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3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從其產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結下深厚的不解之緣。科技使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成為現實。活動照相技術與幻燈放映實現了人們將現實生活通過活動的影像進行還原的夢想。電影帶人們超越了時空,去注視與解讀多彩的世界、不
論文摘要: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從其產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結下深厚的不解之緣?萍际闺娪斑@一藝術形式成為現實;顒诱障嗉夹g與幻燈放映實現了人們將現實生活通過活動的影像進行還原的夢想。電影帶人們超越了時空,去注視與解讀多彩的世界、不同人的生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種種。在現代社會,科技對電影藝術的作用更加明顯。它已經完全超越了作為電影技術手段的角色,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這一藝術形式的創作。發軔于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數字化技術,最為集中地體現了電影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數字電影是科技對影視藝術深度影響的典型例證。它不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的表現空間與表現形式,甚至參與并改變了電影的藝術理念與審美價值。本文嘗試從這兩方面出發,探討數字電影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本文選自《中國電視》。《中國電視》為進一步加強對電視臺、電視節目制作機構的聯系與宣傳,本刊仍以“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學術品位、貼近創作實際、面向節目市場、增強服務意識、架設溝通橋梁”為辦刊宗旨。
關鍵詞:數字電影,視覺奇觀,審美價值,中國電視
1982年的《星際旅行II》、1984年的《最后的星戰者》以及1989年的《深淵》等影片的相繼問世,標志著計算機動畫技術正式進入電影產業。雖然在這些影片中,只有十分簡短的數字化片段,但其出現卻標志了電影創作領域的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給我們制作電影和制作其他視覺媒體節目的方式帶來了如此深刻的變化, 以至于我們只能用‘出現了一場數字化文藝復興運動’來描述它,整個數字領域都是電影制作人員和講故事者學習的課堂, 他們結業的時候就會明白:只有想不到, 沒有做不到”[1]。隨之而來的20世紀90年,數字電影在大銀幕上可謂大放異彩。《魔鬼終結者之審判日》(1991)、《侏羅紀公園》(1993),以及《玩具總動員》(1995)等數字電影所創造的視覺奇觀盛宴,以無可爭議的優勢成為電影創作的潮流,成為眾多影迷眼中的寵兒。從某種意義上看,畫面與敘事是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實現其審美價值的兩個最關鍵元素。本文正是嘗試從這兩方面出發,探討數字電影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一
從畫面上看,數字電影對計算機生成圖像(CGI)技術的運用,使電影藝術家們擁有了無限廣闊的創作空間。他們可以自由處理空間關系運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甚至也掌握著對人物形貌與表情的控制手段,從而使電影書寫獲得了一種真正的自由。[2]數字電影的創作者以此自由地運用各種電影語言,并將它們有機地、藝術地結合起來,構筑一個個美妙和神奇藝術時空的同時,也是將這一自由傳遞給觀影者的過程,是觀賞者的藝術審美空間獲得無限擴張的過程。因此,數字電影備受青睞的重要原因正在于它幾乎能夠滿足觀眾對光影世界的所有想象。
