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9-11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鐵路運輸行業也在不斷發展中,鐵路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列車也在不斷進行改進和提速。本文是一篇 鐵路工程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鐵路貨車車鉤分離原因及預防。 摘 要:我國的鐵路貨物運輸發展趨勢正在呈現出高速、
隨著經濟的發展,鐵路運輸行業也在不斷發展中,鐵路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列車也在不斷進行改進和提速。本文是一篇鐵路工程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鐵路貨車車鉤分離原因及預防。
摘 要:我國的鐵路貨物運輸發展趨勢正在呈現出高速、長交路、重載、大編組的特點,在鐵路貨車運輸任務加重、提速重載的條件下,貨物列車車鉤分離制約了貨物列車的運輸,因此要分析鐵路貨車車鉤分離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鐵路,貨車,車鉤分離,原因,預防
0 引言
在我國列車提速重載的形勢之下,鐵路貨車運輸出現了貨車車鉤自動分離的故障,原因由貨車列車運行過程中的縱向沖擊力和垂直力的加劇造成,它極大程度的影響了鐵路的安全暢通,干擾了貨物運輸秩序,本文重點分析貨車車鉤的故障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從而提升鐵路列車的質量。
1 鐵路貨車車鉤分離的危害性分析
鐵路貨車車鉤分離的危害性較大,具有一定的突發性質,在貨車運行至一定起伏的坡段時,尤其是在大于20‰的超長下坡段以及橋梁、隧道等地段,車鉤易發生分離,既干擾列車的正常運行秩序,又嚴重影響行車安全。在貨車常用的13、16、17號系列車鉤使用過程中,還存在時間長、磨損嚴重的問題,致使貨車車鉤分離成為了多發故障。因而,需要重點分析鐵路貨車車鉤分離故障的原因,從源頭上加強貨車的檢修處理,確保列車運行安全。
2 鐵路貨車車鉤分離原因剖析
2.1 鐵路貨車車鉤自動分離的原因
2.1.1 閉鎖位置狀態不良導致的自動分離。
這主要是由于貨車車鉤閉鎖位過大以及車鉤互鉤差過大而造成的,其中:①車鉤閉鎖位過大。這是因為車鉤鉤舌尾部的鎖面損耗而造成的,在摩擦作用下,鉤鎖鐵、鉤舌與鉤腔內壁相摩擦,孔套丟失導致鉤舌銷孔之間的間隙過大,當貨車運行至曲線段時,就會產生自動脫鉤的現象。②車鉤互鉤差過大。貨車的車鉤要距離軌面有一定的高度,這是為了安全前提而設置的,如果兩個相連的車鉤落差較大,或鉤托梁丟失、彎曲、頭部下垂,就容易產生自動脫鉤的現象,并在松軟路基或較高的坡段脫鉤加劇。
2.1.2 開鎖狀態不良導致車鉤分離的原因。
、俜捞g隙過大。鉤鎖鐵掛鉤軸、上鎖銷桿、下鎖銷頂部等的磨耗狀態,會導致防跳間隙過大,在這種狀態下,鉤鎖鐵上移量抵擋不住鉤舌尾部,容易導致開鎖分離。②防跳部位發生損耗,發生幾何變化而失效。上作用車鉤防跳損耗、上鎖銷桿頂部損耗等狀況,會對上鎖銷的位置和角度造成一定的影響,使上鎖銷防跳突起,無法與鉤腔防跳臺部位相卡,這就導致防跳臺失去效用。③鉤舌承鎖臺上平面焊接不良。當鉤舌承鎖臺的焊接不良時,會產生堆焊面積減小、不均勻或不平整的問題,這些都會在貨車運行的過程中,導致鉤鎖鐵跳動,無法抵擋鉤舌尾部,而產生開鎖分離的狀況。④上作用車鉤提鏈松余量不足。貨車上作用車鉤提鏈長度有其限定值,一旦出現松余量過小的狀況,則會在貨車運行過程中,由于鉤提鏈過緊而將車鉤提開。導致車鉤提鏈松余量過小的原因主要有:上作用鉤與貨車中心線位置的橫向值過大;緩沖器自由高過限等原因,它們都會導致鎖銷脫離防跳位置,致使車鉤開鎖分離。⑤鉤提桿不良。下作用車鉤提桿彎曲別勁時,當其下落進入座槽之后,容易產生落位角度不準確而造成的開鎖問題。
