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由于現實世界中精神整合和指導力量的弱化和缺乏,網絡以其資源豐富、信息即時、平臺開放、空間虛擬、互動平等、狀態隱秘等特點,對年輕好奇、喜歡探索的90后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因為當他們開始具備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時,網
論文摘要:由于現實世界中精神整合和指導力量的弱化和缺乏,網絡以其資源豐富、信息即時、平臺開放、空間虛擬、互動平等、狀態隱秘等特點,對年輕好奇、喜歡探索的“90后”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因為當他們開始具備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時,網絡在中國社會中已經開始普及,這就使得他們身上的“網絡色彩”非常明顯,對網絡的依賴甚至達到了“沒有網絡的生活無法想象”的程度,是名副其實的“網絡一代”。
引言
近年來,隨著“90后”逐漸走入公眾視野,社會輿論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這批“新生代”。一方面,在反對奧運政治化、汶川地震等事件中,一部分“90后”積極參與,表現突出,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摸奶門、脫褲門、耳光門、錄音門、燒錢門等層出不窮的負面事件密集曝光,屢次引發公眾的“驚愕”和熱議。據統計,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為2.64億,其中在校生約有1億[1]。探究即將成為高等教育主要工作對象的“90后”青年群體在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方面的一些普遍性特點,并做好相關應對舉措,業已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90后”青年群體的成長環境美國心理學家華生(Watson JB)認為,人除了某些基本情感是由遺傳所得之外,各種行為模式都是依賴于社會環境,通過社會學習形成的[2]。由此,“90后”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與其成長發展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
1.物質條件相對富足,國家地位日益上升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后,90年代的中國迎來經濟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拉開了“偉大復興”與“和平崛起”的序幕,國民生活水平也得以大大改善。因此,“90后”成長于一個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時代,良好的物質生活對他們中的大多數而言都不是追求或憧憬的目標,而是一種現實的、甚至是習慣性的存在狀態。他們是科學進步的見證者和技術革新的受益兒,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和MP4等“新四大件”已經成為“基本配置”。此外,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也會對“90后”心態的形成和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
2.社會氛圍更加開放,現實問題不斷呈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社會的開放程度大大提高,國際交流的廣度與頻度逐漸增加,開放性、交互性的社會環境漸漸成型,人們的思想空間日益寬松,思想內容漸趨活躍,社會發展愈發明顯地呈現出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特點。
不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轉型是以歷史濃縮的方式進行的,必然會產生更大的發展壓力和精神壓力,而轉型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也會對“90后”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后”,一方面,他們的青年時期多是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中度過的,對子女教育相對更加開明;另一方面,正值壯年的他們也是當下中國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由于事業上的需要牽扯了較多的時間精力,客觀上也為“90后”的成長營造了較為寬松的空間。當然,由于社會的自由開放而產生的離婚率增加等問題也是“90后”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3.信息時代悄然而至,網絡生活蔚然成風根據最新統計結果,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為1.75億人,在總體網民中占到51.8%。
由于現實世界中精神整合和指導力量的弱化和缺乏,網絡以其資源豐富、信息即時、平臺開放、空間虛擬、互動平等、狀態隱秘等特點,對年輕好奇、喜歡探索的“90后”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因為當他們開始具備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時,網絡在中國社會中已經開始普及,這就使得他們身上的“網絡色彩”非常明顯,對網絡的依賴甚至達到了“沒有網絡的生活無法想象”的程度,是名副其實的“網絡一代”。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網絡生活的接受方式和表達特點充分滲透進“90后”的言行中,海量信息的存在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也面臨更多的誘惑;另一方面,雖然網絡世界相對物質世界而言是虛擬的,但相對觀念世界而言仍是現實的。因此,“90后”青年群體對網絡的依賴,也讓他們的人際交往更早地具有了社會性。
二、“90后”青年群體的思想行為特點由于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90后”青年群體的思想行為方式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點。其中,既有令人欣慰、欣喜的優勢,也不乏令人心憂、心急的弱項。
1.較強的國家認同與群體觀念國家的強盛及國際地位的提升,能夠直接地觸及國民內心的情感,增強國民對于國家的向心力。
上海社科院針對“90后”青少年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者中89.1%表示“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充分體現出由于“90后”青年群體的成長歷程與中國的崛起之路相互交疊,對于國家有著較強的認同感。與此同時,“90后”也漸漸形成了較強的群體意識,他們不僅擁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如“火星文”),更標新立異地將自己定義為中國未來的“粉紅一代”,用欲紅而嫩、潛力無限的“粉紅力”
