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以宣漢縣為例論述我國耕地質量現狀及建設措施

發布時間:2017-11-2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耕地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自然資源。下面文章以四川宣漢縣為例,從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及分布、農業生產、耕地數量質量和成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耕地質量建設的對策措施,以緩解產業結構,增加糧食產量,為社會帶來長治久安。 關鍵詞

  耕地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自然資源。下面文章以四川宣漢縣為例,從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及分布、農業生產、耕地數量質量和成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耕地質量建設的對策措施,以緩解產業結構,增加糧食產量,為社會帶來長治久安。

  關鍵詞:耕地質量,宣漢縣,農民耕種

  一、耕地數量和質量現狀

  宣漢縣隸屬四川省達州市,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邊緣,大巴山南麓,幅員面積4271平方公里,其中低山和低中山面積占總面積的90.2%,致使全縣成為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差、后備資源極其匱乏的農業大縣。

  二、耕地質量狀況的成因分析

  (一)土地過分細碎化

  我縣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平壩河谷,90%以上耕地位于山區和丘陵地帶,致使山地土壤較多,田地分散,田塊較小,宜耕性較差。加之春寒夏旱和秋霜十分突出,自然災害多發、頻發,致使中低產耕地比重較大,土壤“水、熱、氣、肥”不協調。因此,造成我縣稀缺的土地粗放經營及農戶難以在短期內脫貧致富的重要原因,更是實行土地機械化、規;洜I的巨大障礙。

  (二)水利設施較差

  我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靠天吃飯”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50%以上的水利設施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淤塞、滲漏嚴重。工程引水、蓄水和灌溉設施較差,且不配套,常年蓄水量不足設計蓄水量的25%,水資源利用率還不足15%,常年有效灌面只有61.5萬畝左右,旱澇保收面積僅45.1萬畝左右,占總面積的50%。

  (三)耕地肥力水平下降

  據2006-2010年全縣土壤肥力監測結果:全縣土壤pH6.08、有機質含量為16.6g/kg、全氮0.74g/kg、堿解氮86.0 mg/kg、有效磷10.8 mg/kg和速效鉀66.0 mg/kg,分別比1984年宣漢縣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增減:-0.72、-0.5g/kg、-0.22g/kg、-4.3mg/kg、+5.9mg/kg、-38.4mg/kg。

  (四)水土流失嚴重

  我縣春寒夏旱和秋霜十分突出,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水土流失嚴重。據測算水土流失面積占幅員面積39.30%,年平均侵蝕模數為1067t/m3,流失區平均土壤侵蝕總量為530萬噸,相當于沖刷掉30厘米厚的耕層1.5萬畝。

  (五)人增地減日益突出

  從1980年到2010年30年間,全縣共減少耕地12多萬畝,而人口增加25萬多人,平均每年減少耕地0.4萬畝,增加人口1萬人,相當于每年減少一個中等鄉的耕地面積。近年來,隨著中石油、中石化凈化廠、達陜高速公路、襄渝復線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及城鎮化、工業化的加快,宣漢縣用地量劇增,耕地占補平衡形勢越發嚴峻。

  三、耕地質量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加快推進耕地質量建設,能有效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2014—2020年,全縣規劃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17.5畝,每年建設2.5萬畝。建設區耕地地力提高1-2個等級,有機肥資源率提高10%以上;灌溉保證率達到80%以上,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30%以上;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推廣率達85%以上;畝均糧食生產能力比實施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一)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宣漢縣耕地質量建設應圍繞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優化農業發展環境、改善群眾生活質量為中心,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應重點搞好大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特別要針對目前現有水利設施老化、病險多的問題,加大更新改造和維護力度,從根本上轉變農民靠天吃飯的命運;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將耕地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通暢、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即“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二)實施土壤地力培肥措施

  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種植綠肥和增施有機肥等措施,使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分別不低于2.5%和2.0%,或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采取加厚土層,深啄地背溝,改造瘠薄地,使耕地熟土層厚度達50 cm以上;采取深耕松土,改造板結地,使水田、旱地耕作層分別達15cm和20cm以上;采取壟溝免耕覆蓋耕作技術改造宜耕坡地;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良缺素田;采取節水農業技術,改良易旱地;采取“五良”配套農耕農藝措施,加強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工作,提高糧食單位產量。

  (三)完善土壤監測和配肥體系建設

  完善以縣為單位的土肥化驗室建設,加強縣域內土壤肥力、墑情監測基點建設和土肥水技術示范基地建設,為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據和示范樣板;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狠抓土肥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到位落實,實行“測、配、產、供、施”一體化服務,為科學施肥提供手段,強化服務功能;開展糧食生產區域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準確把握不同糧田土壤類型的生產能力、肥力狀況,摸清耕地質量,為因土改良、因土種植、因土施肥以及保護、提高地力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四)強化現代農業產業配套建設

  今后,全縣耕地質量建設要以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圍繞新增糧食生產能力,培育現代農業基礎和新農村建設三大任務,努力實現農民組織化、生產規模化、技術現代化、產品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和發展生態化。同時,根據宣漢山區特點,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如中藥材、茶葉、菌類、畜禽等農牧產業,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和特色食用菌產業縣,以提高農業差異化競爭力。

  四、耕地質量建設結論

  到2020年,我縣實施耕地質量建設后,可使種糧農民畝均增加收入約200元,每年直接帶動約10萬多農民受益,能有利于緩解結構調整及各類建設占用耕地所帶來的糧食矛盾和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為此,耕地質量建設勢在必行。

  相關閱讀:《耕作與栽培》雜志是什么級別的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