2.2 鐵路貨車車鉤拉斷導致的分離
在鐵路貨車運行過程中,會出現車鉤鉤頭、鉤身被拉的裂損或折斷現象,這主要是由于車鉤結構自身以及檢修不當的原因,當上下鉤耳承受過大的負荷而自身強度不足的狀況時,就會由于應力過于集中而產生裂紋。同時,由于檢修不當,在車鉤裝配過程中,導致鉤舌和鉤腔內牽引之間不契合的過大間隙狀態,在承受較大的沖擊力時產生裂紋。
在貨車運行過程中,還會出現因緊急制動或過大的牽引力而產生鉤舌裂紋,由于鉤舌側面彎角處是應力集中點,容易產生疲勞性裂紋。
2.3 鐵路貨車鉤尾框拉斷導致的分離
貨車鉤尾框的彎角部位和周圍容易在應力集中的狀態下,產生裂紋,尤其是在鉤尾框余留有砂眼、夾渣等缺陷時,就更容易產生斷裂,導致列車分離。
2.4 列車機車乘務員主觀操作導致的分離
在貨車運行和進站啟停過程中,機車乘務員如果僅采用電阻制動措施,而沒有采用空氣制動措施,就會導致列車車鉤脫鉤,尤其是為了預防列車冒出信號,貨車要經歷高速運行―制動降速―再次啟動列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列車在沒有完全停穩的狀態下,無法承受快速的壓縮和拉伸壓力,使鎖鐵上移而分離。
2.5 復雜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貨車運行的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復雜線路環境,在起伏坡道較大或軌道不平順的狀態環境下,列車空車在慣性的作用下產生沖擊及振動加劇,導致車鉤分離。
3 鐵路貨車車鉤分離的預防對策
3.1 嚴格把握車鉤組裝的工藝標準
在車鉤部件進行組裝的過程中,要認真、全面地對鉤體、鉤舌、上鎖銷、上鎖銷桿進行測量,使車鉤符合組裝的要求,對于貨車的提鉤鏈環的制作也要依照圖紙進行制造,要使貨車的提鉤鏈松余量、提鉤桿橫動量合乎技術規范與標準?梢詫⒇涇嚨纳献饔锰徙^桿外座槽改造成下作用式,確保提鉤桿位于準確的位置。
3.2 從車鉤檢修內容預防車鉤分離
3.2.1 檢查車鉤上鎖銷復位狀況
對于車鉤的組成檢查,必須實施三態試驗,同時,還要增加對車鉤上鎖銷復位試驗的檢查,其具體措施為:觀察鉤提桿的提放高度,并待其落下后,檢查上鎖銷的止擋是否與上鎖銷孔相契合,要預防假落鎖的狀態,必須對這項檢查過程進行三次的檢查。檢查重點是上鎖銷前部磨耗焊修狀況、鉤鎖轉軸磨耗狀況等。
3.2.2 檢查三連桿上鎖銷的組成
13號上作用式車鉤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磨耗過限的狀況,如上鎖銷轉動不靈活;鉚釘軸松動;防跳臺以及上鎖銷桿掛軸口磨耗過限等。為此,需要對上鎖銷桿掛軸口磨耗過限狀況進行更換處理,對于上鎖銷轉動不靈活的問題,可以加以調修并涂抹二硫化鉬干性潤滑劑,確保其運轉靈活。 3.2.3 檢查鉤腔關鍵部位
鉤腔內部在長期運轉之后會出現較大的磨損,由于其作業空間狹小,需要開發鉤腔內檢修的設備,提升對鉤腔形狀和尺寸的恢復狀態。
3.2.4 檢查車鉤的縱橫向間隙
對車鉤的組裝檢查過程中,要檢查車鉤的橫向間隙技術標準和限度,對于橫向間隙過大的要重新匹配鉤舌和鎖鐵。同時,還要對車鉤的縱向間隙進行檢查,要重點檢查鉤舌向外牽引狀態下的間隙,確定鉤舌在沖擊狀況下的契合程度,還可以手工轉動鉤舌,觀察鉤舌銷是否隨受力狀態一同轉動,預防上下鉤耳不同心的問題。
3.3 從運用的角度,防車鉤分離的措施
3.3.1 運用車間要重點檢查車鉤的連接狀態
