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職業教育論文正確認識當下職業教學管理的新發展制度

發布時間:2015-01-2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從政府層面的策略進行分析,職業教育公平與否還取決于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干預方式和程度。作為公共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政策本身是社會利益的平衡器和晴雨表,政府通過法律和政策規范職業教育的發展,保障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推動職業教育的

  摘要:從政府層面的策略進行分析,職業教育公平與否還取決于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干預方式和程度。作為公共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政策本身是社會利益的“平衡器”和“晴雨表”,政府通過法律和政策規范職業教育的發展,保障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確保那些獲取教育資源能力弱的人群享有公平的職業教育權利和機會。推進職業教育公平實踐,以惠及民生,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選擇。論文發表:《高教發展與評估》(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漢理工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我國首家公開出版的高等教育評估類學術期刊。其辦刊宗旨是傳播優秀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探討國內外教育評估的理論與實踐,為發展和繁榮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事業,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服務。本刊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學術方針,注重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創新性、學術性和實踐性。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發展,教學管理

  從職業教育外部因素分析,職業教育解決的是社會化大生產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問題。作為一種面向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類型,與“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文化情結相悖,因此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不是太高,是普通教育篩選后的“次等教育”。這種傳統觀念的改變,必須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法律的扶持,比如,改革社會用人制度,增加職業教育投入經費,提高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薪酬待遇,提升高素質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等,給予職業教育畢業生更多的晉升機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觀念和態度。

  從教育資源的配置來看,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供求矛盾突出。據《200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國教育報》2007年12月29日第2版)中有關普通高中和職業中學經費支出情況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是2240.96元,職業中學只有2163.69元,除西藏外有16個省區的職業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18個省區的職業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低于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是449.15元,職業中學只有407.28元,除西藏外有15個省區的職業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14個省區的職業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低于普通高中。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總量不足,且區域性差異較明顯,職業教育資源難以成為社會公眾心目中認可的優質教育資源,很難實現職業教育公平。

  從職業教育內部因素分析,要實現職業教育結果公平,必須改革現有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合理地設置課程,使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與課程改革符合社會實踐需要。同時要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技能的合格人才。由于職業教育師資大多來源于學術型本科院校,其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大多源于學術型本科院校,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因此,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對于高效地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培養出來的學生真正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畢業生待遇的提高,實現職業教育結果公平。

  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補償是關注受教育者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差距,并對社會經濟地位處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予以補償和傾斜,這樣配置的教育資源雖然是不平等的,但卻是公平的,體現了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平等地對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對待不平等的”的補償原則。

  對弱勢群體平等對待和進行補償是現代社會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策略,也就是在職業教育資源分配上,平等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的機會。同時社會要更多地關注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較不利環境的人們,也就是在職業教育資源的分配上,要更多地向智力較差的弱勢群體傾斜,把更多的職業教育機會分配給社會平民階層和弱勢群體。同時,實行對弱勢群體的優先扶持,通過采取對待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不同政策措施,以達到真正的教育平等的目的。這種通過職業教育機會的再分配的職業教育補償政策,有助于改變貧困家庭的生活機遇、有助于貧困階層向上流動。

  職業教育的對象人群是隨著職業教育的公平性的改善而擴大。隨著世界職業結構的變化,任何職業都與教育相關聯,而職業教育就成為一種就業教育,它對處境不利人群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相對那些沒有學術特長和興趣的學生來說,能為他們提供就業的安全性,這就是意味著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況。

  教育具有社會分層的作用,職業教育促進人們向上層社會流動是世界范圍內職業結構趨高級化特征的必然,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促進職業的分化,職業教育在社會分層與流動中作用也愈加明顯。世界職業結構變化表現為較高級職業數量逐漸增加,低級職業比重呈下降趨勢,這樣就為多數人提供了流動的機會。世界職業結構的變化,不僅對人們接受職業教育提出了要求,而且也為人們向上層社會流動提供了空間和可能,很多國家在職業教育中所采取的積極政策正是對職業教育促進社會分層和向上層社會流動的肯定。

  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種正常途徑和必然選擇。職業教育對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勞動力的準備上就必須參照發達國家的模式。發達國家發展模式是促進社會各階層向上社會流動,培育大量的中產階段,從而極大地改善民生狀況。

  職業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更是一種平民教育。它對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沒有太嚴格的要求,是一種準入條件較低的教育,尤其是對那些有身體和智力殘疾者、生活在偏遠落后地區者、少數民族、生活困難者等社會弱勢群來說,職業教育能比較實際地幫助他們獲得謀生的技能和知識,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和樂趣,并達到生存的目的。這種職業教育的公平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補償教育,更是獲得生存保障,進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和前提條件,在有的發達國家,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由于工作的需要或者是自身興趣的改變,又重新回歸職業教育課堂或培訓場所,以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這種職業教育公平既體現為生存的公平,也體現為發展的公平,這種公平更多地指向民生,是一種普遍性意義的公平。

  職業教育公平不僅表現在對個體,尤其是弱勢群體生存權的意義上,也表現在它所具有的對人的解放功能上,最重要的是賦予那些在經濟和上社會上被邊緣化的個體更大的自主性。職業教育“提供給成人學習者對解碼和解構世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民主、社會正義和社會平等。最重要的是,由于教育賦予那些在經濟上和社會上被邊緣化的個體更大的自主性,這樣一種‘意識覺醒’的過程便具有一種解放潛力”。職業教育的這種獨特教育功能和與社會平民、弱勢群體之間的客觀關系,決定了職業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民生價值。

  職業教育與同等層次的普通教育相比,面向的是更多的社會弱勢群體,尤其在職業培訓中,來自弱勢群體的非就業人員低于在職人員,農村、偏遠地區和殘疾人員比例也比城市人員比例低,體現極大的不平衡,因此職業教育公平要體現出更多的社會正義性。

  影響教育公平的因素有很多,有政治、經濟、文化、哲學、法律等等。這些因素影響教育發展狀況,包括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多樣化程度以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體制和教育政策等等,這些狀況都與教育公平直接相關。其中來自職業教育內外部因素影響著職業教育的公平性。

  長期以來我國宏觀教育政策活動明顯偏向城市,難于全面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職業教育公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問題。我國現階段存在的諸多與職業教育公平有關的現象,是由于政策上和制度上的安排所引起的。國家的教育政策與制度的不公平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狀況和社會地位。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相對于普通教育,它的社會認可度低。同時由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觀念的不平等,以及國家政府層面政策導向的傾斜,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突出地體現在國家教育經費支出失衡和政策的不公平,致使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評價降低,使得職業教育一直面臨經費、師資和生源等問題困擾。另一方面,由于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也受外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重大差異也制約著職業教育機會的公平性和受教育者接受職業教育機會的平等性。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特點,要求職業教育在發展中更多地關注和體現社會勞動部門的變化和對從業者資格要求的改變,因此職業教育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實施者都必須對實際情況的變化有足夠的敏感,并在工作中具備相應的應變能力,以體現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環境的緊密結合性,其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以及師資配備等都應該適應社會就業環境的最新發展。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等與社會經濟需求之間的差距,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師資隊伍結構的矛盾,造成學生就業狀況差、工作能力低,以及畢業后待遇低等不公平現象。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