來為自己作出好的注解。更有甚者,2009年3月,華南理工大學北校區的近百名“90后”女生穿上一色粉紅,共同發起“獨立宣言”,希望通過“粉紅力”概念的傳播來糾正社會民眾心目中某些稍顯偏差的“90后”形象[3]。經過網絡世界的風靡和現實中的烘托,“粉紅力”已成為一個鮮明的集體性“標簽”,不僅因為愛國主義的指向而備受推崇,更顯示出由于年齡層次的切近以及社會輿論的審視,“90后”群體已漸成抱團之勢。當然,群體觀念不等同于團隊協作意識,上海社科院的楊雄教授在進行相關研究時發現,“90后”群體在實踐中相對缺乏一種對團隊組織的忠誠感,更多是以個人和個性作為追求和崇尚的目標[4],反映出“90后”的團隊觀念和協作能力有待加強。
2.突出的個性色彩與表達欲望開放的社會氛圍的熏陶,使得“90后”強烈地希望彰顯個性和表達自我,而無限廣闊的網絡平臺也給他們提供了足夠的表達空間。
他們既崇尚“我走我的路,別人怎能管?只手打天下,一身都是膽!”,一心想要“做自己”[5],同時也希望通過各種手段發出聲音、顯示力量、爭取地位、贏得尊重。這使得“90后”一代意識更加自主,視野更加開闊,信息搜集能力更強,“他們喜歡獨立地觀察、認識和思考問題,獨立判斷的能力越來越強,評判事物的標準更多元,尊重利益多樣化,反對不加思考接受強加的說教,渴望話語權平等。”[6]另一方面,由于急切渴望受到關注,在部分“90后”中間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叛逆”、“非主流”色彩的非理性行為。例如,在網絡熱議的諸“門”事件中,大部分是有關早戀和“性”的話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存在著媒體報道為吸引眼球的信息過濾取向,但仍反映出由于性行為是一種“個性選擇”,具有個人色彩,因此一些特別渴望張揚個性的“90后”會把性行為看作是顯示自己獨特價值和社會形象的機會,這無疑是他們在行為選擇中不成熟的表現。此外,上海社科院的調查顯示,有67.3%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認同“我覺得有些同學很討厭”的說法,47.5%表示“和不熟悉的同學交往時,我感覺不自然”[7],反映出在渴求自我表達的同時,部分“90后”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在人際交往和溝通技能方面還有待加強。
3.理性的人生態度與目標設計由于社會開放帶來的信息通達和網絡交往的社會性,“90后”青年群體往往能更早地了解、感知社會生活的各種樣態、規則和“潛規則”,加上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存發展壓力逐漸增大,催生了他們更加清晰、理性、務實的個人發展意識和生涯規劃設計。
在上海社科院的調查中,只有5.1%的被調查者尚無未來人生目標的設計[8];而在《南都周刊》對“90后”群體的一次采訪中,給記者們最大震撼的不是“特立獨行”、“反叛”、“非主流”,而是他們對自己的未來規劃十分清晰[9]。這說明相對于前輩,“90后”對一些具體的事物、切身的利益更加關注,對生活的認識更加現實,對自身也有更為清醒的認識、更加明確的定位。不過,這種滋生于物質相對富足狀態下的理性具有“功利化”、“工具化”的趨向,在促使“90后”更快融入社會的同時,也可能變“務實”為“實惠”,導致理想信念的缺乏和道德觀念、是非界限的模糊。上海社科院的調查顯示,對考試作弊的態度,有超過25%的學生認為“只要能考得好成績就可以”或“無所謂”,23.8%的學生承認“如果其他人作弊,我可能也會跟著作弊”[10]。
中國青年研究→01/20104.鮮明的平等意識與快樂取向成長于網絡時代的“90后”受互聯網平等性、互動性等特點的影響,思想中逐漸樹立起平等意識和民主觀念,并傾向于以利益主體的視角審視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的關系,進而與傳統的思維、制度發生碰撞和沖突。同時,“90后”身上有著明顯的“快樂取向”,即樂于接受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追求快樂的人生,反對沉重,摒棄(甚至解構)崇高,不喜讀字而喜讀圖,不喜榜樣而喜偶像等。這種取向既與現代話語表達方式相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部分“90后”由于父母離異等問題而缺乏安全感和快樂體驗的反映。
據民政部相關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的離婚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991年向婚姻登記機關和人民法院提出離婚的有143.6萬對夫婦,而這一數字在2008年則達到了226.9萬,增長近60%[11]。這也導致部分“90后”
情緒穩定性差,抗挫折能力弱。上海社科院的調查顯示,有21.7%的青少年經常感到很沮喪,有4%的青少年承認在遇到重大挫折時經常想到放棄生命。此外,盡管快樂取向在自我表達、壓力緩解、自信心提高等方面有積極作用,但這種人生態度也會導致追求享樂主義、責任意識弱化、缺乏自我反省等問題,諸如以“燒錢門”為代表的奢侈生活,以及部分“90后”對于性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缺乏承擔的準備和負責的勇氣,都映襯出“快樂取向”的單純性和不成熟性。
三、“90后”青年群體教育引導對策探討“90后”青年所呈現出的群體特征變化更加凸顯出教育引導工作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從青年學生的長遠發展看來,其人格組成中不僅需要“工具理性”
的支持,更需要“價值理性”的指引;另一方面,盡管“90后”的思維方式和行動特點呈現多元化,但他們發展自我、渴求成長的愿望是相同的,在走向社會的人生過渡期都需要學業、工作、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在準確把握“90后”群體接受規律與成長路徑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教育引導工作。