對列車的16、17型車鉤要確定防跳銷插設的到位情況,對于防跳插銷意外丟失、折斷等情況要及時發現并處理,確保其安全穩定的連接狀態。對于車鉤差超限或高度與規定不符時,要加以適當地調整,在進行站編列車時,要確認全部車鉤的“三態”作用運用狀態良好。
3.3.2 運用車間對車鉤裝置零部件的外觀預防性檢查
在運用過程中,要對車鉤的外觀加以預防性的檢查,及時處理以下故障:①鉤尾扁銷、鉤尾框托板、車鉤托梁螺栓松動的問題,要及時緊固并補裝,還要加裝開口銷。②車鉤、鉤尾框破裂、沖擊座破損的問題,要依規進行扣修。③對于車鉤、沖擊座磕碰的問題,要對翻車機卸后車輛的車鉤外觀進行檢查,如果出現車鉤扭斷的情況,則要加以及時的配件更換。④對于裝有防跳木和車鉤緩沖停止器的車輛,要關注其使用狀況。
3.3.3 運用車間要嚴格執行捆綁車鉤的措施,預防車鉤分離
在運用過程中,要注重在以下情況下采取捆綁車鉤的措施:①上作用車車鉤鉤提桿鏈松余量小于規定時;②上作用車鉤提桿彎曲變形時;③下作用車鉤鉤提桿彎曲變形或鉤提桿與座槽間隙與規定不符時;④鉤提桿座松動或破損時;⑤沒有加裝防跳插銷的下作用式車鉤。⑥發生分離事故進行重新連掛后,要對分離車鉤鎖鐵實施捆綁,防止二次分離。另外,還要嚴格執行軍、特、專運列車車輛和旅客列車鉤提桿、鉤鎖銷、折角塞門的“三捆綁”制度。
3.3.4 檢查作業
檢車員要在作業過程中,對列車鉤緩裝置及其連接狀態,實施動態檢查,對于鉤緩配件丟失、連掛異常等故障,要及時通知作業現場確認,并通知局調度安排停車,進行妥善處置,確保運用安全與穩定。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鐵路貨車車鉤分離故障原因較為復雜,要進行客觀而全面的分析,由于車鉤是貨車相連的關鍵性部位,其性能與貨車的運行穩定性直接相聯,在鐵路大規模提速、改造的條件下,要關注常用的13、16、17號車鉤分離的故障,對于車鉤防跳裝置失效、車鉤閉鎖不良、鉤提鏈松余量小等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要從車鉤組裝、檢修等方面,加強對列車的管理。
參 考 文 獻
[1] 龐艷鳳,陳凱.國內城軌車輛車鉤緩沖裝置應用情況和統型設想[J].鐵道車輛,2011(01).
[2] 王江慧,劉文斌,武晉國.提高鐵路貨車檢修質量的建議[J].科技風,2015(12).
[3] 王甫江.鐵路貨車鉤舌失效原因分析及建議[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0).
鐵路工程論文投稿期刊推薦:《高速鐵路技術》期刊是由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的國家級科技期刊。本刊于2009年10月已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 2010年2月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51—1730/U;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674—8247,郵發代碼:62-124。 本刊旨在報道我國鐵路主要是高速鐵路科學研究、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制造及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創新理論、科技成果與科技信息,反映國外高速鐵路科技最新動態,促進科技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高速鐵路技術水平,推動我國鐵路事業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