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談傳統農業對現代復種能力維持的借鑒作用

發布時間:2018-11-0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從傳統農業遺產中汲取經驗,改善和克服現代化學農業產生的危害,使我國農業走上生態、良性循環之路。 關鍵詞:傳統農業,復種,有機肥,地力維持 隨著耕地復種指數的提高,每年從土壤中帶走的養分是巨大的,而作物秸稈還田的情況較少,所以土地越種越瘦。

  摘要:從傳統農業遺產中汲取經驗,改善和克服現代化學農業產生的危害,使我國農業走上生態、良性循環之路。

  關鍵詞:傳統農業,復種,有機肥,地力維持

傳統農業

  隨著耕地復種指數的提高,每年從土壤中帶走的養分是巨大的,而作物秸稈還田的情況較少,所以土地越種越瘦。為了持續獲得高產,就要大量施用化肥來補充土壤中的養分,而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和施法不當,使土壤結構變差,肥力下降;化肥農藥的揮發、流失還造成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我國古代傳統農業解決地力衰退的問題主要是靠施用有機肥和輪作、間套種植技術以及發展中小型生態農業;農牧林結合,促進農業礦物能量良性循環,使我國農業土壤肥力經過數千年種植而保持地力不衰。這些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對于改善和克服現代化學農業產業的危害,使我國農業走上生態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1、現代復種的意義

  鑒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在農業科技的支持下,只有在有限的土地上進行輪作、間套種植,提高復種指數達200%以上,才能滿足人口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現代農業實行的稻—再生稻—菜、菜—稻—麥、辣椒玉米—豆、玉米瓜豆—麥等間套輪作就是一種糧經雙豐收的復種制度,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2、傳統農業的積極作用

  根據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理論,土壤有機質不光給作物提供全面持續的養分,而且能夠保持土壤的團粒結構,使土壤保水保肥、通氣性好,土壤有機質的多少決定了土壤肥力的等級。我國古代傳統農業中解決地力衰退的問題,主要是靠施用有機肥和輪作、間套種植技術以及發展中小型生態農業;農牧林結合,促進農業礦物能量良性循環,使土壤肥力保持經久不衰。

  3、現代農業的弊端一是消耗大量能源。

  現代農業產品大幅度的增長是以物質和能量的高投入為代價的,所以有人稱現代農業為“石油農業”,一旦石油短缺或枯竭,將給農業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畜健康。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和施法不當,使土壤結構變差,肥力下降;化肥農藥的揮發、流失還造成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三是農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現代農業生產,它依靠大量地消耗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來維持生產的運轉和當前的消費水平,人類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表現為森林面積逐步減少、水資源枯竭、生物物種資源瀕危、土地沙漠化、表土流失等。據報導,我國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4、解決復種能力維持的途徑和對策

  4.1注重發揮傳統農業生態循環的積極作用,造就一個良性循環的現代農業生態系統我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過在一定范圍內建立穩定的生態農業的概念和實踐!睹献印返睦硐氩季质“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即在宅邊、塘邊、路邊種椹桑棋等樹木,樹下養蠶、雞、豬、牛、羊等動物;蠶糞喂魚,塘泥及畜禽糞肥地;地里種著糧豆、蔬菜等作物,并且不同的品種高矮搭配,間套輪作;秸稈和豆科作物經過畜禽利用后以有機肥的形式歸還土地,實現了有機物能量循環利用和交換,保證了數千年來地力不衰。

  這些生產方式直到現在還在珠江三角洲以;~塘的方式存在,并進一步發展成為;(果園)、魚塘、農舍三結合的良性循環的小型農業生態系統,說明我國傳統農業的巨大生命力。生態農業實際上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體系。

  與有機農業相比,生態農業更強調建立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主要是利用森林、灌木、牧草、綠萍以及農作物來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積累,提高土址微生物的活力,增加土壤肥力,并要求把農場一切廢棄物、廄肥以及糞便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甚至把種植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物質大循環系統。目前我國大力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和林權制度改革措施,就是要在全國范圍內大幅度增加森林覆蓋率,綠化荒山荒坡,減少水土流失,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林權制度改革又為我國億萬農民進行林下養殖(畜牧)、種植(藥材)、林竹產品加工、積累有機質、培肥地力、節本增效。

  形成一個由森林、灌木、牧草、綠肥、農作物組成的,主要以有機物質作能量交換,種植、養殖、產品初加工相結合的農業生態系統。所以我國在進行生態農業實踐過程中,把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新模式,它既重視農業生態系統建設,實現高產穩產,保證農業效益的提高,又加強對全部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建設;既重視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生態環境,又不排斥現代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既有適合不同區域自然條件的農業生態類型,又有適合不同技術層次經濟文化水平的生態農業模式。

  4.2借鑒傳統農業積肥用肥,測土、改土、施肥的有用技術,大量施用有機肥

  很早以前我國人民開始辟地種植作物,連種幾年后土地肥力消耗,產量減少,就實行撂荒,另辟新地。到了商朝創立井田制,才開始拋荒輪休,以恢復地力。會使用肥料以后,農民施用的肥料種類增多,積制的方法也有很多、土壤性質和氣候條件安排肥料。創造,在施用技術上既有墊底和接力之分,還按作物需要。

  總之我國古代已經積累了一套完整的施肥技術措施,這對我們現在發展無公害農業、生態農業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1)我國古代在肥料種類上有廄肥、草糞、火糞、泥糞、人糞尿、綠肥、油枯骨粉之分。(2)在肥料漚制和測土、改土、施肥方面,也有許多可取之處。例如《營田輯要校釋》說:“置糞之屋,宜避雨,鍪池勿使滲漏,踏糞之法:積糧場穰、谷殼、嫩葉、腐草等,布牛腳下三寸厚,任其踐踏,數日取出堆聚,計經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車,春耕載以糞池,畝四五車,勻攤耕蓋,雖瘠土亦壯。冷水田以熱糞和石灰治之,則土暖而易生。閩粵之地,多用骨毛、蚌蛤灰肥田,亦因山田水冷故也。大凡用糞肥田,必辯水土之性,宜冷宜熱不可一味澆肥,徒長苗葉而不結實。澆肥亦不可用新糞,燒殺根苗,總以培壅寬厚為要妙。”

  4.3制定復種輪作施肥制度應當從當地肥源出發

  當地農家肥源潛力很大,應千方百計地挖掘,做到多積肥,積好肥。增加肥源的根本途徑是走農牧結合的路子,一方面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以糧食生產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增加牲畜糞便。在缺乏農村能源地區應處理好積肥與燃料的矛盾,積極發展薪炭林和推廣沼氣池以解決農村燃料問題,是促進秸稈還田、有機物質循環利用的好辦法。種植綠肥作物是開辟肥源的另一途徑,各地應因地制宜地擴大綠肥種植面積,并在輪作周期內保證綠肥作物的適當位置,使我國悠久種植綠肥的傳統經驗得以發揚光大。

  另外,探索科學的施肥技術方法,合理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底肥為主,追肥為輔。在重點作物上重點施肥,農家肥與磷肥混施,化肥深施覆土減少肥料的揮發和流失。發揮肥效,平衡養分,滿足作物對土壤養分的需要,達到既高產穩產,同時又改良和培肥土壤,不斷提高土壤供肥能力,使其達到維持地力不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沈學年.耕作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11

  [2]祿文光,嚴國志.土壤與肥料[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4.8

  [3]卞有生.生態農業基礎[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6.8[4]駱世明.農業生態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