢,適時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生產布局和生產方式,選優主推品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優質畜產品。二是消費者質量安全意識明顯提高,消費者更加關注畜產品質量安全。
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和所提供的畜產品遠遠不適應現代化畜牧品質量安全要求,必須加快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和注入現代化的科技元素,生產優質安全畜產品和提升畜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三是消費觀念發生改變。目前,我國已進入消費型社會,社會消費層次升級,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產品在高端市場的占有率正逐年提升,消費者更加關注畜產品營養成分、保健功效和對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對優質畜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對于普通或大眾化畜產品,不但賣不上價,甚至出現積壓滯銷,出現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因而,必須增加優質畜產品的供給,減少低端和普通畜產品的供給,滿足社會需要。四是畜牧業的發展由傳統的追求產業發展向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并重的方式轉變。當前,國家對環境保護提出更嚴格的要求,畜牧業發展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不容小覷,必須按照“生產先進、設施配套、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環境友好”的生產模式,推行環保型畜牧業的發展。
五是畜牧業生產與市場聯系更加緊密。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畜牧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聯系更加緊密,對國際市場的供給和需求變化更加敏感,養殖效益將面臨巨大壓力。其次是畜產品的銷售由傳統目標市場向互聯網、國際化轉變。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便捷,農產品電商呈現出電商經營主體數量迅猛發展,電商交易規?焖僭鲩L,電商新型經營模式迅速崛起,使畜產品的流通渠道和方式更加迅速,必將改變傳統的畜牧業經營模式。
4、推進全縣畜牧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對策
推進全縣畜牧業供給側改革,重點要在調結構、優布局、提品質、補短板和增效益上下功夫,不斷滿足消費者對畜產品的多元需求,努力實現畜牧業的供需匹配、產銷協調和農民增收的產業發展格局。
4.1在科學謀劃和產業結構優化上下功夫,培育發展新動能。
一是科學制定畜牧業發展規劃。立足市場需求和縣內資源優勢,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和措施,并出臺政策措施,引領全縣畜牧業的科學發展;二是按照“做大規模、做精產品、做長鏈條、做響品牌和做高產值”的目標,加強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重點,積極發揮武定雞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培強做大武定雞產業,力爭武定雞產值達到全縣畜牧業總產值的50%以上;三是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合理調整雞、豬、牛和羊養殖規模和結構,著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技術先進、投入集約、規模適中、產出高效”的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基地,推動全縣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力爭到2020年,全縣規模化養殖水平占全縣畜牧業生產總量的40%。
4.2在龍頭企業和品牌培育上下功夫,著力推進生產方式轉變。
一是立足全縣畜禽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創造條件,通過招商引資引入有資金、有技術、有管理和有市場的企業或扶優扶強本土龍頭企業,鼓勵支持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不斷做大做強畜禽養殖和產品加工,引領和提升全縣規;藴驶彤a業化經營水平,力爭到2020年,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州級龍頭企業10家;二是強化品牌培育。以品牌為依托,增加品牌產品在全縣畜牧業中的經濟總量,增強畜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要加強武定雞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在鞏固和不斷提高在本省市場知名度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產品體驗等方式,以昆明為中心,逐步加快在全國的品牌宣傳,提高武定雞品牌的影響力,助推武定雞走出武定、走向省外;三是積極開展三標一品申報認證,推進全縣無公害產地、產品等的認證。通過2-3年的努力,組織養殖企業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個、產品6個。
4.3在標準化養殖上下功夫,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依托市場需求,在確定養殖主推品種的基礎上,積極推廣畜禽標準化養殖技術,不斷提高產品的一致性和內在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一是積極扶持建立一批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和示范規模場,生產高端優質畜產品,增加全縣畜牧產業和產品競爭力,并以基地為示范,帶動全縣畜禽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深入推廣;二是以培訓、引導和示范為載體,促進養殖從業者在飼養方式、飼養規模、經營理念等多方面的轉變,同時普及綜合科學養殖和先進管理技術,努力降低養殖成本并提高畜禽綜合生產能力;三是推進畜禽養殖良種化,突出武定雞的選種選育和擴繁,積極引進豬、牛羊新品種、新技術和推廣品種改良,及時淘汰老弱殘畜,不斷增加高產能繁母畜比例,提高畜禽綜合生產力;四是強化動物疫病科學防控,加強基礎免疫和檢疫,加大疫情監測和報告力度,努力減少疫病發生和流行。
4.4在生態養殖上下功夫,著力推進綠色發展。
一是推行“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充分利用農田地、二荒地、輪歇地,積極引入青貯玉米、黑麥草、苜蓿等優質牧草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不斷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推動農田種草養畜步伐,同時加強對退化嚴重草場的改造,有效解決牛羊青綠飼料供給,緩解草食畜草料供需矛盾;二是大力推廣應用農作物秸稈青貯、氨化制作等技術,推動和加快飼料資源化利用,在拓寬飼料來源、降低養殖成本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的同時,滿足草食畜由飼養方式轉變對優質牧草的需求;三依托全縣山多林密的自然優勢,積極推行林下種草養畜、林下放養家禽的生態養殖方式,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畜產品,推動綠色發展。
4.5在養殖環保上下功夫,推進可持續發展。
一是認真按照“畜禽良種化、設施現代化、生產標準化、糞污無害化”的要求,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和支撐,積極引導和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減少糞污的產生和排放;二是按照畜禽標準化養殖的要求,指導新建畜禽養殖場做好選址與布局、養殖設施配套、生產和防疫管理、養殖環保和廢棄物治理等的技術指導,規范適度規模場標準化建設;三是從畜禽良種、規范生產、程序免疫和養殖污染治理等方面指導和引導養殖戶開展健康養殖,從源頭有效防范畜禽污物產生;四是積極推廣生態養殖技術。按照“畜-沼-肥-果(糧、菜等)的模式,加強畜禽污染物科學利用,推行種養循環發展的發展模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4.6在產業監管上下功夫,提升畜禽產品安全。
一是加強投入,不斷完善設施裝備,提高隊伍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為全縣畜牧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二是加強畜禽養殖、屠宰監管,加快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規范養殖場管理,加強對畜禽養殖投入品的監督檢查,加大動物防疫、獸藥飼料經營違法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確保畜牧業投入品質量和畜產品品質。
4.7在隊伍建設上下功夫,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一是堅持工作與隊伍建設同步推進,選優配強工作隊伍,解決好專業人員缺乏、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二是以素質提升為抓手,擴大培訓覆蓋面,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理論和業務水平。三是積極爭取人才支持,通過招考等方式,及時補充鄉鎮獸醫站缺編人員,確保有人干事,為全縣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自聰,祿豐縣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J].云南農業,2017(9):12-14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