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1-2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晉北風沙區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風沙區,當地農民生活十分貧困,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帶領群眾大力植樹造林,但是對于當時的惡劣環境來講,根本微不足道。之后隨著國家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植樹造林力度明顯加大,晉北風沙區的環境得到改善,生態效益
晉北風沙區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風沙區,當地農民生活十分貧困,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帶領群眾大力植樹造林,但是對于當時的惡劣環境來講,根本微不足道。之后隨著國家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植樹造林力度明顯加大,晉北風沙區的環境得到改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明顯。晉北風沙區造林綠化雖然成績顯著,但如何鞏固造林綠化成果,保證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此,下面文章展開研究。
【關鍵詞】晉北風沙區,造林綠化,生態建設
1晉北風沙區造林綠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管護責任重大,林牧矛盾突出
國家在生態建設的大力號召下,晉北地區為了改善生態環境、遏制風沙,干部群眾通力協作,積極籌資,采取多種機制,經過多年努力,造林綠化面積顯著增加,伴隨著就是護林防火等方面任務的艱巨。一是造林面積大,人力財力缺乏;二是農民要發展經濟,放牧現象嚴重,封山禁牧辦法落實難到位。
1.2 造林資金遠遠不足
盡管多年來國家一直投資,可都是補助性投資,不是全部工程投資。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配套及融資辦法,切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隨著全球經濟下滑,地方資金嚴重短缺,加之扶貧攻堅工作的全面啟動,資金顯得格外短缺。
1.3 造林適應樹種少,科技支撐項目短缺
該地區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適宜栽植的樹種主要是針葉樹,闊葉樹工程造林少。沒有專門的科技支撐項目在樹種上進行選育,造成大面積針葉純林。
2 建議采取的措施
2.1 領導重視是鞏固造林綠化成果的前提
政府領導在當地的林業發展規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領導有科學發展觀的前瞻遠矚,有付諸于當地發展的奉獻精神,只有心到、力到、功夫到、說到做到,才能保護造林綠化成果,達到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朔州市右玉縣,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典型的沙土類型,解放前是一塊"不毛之地",解放后在 17 任縣委書記堅持換領導不換藍圖、換班子不減干勁,一任接著一任干,50 年如一日,采用科學的治理方法、合理的機制辦法,硬是把這塊風沙之地變成了聞名全國的"塞上綠洲"---全國生態縣。右玉縣把每處造林綠化工程都用圍網圍起來,實行工程區禁牧,狠抓管護,很好地保護了治理成果。
2.2 政策、法規、辦法是鞏固造林綠化成果重要保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合理的政策、法規、辦法,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流水,造林綠化成果也將毀于一旦。為了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已治理成果,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出臺了《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辦法》、《山西省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提取使用管理辦法》、《山西省封山禁牧辦法》等一系列恢復和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已治理成果的辦法,而且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各工程管理辦公室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和保護辦法等。這對于恢復生態環境,保護已治理的生態成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2.3 啟動低效林改造工程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適地適樹有選樹適地、選地適樹、改樹適地、改地適樹 4 條途徑,但是都離不開造林樹種的生態學特性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應,才能達到該立地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能達到的高產水平。晉北風沙區從 2000 年國家試點,到 2001 年正式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國家退耕還林工程,8 年期間,每個工程縣區已治理的面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總面積的 3 倍多,如此大規模的人工林生態治理面積,仍然不能夠滿足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連年的持續干旱導致了造林樹種的保存率下降;二是供栽植選用的樹種太少。
由于晉北風沙區的立地條件和氣候條件較差,適宜在該地區生存的樹種太少,僅為樟子松、油松、仁用杏、檸條,平川可栽植楊樹和旱柳等,而且大部分為灌木林;三是經濟林栽植有限。由于立地條件的惡劣和退耕還林工程中國家要求每個縣最多能栽植 20%的經濟林,這就大大限制了經濟林的發展,達不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最需要啟動的是低效林改造工程和優良品種的培育、繁殖工程,以適應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2.4 國家增列后期管護和撫育經費是鞏固造林成果的迫切需要
目前,國家主要是重視造林數量,沒有對造林質量引起足夠的重視。許多林業發展規劃常常只提及造林面積或者森林覆蓋率,而忽視了森林生產力和經濟指標,森林和人工林質量一直沒能成為實現林業發展規劃的考核目標。由于國家的不重視,不投入管護和撫育經費,許多初期營造的人工林被雜草灌木擠占,林木稀疏,甚至被擠掉,造成造林失敗,而且雜草叢生對森林防火造成了嚴重的隱患,嚴重影響了人工林的生長發育和生態功能的發揮。俗話說,"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可見管護的重要所在。國家應該投入一部分資金進行管護和撫育,確保已造林綠化成果的進一步鞏固和穩定發展。
2.5 機制創新、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鞏固造林綠化成果,達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
首先,根據當地的立地條件盡可能地發展后續產業,同時國家適當的給予補貼,如經濟林產品深加工,杏---杏脯---杏仁---杏核一條龍工藝;林下間種蘑菇、藥材;林中養殖等。其次,進行煤炭補償資金使用,省政府已經出臺管理辦法,變地下資源為地上資源,變黑色資源為綠色資源。第三,政府也應該從旅游產業中抽出一部分資金來,進行生態建設和保護。只有生態建設好了,人們才可能到旅游點進行旅游,否則不會有旅游收入。第四,要出臺廠礦治理范圍和幫扶辦法。既要把廠礦區自己的范圍治理、管護好,還要拿出一部分補償金,開展一礦一企治理一溝一山,全民動手、全社會融資治理生態。
2.6 增列科技支撐配套項目,為生態工程建設選育適宜的闊葉樹樹種
在整個林業建設資金中,應該拿出一部分資金,增列科技支撐配套項目,專門用于不同氣候特點、不同立地條件,選育適應自然條件的闊葉樹種,以增加林分的多樣性與穩定性。
2.7 建立監測和預警系統是確保鞏固造林綠化成果的信息資源
在工程區設立監測和預警系統,對森林的生長、發育、病蟲害防治、森林火災、林分穩定性、生物多樣性等進行隨時監測,提供科學的生態數據,保證合理的解決時間和解決辦法,為進一步達到森林穩定、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第一手資料,促進森林資源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生態建設增加植被的同時,采取各項有力措施,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把鄉土樹種與引種馴化后的適應樹種充分混交,最后一定能夠形成林分穩定、群落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群落。
推薦閱讀:生態資源論文灌區建設在生態環境的影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