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社會心理現象研究的歷史及其價值———人類傳播的視角

發布時間:2022-03-0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 人類對于自身心理現象的探索至少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從人類傳播的角度所進行的心理現象研究卻始于 19 世紀的西方人類學,以塔爾德、勒龐為代表的歐洲學者對群體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等社會心理現象的研究加快了這一學術進程。伴隨著 20 世紀以來大眾傳播的

  摘 要: 人類對于自身心理現象的探索至少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從人類傳播的角度所進行的心理現象研究卻始于 19 世紀的西方人類學,以塔爾德、勒龐為代表的歐洲學者對群體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等社會心理現象的研究加快了這一學術進程。伴隨著 20 世紀以來大眾傳播的興起,人們開始將科學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帶入到大眾傳播研究中,并形成了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心理學與傳播學的融合趨勢日益顯著,在美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稱作媒介心理學的新型學科,這證明了心理學與傳播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社會心理現象研究的歷史及其價值———人類傳播的視角

  關鍵詞: 心理; 傳播; 歷史; 價值

  一 歐洲人文社會科學視野中的社會心理探索

  自然界是一個相對易于被發現和把握的領域,而關于我們人類自身及其行為,關于社會發展法則及規律這樣一些深不可測的領域卻艱難得多,但是人類一刻也沒有放棄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

  人類對于自身心理現象的探索始于哲學、神學、醫學,在歷史、文學、藝術中亦有反映,18 世紀以來興起的社會學、人本主義哲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及精神分析學說加快了這一探索的步伐,它們體現了人類巨大的理論努力,這些努力直接指向人類心理和精神活動。

  自古希臘以來人類幾千年來對心理現象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在 19 世紀后期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這些探索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人性論、心理論、心身論、心物論、感知論、記憶論、思維論、精神論、人格論、學習論、養生論等方面?茖W心理學誕生之后,在 20 世紀一些用來專門解釋人類心理及行為的心理學理論和流派相繼出現,它們分別是以科學實證主義為取向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及認知心理學; 以人本主義為取向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以及文化心理學等。最近幾十年來,西方一些新的心理學流派也不斷出現,包括積極心理學、生態心理學、社會構建論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女性主義心理學等,它們代表著心理學發展的新進展。

  早期對人類心理現象的探索主要依附于哲學,這些探索對具體心理過程的研究成果有限,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從人這一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基本命題和范疇,這些基本命題和范疇代表了人類理智發展的水平,并為科學心理學開辟了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長期以來對人類心理現象的探索局限在個體心理層面。當人類理智逐漸發育成熟之后,自然會思考心身之類的問題,夢境、生死、疾病等現象直接啟發了人們思考靈魂有關的問題。原始人設想肉身不過是軀殼,肉身之中一定還寄居著靈魂之類的東西,正是靈魂控制著軀體。如果確實存在靈魂,它的本質是什么? 它是否與肉體同生同死? 對于這類問題的思考其實一直延續到今天。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不存在一個具有絕對意義的靈魂,如果不是靈魂賦予人們智慧、知識和行動的能力,那么人又是從何處獲得這類東西? 人類早期對于這類問題的思考觸發了一元論和二元論、理念說與經驗說、存在論與形成論、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持久辯論,它們決定了其后哲學發展的基本方向,并成為人類理智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盡管理論主張背道而馳,但是二者都以心身關系作為論說的邏輯前提。如果說古希臘時期對于靈魂與身體、經驗與理性的討論是基于人類求知求真的本能的話,那么中世紀以來對這類問題的持續關注始終是在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和壓力下進行的,因為是否能夠讓人確信上帝、靈魂、理性乃是宗教界最為關心的事,哲學及心理學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自覺還是不自覺都得圍繞著一軸心旋轉。

  然而哲學或心理學的問題絕不限于這類狹小的領域,當理性主義高漲之時,可能正是人性備受壓抑之時; 當決定論的聲調主宰一切之時,可能正是思想界先鋒為人類尊嚴奮起反擊之際。與理性主義相對立的非理性主義( 人本主義) 哲學正是在這一時刻出現,這一哲學思潮其實也代表著人類對個體心理領域第一次全方位的探索。非理性主義哲學所取得的理論成果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只不過由于后起的科學心理學的偏見,迄今為止,人們未能正確評價非理性主義哲學在探索人類心理世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以及非理性主義研究的對象都是個人,或者剝離掉了具體社會關系、社會屬性的抽象的人。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很少是獨立的,他 ( 她) 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關系與他人發生某種社會聯系,或者他( 她) 總是要從屬于某一集團、階級、階層、群體、族群或種族。尤其是現實生活中除了單個的人,還存在大量的群體。由此可以很自然地想到,除了存在個體心理這類東西之外,一定還存在某種群體心理或社會心理的東西,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人類并沒有忽視這一領域。