首先,就畫面來說,數字電影不但能更加完美地再現客觀世界,還可以通過圖像處理技術任意的塑造出各種現實世界所不存在的“客觀事物”和不可能出現的奇觀景象。1982年的《星際旅行II》中,雖然數字技術所創造的畫面僅僅只有60秒的時間,但它卻第一次讓觀眾領略了太空那神秘、逼真、奇妙的景象。無限的宇宙中那逐漸升起的光芒四射的恒星、穿行于其間的飛行器、死星與飛行器相撞而迸發出的烈焰、濃煙與光怪陸離的色彩,足以產生令人震撼甚至震驚的視覺效果。雖然,在今天的觀眾看來,這些畫面已經司空見慣,但它對于30年前的電影創作者與觀眾來說,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開創性意義。這種來自遙遠星際的真實影像不僅因為其帶給觀眾的視覺沖擊是極其巨大的,還在于其畫面內容本身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很大的距離,是人們在現實條件下所無法親身經歷的。同時,無論是星際之旅、末日災難、古怪的外星來客,還是各種現實客觀事物的變形、時空的扭曲等,這種畫面帶給觀眾的距離感,對平凡個體來說又并非無限遙遠,它們總是或多或少地與日常生活發生著聯系。這正是數字影像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其次,數字電影的畫面魅力還在于其高度真實的視覺效果。由計算機參與創造的畫面不僅能夠模擬真實, 甚至能夠超越真實, 實現難以想象的畫面效果, 極大地拓展了電影藝術的表現空間。[3]在電影《指環王》中,大部分的畫面都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的。整部影片的制作動用了許多專業的電腦特技制作者,難以計數的畫面統一存儲于數據庫中,以便修改潤色。經過圖像合成處理,一個真實可感的遙遠中土世界便展現在觀眾眼前了。
畫面中,大到景觀,小到光線的明暗與細微的紋理都能按照藝術家所要實現的視覺效果進行調整。特別是影片中那些古怪的中土生物,他們都是計算機動畫的產物,但其視覺效果卻十分真實。電影中被魔界迷惑而墮落的人物史麥戈,經過漫長的歲月由人的形象而蛻變成丑陋的精靈咕嚕。那青灰色的干枯皮膚、骨瘦如柴的軀體、類似于爬行生物的體態以及那晦暗而邪惡的樣貌,都留給觀眾及其深刻的印象。這一形象是由計算機動畫技術、復雜的動作捕捉技巧和流體力學技術的運算技巧完成的。其一舉一動、言語表情都展示得極其真切細膩,令人幾乎不會懷疑其存在的真實性。
最后,這種數字畫面用來模擬真實世界,特別是與真實景觀結合在一起時,它不僅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其完全沉浸在數字技術所營造的超現實空間之中,也同時將奇觀世界帶入了現實的平凡生活,使人們能夠用雙眼來感受一次驚心動魄的奇遇與冒險。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擔當導演的科幻影片《侏羅紀公園》中,形體龐大的恐龍出現在湖邊綠地、公園草場以及美國現代的繁華都市中,猶如巨大的異星來客。人類的基因技術令滅絕了6 500萬年的古老生物重生于20世紀的今天。這些恐龍形態各異,有血有肉,甚至還不乏卓越的智慧。電影通過完美的數字技術,將性格憨厚的食草梁龍、兇殘的食肉迅猛龍、孔武有力的霸王龍、飛行能手翼龍等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銀幕上,它們獨特的形體特征和脾氣秉性、行為舉止等都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日常生活與奇觀世界的合二為一,真實與虛幻之間不再有明晰的界限,這一切都令觀眾領略到了平凡世界中的無限可能性。
二
從敘事上看,動人的故事情節固然能夠取得感人至深的藝術震撼力,但再吸引人的電影情節也是由一幅幅畫面銜接在一起,通過其一定次序的交替更迭來實現影片敘事的。因此,從電影敘事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數字電影的藝術魅力,首先就在于其在表述和詮釋影像內容上所具有的出色能力。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現代電影產生的信息含量與視覺震撼性效果都是傳統電影所無法匹敵的。在這方面,科幻電影是最直觀和典型的例證。
羅蘭·艾默里奇于2004年導演的地球災難影片《后天》中,觀眾得以親眼見證了地球上的某一個地方,從繁華的都市驚人地“速凍”為白色的巨大冰川。畫面上,漫天的狂流呼嘯而來,無情地吞噬了整個紐約市。象征著人類文明與自由意志的女神像被瞬間淹沒。街道瞬息變成河床,巨輪撞入人類的鋼筋水泥叢林。幾乎與此同時,溫度急劇下降。這座沉默于汪洋中的城市瞬間成為一座巨大而透明的冰晶,猶如琥珀中“沉睡”的標本一般。這段數字電影將影像的全息化特征發展到了極致。這些場面僅僅發生在幾分鐘的時間里,但其提供的影像信息足以令觀眾目不暇接,其所傳達的信息量,擁有的闡釋能力遠遠勝過其他任何語言形式。影片中,一幕幕畫面將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下,整個社會幾個世紀以來對自然界破壞的惡果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給予醒目的揭示。人們繼續這樣盲目的生活下去,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地球與人類會陷入毀滅。其過程可能只是一瞬,但換來的卻是永遠的長眠。
