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民居特色刊發省級論文

發布時間:2013-05-08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

摘 要: 有較為完整的保留且具有原始純正風格的錫伯族民居現僅存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察縣錫伯民居的建筑文化意識形態急需總結和傳承,本文通過從村鎮形成到庭院布局、外部形態等方面對錫伯族民居進行剖析,總結出其鮮明的特點,對發揚民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有較為完整的保留且具有原始純正風格的錫伯族民居現僅存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察縣錫伯民居的建筑文化意識形態急需總結和傳承,本文通過從村鎮形成到庭院布局、外部形態等方面對錫伯族民居進行剖析,總結出其鮮明的特點,對發揚民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錫伯民居  外部形態 庭院布局

  Abstract: The folk house of Xibo nationality is only in Qapqal Xibo autonomous county, where the original and pure characteristic house is well preserv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folk house of Xibo nationality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layout of courtyard, we can sums up its distinctiv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from this paper, 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opularize 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the nationality.

  Key words:the folk house of Xibo,external pattern,layout of courtyard

  中圖分類號:TU-09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錫伯族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地區和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以下簡稱察縣) 及周邊幾縣。當東北的錫伯族語言、習俗等逐漸被漢化后,新疆察縣不到4萬人的錫伯人卻還在說著錫伯語、跳著貝倫舞、建民族風格鮮明的民居等,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和居住方式。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察縣地區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錫伯傳統民居正在逐漸消失。

  1、自然環境及歷史沿革

  察縣位于新疆西天山支脈--烏孫山北麓、伊犁河以南遼闊的河谷盆地,地處歐亞大陸中心伊犁河谷盆地中部, 總面積4489平方公里。地勢自南向北形成多級階梯,東窄西寬,南高北低,自東向西漸趨開闊,形似一面打開的折扇。美麗的伊犁河宛如鑲在扇邊的玉帶,環繞在察縣的北面。察縣屬大陸性北溫帶溫和干旱氣候,光照強,降水少。伊犁河谷的濕地有大量蘆葦生長,木材資源豐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一紙調遣公文,記載了錫伯軍民共3275人自盛京(今沈陽) 等處遷徙至伊犁這個多民族聚居區的歷史。他們最終落腳在伊犁河南岸的察縣境內,以200戶為一個牛錄, 共編八旗八牛錄, “牛錄”的稱謂沿用至今,成鄉鎮之意。

  2、民居外部形態

  錫伯民居一般為南北朝向略微偏東, 呈“一”字形展開 ,正中一間略高,兩側低,講究對稱,突顯錫伯人對中原文化中的規矩、宗法等理念的吸收與認同。屋頂坡度為16%-20%,房間進深較大時使用雙坡頂,但屋脊不在山墻正中,兩側坡度也不一致;進深較小時采用單坡,屋脊采用類似卷棚的形式,類似于古代木建筑屋頂的反宇向陽。優美的屋頂曲線在延長日照時長的同時又便于排水的需要。屋頂上設有煙囪,設成尖頂,便于排雪、排煙。

  “屋架采用碩大的抬梁木式結構,梁頭擱在柱上,模條又擱于梁頭,梁上則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門梁一般為3架或5架。防蛀屋頂的梁與脊瓜柱之間必須要用特殊的角背構件發揮結構和裝飾的雙重作用,以模仿錫伯文中的“屋”字形,在錫伯人的文化中,只有具備這樣的構件才能稱其為房屋。雖地處地震帶,但這種木結構使錫伯族老民居歷經200多年而屹立不倒,不禁讓人拍手稱絕。檐部的構造頗為講究,在木檐椽子層和蘆葦把層之間擱置約30毫米厚的木板作為面層, 遮擋草和泥以美化外觀。檐口部為了收口和支撐上部深遠的出檐,在蘆葦把層放置一個縱剖面為直角梯形的木飛椽;彝翆拥拈芸诓坑么u收口,既整齊美觀又能遮擋泥土下墜。這一構造方式是中原文化與伊犁地區特有的地域條件和既有材料的結合物。柱、杭、梁、椽截面形狀各有千秋,柱子為圓形,柱子為截去兩端的梭形,抱頭梁為倒兩個圓角的長方形,飛椽為方形截面、梯形縱剖面,從這些細微之處可窺見錫伯族匠人的匠作素養和對塑造民族風格的建筑創作的傾注。

  墻上淺凹框的處理有正方形,也有長方形,比例和諧,立面統一且富有韻律, 這其實是內部房間的反映。主立面墻面兩端刻有蓮花和牡丹圖案的淺浮雕,西屋墻壁上釘樁放完板,上置一個木匣子( 里面有符書和布制馬首) 放置香爐,錫伯語為“海爾堪”。

  錫伯族民居的窗戶多為方形,僅在圖公祠和靖遠寺的墻上出現過圓窗。俄羅斯文化產生的影響還體現在納達齊牛錄裝飾性很強的哥特式尖拱窗上。為抵御嚴寒,窗一般是雙層的,外層為木制,里層是玻璃窗。入戶大門兩側巧妙地設置了采光的邊窗,隨著光線移動, 室內的光影變化充滿趣味。

  3、村鎮及院落布局

  錫伯族人選擇了利于備戰和發展生產的集中居住方式,屯墾戍邊,由此形成了早期較為規則的牛錄。每個牛錄的外圍都建有高5-6m,寬約4m的高大城墻,官兵在城墻上來回巡邏。從察縣愛新舍里鎮的現狀圖還可依稀分辨出當時城墻的輪廓(圖1)。道路布局是橫平豎直的棋盤格式,一般南北向道路三、四條,東西向道路十幾條,每個牛錄都有兩條“十”字形大街" 凡與“十”字形大街相通的道路可通行兩輛大車,其他道路則只能通行一輛,從而形成寬窄不等的三級村落街巷結構。每戶的長方形庭院自成一個單位,分布在道路兩側呈線性布局。察縣傳統街巷的藝術可以詮釋為院落門頭集合的藝術。豐富且頗具韻律感,類似于唐宋時期的間里生活單位早期的門頭較復雜,特別強調門頭的“樣子”。 近幾十年來,門頭已經采用紅磚作為材料,形式簡潔,但以前出挑的形式仍依稀可見,還有個別地方采用類似西方拱式的拱券門頭。

  庭院一般面對道路,面積2-4畝。現已辨認不出以前四合院、三合院的痕跡,如今封閉的庭院由正房分割為前后院,錫伯人將前院作為蔬果園,水果以及各種蔬菜,自給自足的同時創造了一處清新的自然景觀,且改善了庭院小氣候,使人心曠神怡。前庭院與主房連接的區域約150平方米,地面鋪設的條磚和頭頂搭設的葡萄架則是對進入這一庭院“客廳”的提示。后院主要用于牲畜養殖等。庭院的院門、前院種植區、庭院“客廳”正房、后院養殖區位于一條宗法思想描繪的中軸線上,其他附屬房間垂直于主軸布置,且面向庭院。由于牛錄零售業的不斷發展,牛錄間以及牛錄與縣城的交通也日趨便捷,致使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逐漸改變,宅院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 在前院種植花草或加大小孩玩耍的面積,在后院修建新房,院落空間的布置變得豐富多彩。

  4、結語

  對察縣錫伯民居的研究讓我們意識到:在這個特色丟失、文化丟失、生活方式迷失的年代,惟有民居建筑的優秀傳統在建筑創作中得以繼承和發展,才能成就我國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現代建筑新風格。

  參考文獻

  1] 邱昊 周靈.新建筑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2]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史志編纂委員會.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3]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第五版)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