  西方思想史對社會心理的關注和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幾條線索體現出來: 其一,19 世紀后期以來的人類學研究; 其二,20 世紀前后塔爾德、勒龐等人對于群體心理及革命心理現象的研究; 其三,20 世紀以來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說; 其四,科學心理學在社會心理學分支上的拓展。

  19 世紀 30 年代以來一門新型學科———人類學在西方興起。人類學也稱作種族學、人種學、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人類學興起的現實社會背景是西方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擴張和殖民,因為擴張和殖民,西方社會迫切需要了解西方以外的社會情況,包括各殖民地的語言、習俗、宗教、文化、歷史、制度、人種等等。但是,對相異人種、民族的研究同樣被人類共有的好奇心所驅使。人類學研究中涉及心理領域較深的主要有古典進化論學派以及 20 世紀 60 年代興起的結構主義學派。

  以巴斯蒂安、泰勒、摩爾根、弗雷澤等為代表的早期進化論人類學者從人種差異、種族差異、文化差異等角度對更為深層的人類心理和精神現象進行了廣泛研究,研究的對象主要涉及原始社會和現代部族的語言、宗教、神話、習俗,這類探討往往上升到有關智力進化、心理進化、文化進化乃至制度進化這樣一些更為深刻、宏大的層面。這類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思想家那里,如意大利的維柯、法國的孟德斯鳩、德國的康德及黑格爾。古典進化論學派深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以及斯賓塞社會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站在當時西方社會發展的高度去看待非西方世界的發展。他們之所以對原始社會以及當代部族社會的語言、風俗、宗教、神話產生興趣,是希望以此與西方社會相對照,從而發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意大利思想家維柯( 1688 - 1744) 在他 1725 年出版的《新科學》中就斷言,每一個民族都是一種“出生”,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獨立發展的,而且都要經歷“神、英雄、人”三個階段。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 1854 - 1941) 在其 1890 年出版的《金枝》一書中提出了人類智力發展的三個普遍階段,分別是巫術階段、宗教階段和科學階段,這些論述都涉及人類進化的心理動力,他們研究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種族、族群、民族。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英國古典進化論學說的代表性人物泰勒( 1832 - 1917) 認為,因為人類本質具有一致性,各民族文化都沿著同一方向由低級向高級進化,而人類本質之所以具有一致性,乃因為人類心理是具有一致性的特點。人類學之父—德國人類學家巴斯蒂安( 1826 - 1905) 持有同樣觀點。

  20 世紀 60 年代以后,結構主義人類學開始在西方興起,這一學派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國的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 1908 - 2009) 。所謂結構,其基本含義是指材料的構成、構造、排列及形式; 事物的結構不但決定了事物的外形,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事物的性質,結構對于任何事物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結構主義的最初思想是來自瑞士語言學家費迪南·索緒爾,他早在 1878 年發表的論文《印歐語元音的原始結構》中發現,人類原始語言中都具有某些最基本的共同結構,他斷言語言就是一種共同習俗,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當 60 年代列維—斯特勞斯提出結構主義人類學的時候,哲學及其他社會科學中的結構主義已經在西方盛行了許多年,巴斯蒂安和弗雷澤都認為某些“基本觀念”反映在世界不同民族的宗教、習俗及文化中,其來源是某一階段人們所具有的心理共性。稍后的法國社會學大師涂爾干也認為,社會事實是集體意識的表象,集體意識不過是社會成員中所共有的信仰、感覺的總和,換句話來說,社會事實不過是一種間接曲折的心理強制。[1]257列維—斯特勞斯正是沿循前人的思路展開了他的人類學之旅,他重點分析了早期人類親屬關系以及原始思維、神話,并發現了深藏于其中的基本結構方式,即“二元對立”結構。他認為“二元對立”結構是人類先天的,源自人類心理本性,它不但存在于原始人中,也存在于現代人之中,它既體現了人類的思維特點,也體現了人類的思維局限。由于這一思維局限,人類總是以對立、割裂的方式去認識事物,而不是以整體連續的方式去認識事物。[1]280列維—斯特勞斯斷言: “人類學首先是心理學”,如果說古典進化論學派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縱向長軸上對人類群體心理進行剖析的話,結構主義人類學則是在人類心理的橫斷面上進行了艱苦的探索。