其次,數字電影的魅力還在于增強敘事的真實性與可信性。真實是電影具有強大說服力的根本前提。例如,1997年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和1958年的《冰海沉船》這兩部電影都取材于同一個故事,但兩者在制作時間上相差了近40年的時間。《泰坦尼克號》的創作幸運地有了數字化技術做輔助。用傳統拍攝方法和傳統特技手段制作的《冰海沉船》難以與之相比。前者在表現“泰坦尼克號”的原貌、船上游客的情感經歷、這場空前海難的細節等方面都遠勝后者,且憑借數字技術的支持,在景別選擇、鏡頭運動、時空轉換、敘事方式、情感演繹上均享有更大自由。[4]在影片創作過程中,數字對現實景物的模擬都極為重視其真實性,這與現代眼光越來越挑剔的觀眾有關,也體現了電影創作者對藝術的精益求精。他們對每一格畫面的色彩、光線、景物之間的比例等,都嚴格遵照真實性原則,令觀眾與這些“人造”現實之間沒有任何距離感,從而獲得了驚人的藝術感染力。 諸如《后天》這樣的電影畫面,其能夠實現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關鍵也在于其畫面的真實可感。數字技術所傳達的信息豐富可感,具有強烈的帶入性,它可以逼真地帶領人們進入未來的時空,見證未知的將來。這種“眼見為實”的藝術效果足以令觀眾反觀現實的生活。因此,這種真實不僅在于視覺上所體現出的真,還在于邏輯上的真。《后天》所帶給人們的末日景象雖然只是一種假設,但其震撼人心的畫面卻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現實的邏輯。環境的惡化、溫室效應、珍稀物種的滅絕,這些都使具有預言性特征的電影敘事具有些許不容置疑的說服力。
最后,數字電影雖然賦予了電影創作者以極大的自由度去實現其腦海中存在的各種畫面。但這些景象如果脫離了影片敘事,而成為單純的技術展示,也同樣沒有絲毫的意義,只能令觀者感到乏味與無所適從!顿_紀公園》《后天》《金剛》《指環王》等這些大量運用數字特效的電影實質上所講述的都是關于人與人性的故事。從這些影片中,能看到人的貪欲所造成的災難,也能看到個體面對災難時的勇敢與堅強。數字特效的運用正是圍繞著這些主題敘事展開,而獲得意義與魅力的。
綜上所述,數字電影的迅猛發展與計算機成像技術的成熟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數字電影能夠在電影產業中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與其實現高額商業利益的能力是分不開的。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更加強調作品的接受性,強調其消費價值。滿足觀影需求是電影獲得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一部出色的數字電影不但能夠帶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將虛擬與現實完美地擬合在一起,使每一個觀影者都能夠與那些遠不可及的奇觀世界建立起某種微妙的聯系。數字電影滿足觀眾視聽欲望的同時,也正在激發與制造著這種欲望。這正是數字電影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與吸引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美] 托馬斯A奧漢年.數字化電影制片[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
[2] 陳犀禾.虛擬現實主義和后電影理論——數字時代的電影制作和電影觀念[J].當代電影,2001(02).
[3] 梁詩旭.數字影像回歸真實美學[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01).
[4] 潘源.傳統電影美學的現實延伸——數字化電影再思考[J].藝術評論,2008(0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