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6所屬分類:論文發表指導瀏覽:1次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種形式的重力水,是地球水源的一部分,是地球非常重要的水資源。近年來,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已遭到嚴重破壞,成為了大家關注的對象,也成為水資源研究人員撰寫論文的選題方向。目前,關于地下水方向的學術論文文獻已有很多。本文學術顧問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新發表的論文,有寫作需求的作者,可以作為寫作參考。
地下水相關研究新發表的論文一: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對砷在淺層地下水系統中運移的影響
摘要:(目的)為查清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SW-GW)模式和強度對砷在淺層地下水系統中運移的影響,(方法)本文針對江漢平原仙桃市沙湖原種場野外地下水三維監測試驗場,開展野外監測和三維地下水數值模擬。(結果)結果發現雨季地表水補給地下水,SW-GW強度較大,地下水砷濃度升高;旱季地下水補給地表水,SW-GW強度減弱,地下水砷濃度降低。SW-GW模式與強度的季節轉變導致地下水流速和流向產生季節響應。(結論)模型估算出雨季和旱季地面以下10-25 m最大垂向砷交換量分別為457.2 mg/day、191.3 mg/day,地面以下28 m處水平砷交換量分別為4380.0 mg/day、1385.6 mg/day。
關鍵詞: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砷;地下水流模型;江漢平原;
地下水相關研究新發表的論文二:地下水停采后地面沉降區地下水氟的演化規律:以滄州市為例
摘要:南水北調工程極大改善了我國北方的用水問題,進一步減少了深層地下水的開采量,緩解了華北平原地下水長期虧損的情況,但其對區域地下水水化學演化的影響尚未可知。以地面沉降典型分布區滄州市為研究對象,研究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及地下水停采后對地下水水化學的影響。采集2017年及2021年區域第Ⅲ、Ⅳ層承壓地下水樣品,探究水化學特征,并通過SBAS-In SAR技術進一步評估區域年均地面形變量,分析地下水停采后區域水質及氟時空變化的影響。研究發現,壓縮開采后深層地下水氟含量略微降低,高值區面積減小,高pH、TDS和ρ(HCO3-),低ρ(Ca2+)的地下水環境有利于氟的富集;水化學類型沒有改變,地下水鹽分含量升高,巖鹽、螢石溶解更充分;同時,全區地面沉降量及沉降速率較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前明顯放緩,東南部存在小面積地面抬升區。地面沉降的減緩抑制了隔水層黏土壓密釋水,減弱黏土孔隙高氟水的直接釋放,側向徑流補給占比上升,含水層得到的有效補給變多,使得區域地下水中氟濃度降低。但較長的水力停留時間及水巖相互作用,可促使沉積物蒸發巖溶解遷移進入地下水中,使得近海區域深層地下水中鹽分含量升高。研究成果對滄州市飲用水安全和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還原
關鍵詞:地下水;氟;南水北調;地下水停采;地面沉降;
地下水相關研究新發表的論文三:小浪底水庫水沙調控期濱河濕地地下水與河水轉化關系
摘要:以小浪底水庫下游武陟濕地為研究區,綜合運用數理統計、水文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小浪底水庫水沙調控期濱河濕地地下水與河水轉化關系。結果表明,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期間下游水體陽離子以Na+、Ca2+和Mg2+為主,陰離子以HCO3-為主。調水調沙初期河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Na·Ca·Mg型,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Na型;調水調沙中期和末期河水均為HCO3·SO4-Na·Mg型,地下水均為HCO3-Na·Mg型。水庫水沙調控過程中,水體的水化學組分從受碳酸鹽和硅酸鹽礦物溶解的共同作用過渡到以碳酸鹽巖溶解為主。隨著調水調沙的進行,河水與近岸帶地下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逐漸富集,表明河水來源于上游水庫表層水和大氣降水,地下水則受到河水與大氣降水的共同補給。在上游來水與水文地質條件等因素影響下,濱河濕地地下水與河水之間的轉化主要發生在近岸帶(距離河岸0~100 m內),表現為河水補給地下水,隨著調水調沙的進行,河水對地下水的補給增強。
關鍵詞:水沙調控;水化學;氫氧穩定同位素;轉化關系;小浪底水庫;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