1.將外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提高“90后”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是近二十年來西方心理學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即一個人對自己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識,也指一個人對自身認知活動計劃、監控和調節的技能[12]。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等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成功的“心靈教育”,即通過激發大學生的內在道德自覺,使之主動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形成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結構和健全人格。因此,通過有效的手段提高“90后”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不僅符合其個性色彩鮮明、自主意識強烈的特點,而且能提高其甄別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做出理性的合乎自我發展需求的選擇。這就需要改變那種“單向度”、“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尊重“90后”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把自我作為認識、約束、調控與改造的對象,不斷“反求諸己”,逐漸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道德判斷能力,進而將所接受的觀念潛移默化地變為內在自覺和外在習慣,為個人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2.將傳統教育方式與新型組織模式相結合,拓展組織網絡對“90后”學生的覆蓋范圍近年來,隨著學分制管理、后勤社會化等改革舉措的推進,傳統的線性管理模式受到強烈沖擊,班級和支部等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弱化,高校學生教育引導工作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由于缺乏有效的載體連接,直接影響到工作成效的實現。與此同時,宿舍、網絡、社團等新的群體形式,或者由于天然的聚集性,或者因為富于時代氣息、具備很強的交互性與自由度,契合了年輕人的年齡特征與成長需要,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也成為許多“90后”
的歸屬選擇和情感寄托。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指出,“要根據青年學生喜歡的溝通、交流、聚集方式來探索新的組織建設模式。”[13]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牢牢樹立“唯有參與才能引導”的意識,積極了解、介入在當代大學生中間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群體形式,深入研究、準確把握各種新生事物、新型群體的發展規律,通過在宿舍、網絡等載體中建立工作組織,不斷延伸工作觸角、健全組織脈絡、提升工作成效。
3.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加強對“90后”學生的吸引和凝聚中央16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而“90后”學生理性務實、關注自我發展的特點也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特別是理想信念教育)要注意“方式”與“角度”。一方面,要注意聯系實際,采取生動活潑、符合“90后”群體接受特點的表達方式,并通過設計開放、動態的教學場景,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思考、增長才干;另一方面,體的情感是非常復雜、動蕩、微妙的,針對這部分學生的心理情感特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情感心理過程規律注意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進行順情入理的教育,以真心實意去關心、感化、激發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積極情感,克服消極情感。列寧認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對學生充滿愛心,以情感叩開學生的心扉,進而引導他們在理智上不斷升華理想、信念的境界;在情感上不斷升華人生追求的目標,從而使他們能夠以健康、穩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3.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加強自立自強精神的教育。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愛和歸屬”的需要,說明一個好的環境能夠給人以心理上的支持。
和諧的校園氛圍,對困難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對經濟困難學生在經濟資助的同時,不失時機地作好自強自立精神的教育。要引導貧困大學生轉變傳統的“等、要、靠”的觀念,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不墜青云之志,銳意進取成為社會有用的人。鼓勵大學生積極用自己的勞動和才智供自己上學,如通過勤工助學、做家教等形式擺脫貧困,樹立起自立自強的精神。
4.加強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要進行適時適度的干預。維持心理平衡,是個體自我保護的需要。
由于困難學生內在心理因素和所處社會環境使得他們多少有一種挫折感和自卑感,而他們多數心理防御機制和能力均較差,容易采取消極的心理防御方式,從而誘發心理疾病。學校和社會要逐漸拓寬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服務的渠道。比如培訓心理咨詢老師、開心理咨詢講座、辦心理問題專欄、開心理咨詢熱線等信息交流平臺,幫助大學生及時緩解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困難學生的心理矛盾、危機和負荷,需要有人來溫暖、理解和撫慰。心理咨詢可以給他們幫助、啟發、引導和教育,消除和緩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同時要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建設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課程體系進行系統教學,使學生掌握心理發展變化的知識,掌握心理調適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
5.加強就業意識教育。高校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消除自卑心理,培養主動的、積極進取的就業競爭觀。
拋棄虛榮浮躁思想,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和腳踏實地的愛崗敬業觀、科學的職業選擇觀,妥善處理好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待遇與發展、就業與創業的關系,樹立符合現實的就業觀念,幫助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社會做出貢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