  20 世紀初具有醫生資格的奧地利思想家弗洛伊德 ( 1856 - 1939) 在學術界的現身似乎引起了這個世界的騷動。二千多年的哲學、心理學都在圍繞靈魂與肉體、經驗與理性、物質與意識這類抽象的命題爭得你死我活,但 是 叔 本 華 ( 1788 - 1860) 、尼采( 1844 - 1900) 、伯格森( 1859 - 1941) 等現代“瘋子”最先撕開了古劇的一角,讓人們看到了另外一幕: 理性、上帝、靈魂之外還有一個活人的世界,這個活人是如此的逼真,又是如此的陌生,他等待人們去揭示。弗洛伊德順著這些現代先知,尤其是順著尼采指引的方向走了進去,結果他發現了駭人的一幕,這一幕也把其他人給嚇住了。弗洛伊德對世人說,性欲是人類活動的基本驅動力,精神病以及其他類似的病癥源于性欲不能得到正常滿足或性欲遭受到某種挫折。他進一步說,文明的發展是以對個體性欲的壓制為代價,每一個個體就其本質而言都是文明之敵。他關于人格結構的描述以及關于無意識的發現都是建立在性及其壓抑這一關鍵概念之上。人們一直在評估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學說? 這種學說對個人、對社會意味著什么?

  真理往往在最平常之處被人發現,因為平常,因為某些東西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因為習俗、經濟、法律的戒律,平常的東西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壓制住、遺忘掉、抹殺掉,弗洛伊德以巨大的勇氣揭開了這一層面紗!秾嶒炐睦韺W史》的作者波林說: “他是一個思想領域的開拓者,思考著用一種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2]813 - 814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類基本欲望力比多( 性欲) 始終作為與社會規范或者說文明相對立的關系而存在,是他明確指出意識不過是我們所能夠見到的冰山一角,意識的下面還潛藏著為他人甚至為自己所不知的無意識。無意識源于生物本能,主要是性欲受到社會規范的壓制,由此意識被迫轉化為無意識,被封閉到大腦皮層之下。人的行為并不完全受意識驅動,而主要受無意識驅動,但人的行為又是意識與無意識協商的結果,二者之間的中介機構是前意識,它位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意識體現的是現實原則,受到現實原則支配,無意識體現的是“快樂原則”并受這一原則支配。前意識則主要體現著滿足道德、良知、社會規范等文明要素的要求,對竭力突破防線的無意識進行監察監管,從而使人的行為符合所謂的文明。至此,弗洛伊德為人們建立起一套動態的人格結構模型,這個模型論初步把文明對人類本性的壓制揭示出來。弗洛伊德關于無意識的發現及論述被認為是繼哥白尼地心說、達爾文進化論之后對人類信心的第三次沉重打擊。

  如果說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更多的是一種個體心理學理論的話,其后他有關宗教、圖騰、禁忌以及變態心理的研究則是在更廣闊的社會聯系中展開的,這類研究更多地體現為社會心理研究,他的許多觀點足夠驚世駭俗。

  在《固執行為與宗教儀式》( 1907) 一文中,他提出宗教儀式不過是固執型神經官能癥的表現,其中涉及某些人類欲望的壓抑。在《摩西與一神教》( 1936) 一文中,他認為猶太教先知摩西以及耶穌都是為教徒所弒,然后奉為神圣,他通過基督教圣餐中所涉及的復雜心理轉換得出這一結論。在《圖騰與禁忌》( 1913) 一書中,他對俄狄浦斯弒父娶母這一古代神話進行了深度心理分析,證明父親圖騰、祖先崇拜源于兒子們與父親爭奪女人,殺掉父親; 因為內心的負罪感及恐懼自己招致同樣的命運,他們相約放棄身邊的女人,并以圖騰的方式紀念父親,弗洛伊德甚至由此推斷出這就是外婚制的心理根源。受德國思想家海克爾“基本生物發生律”的啟發( 即任何個體在其發育過程中都以微縮的形式重復類的進化) ,弗洛伊德認為在每個文明人身上都有野蠻人的影子,每個個體對父母的“幼兒自戀期”、“兒童依賴期”、“適應社會的成熟期”均對應于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巫術階段、宗教階段和科學階段,他從人類最隱蔽、最深厚的心理層面出發揭示了人性與文明尖銳對立的本質。

  弗洛伊德開辟的精神分析學說中暗含著異化這一理想,那就是人類在走向文明的過程中卻不由自主地喪失了最基本的欲望,人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卻喪失了自由。弗洛伊德這些最深刻的洞見啟發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他們以此為武器對當代西方社會發起了猛烈批判。

