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科技期刊瀏覽:次
《地震學報》簡介
《地震學報》1979年創刊(雙月刊),1997年改為雙月刊,F任主編為陳運泰院士。是中國地震學會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地震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兜卣饘W報》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單位:中國地震學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內統一刊號:11-2021/P,國際標準刊號:0253-3782
《地震學報》欄目設置
綜述、學術討論、研究簡報、學會活動。
2016 年01期《地震學報》發表論文:
地脈動空間自相關方法反演淺層S波速度結構 …………………………劉慶華;魯來玉;何正勤;胡剛;王凱明;龔艷;
三分量地震記錄的互相關分析 …………………………馬騰飛;
浙江地區Lg波路徑衰減關系及臺站場地響應參數 …………………………于俊誼;朱新運;
交錯網格與旋轉交錯網格對VTI介質波場分離的影響分析 …………………………韓冬;杜啟振;張明強;郭成鋒;公緒飛;
2013年3月3日洱源M_S5.5地震前地磁諧波振幅比異常研究 …………………………李琪;袁伊人;楊星;蔡紹平;孫維懷;
儀器定向誤差對地磁日變化記錄準確度的影響研究………………………… 胡秀娟;李西京;王靜;李細順;暢國平;王秀敏;宋昭;羅娜;解真;
基于強震動記錄確定的場地卓越周期………………………… 陳永新;遲明杰;李小軍;
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評估和社會效益分析 …………………………郭凱;溫瑞智;楊大克;彭克銀;
全球大震和中國及鄰區中強震地震活動(2015年9—10月) …………………………陳培善;
《地震學報》投稿須知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包括圖、表、參考文獻和400字以內的摘要)一般要求不超過8000字,其中插圖以不超過6幅為宜;“研究簡報”類文章(含圖、表和參考文獻)一般不超過4000字,其中插圖以不超過3幅為宜.
2、來稿務必做到清稿、定稿.每篇文章包括:“摘要、關鍵詞(5—8條)、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以及何種基金資助”等項內容.文中外文字母、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標的字母、數字和符號,其位置高低應區分明顯.對文中表示矢量、張量和矩陣的字母,請用黑斜體表示,以示區別.文中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量和單位》中頒布的法定計量單位,非許用單位,務請換算成許用單位.文末須有“討論”、“結論”或“討論和結論”一節內容,需對本文研究內容有所交待.
3、文中插圖線條要均勻、清楚,圖片層次、反差要分明.圖中內容、文字及符號須清晰,并與正文一致.插圖如涉及國界,則須把圖中內容直接繪在地圖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帶有國界的地理圖上.
4、表格一律采用“三線表”,即每個表基本上由三條橫線組成,去掉豎線(必要時可加少量輔助線).
5、參考文獻應列全,而且是已公開發表的,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勿列入,但可作為腳注處理.文中所引文獻必須與文末所列出的文獻一一對應.文末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要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如為期刊:請依次列出:作者(所有作者姓名均需列出.外國作者一律姓在前,名用縮寫,但不加縮寫點).出版年.文章題目.刊名(外文刊名須按標準縮寫,并用斜體字表示),卷(期):起止頁碼;如為圖書:請依次列出:作者(所有作者姓名均需列出).出版年.書名(如為外文,請在書名下畫一橫線).版次(第1版略).出版地點:出版單位:起止頁碼.整個文獻順序,需按中文、日文、西文、俄文排列.每個文種內需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的順序排列,中文作者以第一作者姓氏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每條文獻前面均不加序號.
6、文稿中引用他人資料、數據、方法、圖表及研究成果時,務請按《著作權法》有關規定注明原作者姓名、文題及來源,并在參考文獻中列出.否則由此引發的責任由作者自負.
7、凡經本刊錄用的文章,除本刊負責紙介質的出版、發行外,還將全文的電子版上傳到本刊網站、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數據庫,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信息服務,并同時參加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的出版發行.不同意者,請另投它刊.
8、投稿請注明通訊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和聯系電話,以及e-mail地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