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教學管理論文發表論如何加強初中地理教學管理模式

發布時間:2014-06-0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地理教學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生動形象引發學生探索欲望的背景情境,會對課堂教學產生很好的效果。讓學生不會對問題有畏難情緒望而卻步。比如在教生物的進化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適當引導

  論文摘要:地理教學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生動形象引發學生探索欲望的背景情境,會對課堂教學產生很好的效果。讓學生不會對問題有畏難情緒望而卻步。比如在教“生物的進化”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創設相關情境,讓他們回答。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興趣,互動,提問,當代教育論壇

  本文選自《當代教育論壇》雜志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教育理論期刊,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認定的教育科學類核心期刊。2010年恢復旬刊,全新改版,每月推出“綜合版”、“管理版”和“教學版”。

  引言

  初中地理教學的深入,日益凸顯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性。本文試從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有效的提問方式以及詩詞歌謠的有效利用等方面,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興趣培養的問題。

  當前,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初中地理教學在整個中學教學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而針對初中學生整體的認知特點,如何把地理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顯得格外重要。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郭沫若曾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的確,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在此淺談以下方法。

  一、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

  初中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地理教學其實又是最貼近生活的一門學科之一。根據接受主題和課程本身的特點,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是必然和可行的。

  1.情境境域化

  有效的課堂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踐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教學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做到教學效益最大化,筆者認為就地理課堂教學而言必須實施課堂的情境境域化。

  何謂“情境境域化”?比如我們在上七年級地理課關于地球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地球儀讓學生直接觀察地球的外部形狀特征。在講到“經線”、“緯線”等知識的時候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地球的平面圖然后讓學生上臺連線,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在講到公轉、自轉問題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材料上臺演示。“情境境域化”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把自己知識內化為生活,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創設學習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情境。

  此外,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也是進行課堂情境境域化的重要方式。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的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圖,還可使學生加強對知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非洲的熱帶草原氣候時,學生對熱帶草原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區分干、濕兩季的特點?梢杂“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濕季時,草高茂盛,稀樹青翠(典型樹木:金合歡和波巴布樹),成群結隊的動物中,長頸鹿昂首挺胸,遙望蔥綠遼闊的大草原;干季時,草類凋零,樹木落葉,動物遷徙,草原一片枯黃荒涼的景色。通過觀察掛圖,再聯系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讓學生認識到那里處在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下,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沛;干季受信風帶控制,降水較少,進而理解了干、濕季節交替的原因,掌握了氣候的分布規律及特點。

  2.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接受能力強,好奇心旺盛,有強烈的求知欲。適當轉換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對于初中地理教學是大有裨益的。同時,電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投影的使用,使學生親眼目矚地理現象,使很多教學上的重難點分明問題迎刃而解。

  二、生動活潑的提問方式

  有效問題的提出是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的。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是有效學習的“誘導劑”。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地理教學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生動形象引發學生探索欲望的背景情境,會對課堂教學產生很好的效果。讓學生不會對問題有畏難情緒望而卻步。比如在教“生物的進化”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創設相關情境,讓他們回答。同時在運用問題情境時需要注意的是向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有難度,有量度(梯級問題鏈),有趣味,有情景。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發認知沖突,形成思索能力

  引發認知沖突是有效學習的“催化劑”。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時,總是試圖以原有的認知結構來同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在對課堂所教內容有一定的掌握之后,要適當拓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比如在學習地球板塊構造學說的時候,可以問學生版塊學說的正確性和對這一理論的理解,然后再由老師向他們解釋,并且用圖畫的形式向他們演示版塊構造學說和各大洲各大洋的形成機制,這么一來,學生就能比較好的掌握這個新的知識點,順帶著也會比較輕松地記下各大洲各大洋的位置和名稱,一舉數得。

  3.問題設計留下空白,拓展思維空間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做傳統的“傳到授業解惑”者,還要做到課堂學生的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留白”,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特別是一些主觀性較強的問題不能簡單粗暴的以“是”或者“否”一字回答。對于學生拓展的認識可以啟發學生自己在課后尋找答案,慢慢思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離開書本去課堂外尋找更為廣闊的“書本”世界。

  三、巧用易記的古詩詞、歌訣、諺語、順口溜

  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具體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一是巧用古詩詞、歌訣、諺語、順口溜,進行地名教學,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比如長江一節要求記憶的東西特別多,有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編成順口溜即:“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各拉丹東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入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我國海運條件優越,沿海多優良港灣,需要記的開放海港城市有14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借助歌訣記憶較好:“江海連波通三州,秦皇云煙上青天。”

  二是巧用古詩詞、歌訣、諺語、順口溜,學習地理環境掌握區域特征,比如新疆的天氣特征就是“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比如講四季天氣課引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在講解長江三峽灘險、流急、景色奇美,可引用李白的千古名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短短四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麗風光一覽無余;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這樣運用古詩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復習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詩詞。

  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而且開發學生潛能,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此言不虛。相信以上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以及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地理教學更有效地進行,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參考文獻

  [1]徐東.芻議地理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J].政史地教學與研究,2011.59.

  [2]曹銘.利用電視機和投影儀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J].學科研究,2011.9.

  [3]胡繼忠.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效探索[J].政史地教學與研究,2009.33.

  [4]曹魏.怎樣精心設計地理教學情境?[J].地理教育,2011.1~2.

  [5]姜亮夫.如何提出有效問題以激發學生思維[J] .地理教育,2011.10.

  [6]劉麗.如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J].地理教育,2011.9.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