  20 世紀前后還有另外一位重要人物現身于歐洲的社會心理學界,不過他似乎更愿意將自己研究的心理學命名為群體心理學或者革命心理學,這個人就是法國學者古斯塔夫· 勒龐( 1841 - 1931) 。勒龐的本行是醫學,1866 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后開始周游世界,1870 年起在巴黎開始行醫, 1884 年開始對那些與社會變革相關的社會心理問題產生興趣,著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 1894) 、《烏合之眾》 ( 1895) 、《戰爭心理學》( 1916) 等著作。

  就像同時代的弗洛伊德一樣,勒龐以強烈的反叛面貌出現。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的反叛是全方位的: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既批判歐洲源遠流長的理性主義傳統,指責群氓們在理性主義的鼓噪下犯下種種血腥罪行,他同時又對時人所看重的非理性的東西痛加討伐,認為正是孤獨感、恐懼感、輕信盲從這類無意識的心理使人淪為群氓,成為最具破壞性的社會力量。在政治立場方面,他反對激進革命,主張漸進改良,對于一個人民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的時代充滿了恐懼和仇視,他對自由、民主、平等這類口號嗤之以鼻,甚至對現代普選制度充滿蔑視。[3]在學術傳統方面,他特立獨行,拒絕引經據典,有意將自己的學術與同時代學人的思想隔絕開來。他對建立理論模型或理論體系毫無興趣,他把心理研究與具體的歷史和現實緊密結合,他的學說就是對具體歷史與現實的心理剖析,他創建了一個真正可稱之為群體心理學、革命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學說,他的學說也可以稱之為歷史心理學、政治心理學,勒龐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心理學類型。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勒龐對一個急劇變化時代中的群體心理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他指出一旦個體被群體吸附,個體就具備了群體的心理特征。群體心理總是劣于個體心理,它的基本特點是沖動、易變、急躁、偏信、易受暗示、單純、固執、專橫、保守、攻擊、殘暴等等。勒龐還分析了所謂領袖控制群體的常見心理手段,它們包括斷言、重復、傳染、訴諸名望等。[4]在《革命心理學》一書中,勒龐將多年來積累起來的有關群體心理的理論系統運用于法國大革命歷史的心理剖析,從群體心理學角度重寫了一部法國大革命史。

  勒龐這樣一位西方思想界的離經叛道者似乎并沒有受到他同時代或稍后那些同行們的輕視,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奧爾波特( 1897 - 1967) 評價說: “在社會心理學這個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當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4]5 美國社會學大師羅伯特·墨頓( 1910 - 2003) 也認為《烏合之眾》“幾乎從頭到尾表現出一種對重要問題的敏感性”。弗洛伊德本人也認為《烏合之眾》是一 本“當之無愧的名著”,并說道: “我們把勒龐的言論作為我們的引路人,因為它對無意識精神生活的強調十分適合我們的心理學”。對此,墨頓評價說: “勒龐播種,弗洛伊德澆水并且培育其成長”,[4]這里墨頓點出了弗洛伊德與勒龐之間存在的一條隱蔽的思想通道,這條思想通道的另外一端其實還系著另外一個稍微早期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尼采。

  幾乎所有偉大的哲學家都是偉大的心理學家,德國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尼采( 1844 - 1900) 就是這樣的人。他自己也說: “我的著作顯示出我是一位無與匹敵的心理學家。”[5]尼采被奉為先知,但是作為哲學家或者心理學家的尼采究竟發現了什么? 他發現西方人歷經兩千年的基督教統治之后靈魂已經死掉,他們被代表著日神精神的基督教理性文明壓死,所以尼采呼喚殺死上帝,推翻一切新舊偶像,同時呼喚另外一種新人類———具有超強意志的超人的誕生。上帝、宗教或者理性不過是人類的想象物。因為人類太狂野、太自私、太兇殘,有限的人類相對于無限的宇宙,有限的生命相對于無限的精神,有限的時光相對于永恒顯得太渺小。人類需要權威,因而想象出上帝之類的東西,上帝是人類自造、自請的神,這座神用來壓制人類的狂野、自私、兇殘以及一切的自我無限擴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過上道德的生活,才能步入文明的軌道,自然人不過是野蠻人而已,宗教體現了人類的自律。

  但是尼采卻看到了宗教壓制人、摧殘人的一面,他在世紀之交終于忍不住喊出“上帝死了,是我殺死了他”的口號,因此成為時代的先知! 但是殺死上帝之后,恰逢一個民主自由的平民時代幾乎同時降臨,當解除了宗教羈絆和專制高壓的蕓蕓眾生展現出自己本相的時候,世界又將變得如何?

  這一幕恰好被勒龐敏銳地捕捉到,他把這個時代蕓蕓眾生內心深處以及在法國大革命等重大社會變動中已經表現出來的種種原始形狀層層解剖開來,示以眾人,并提出了最嚴厲的警告,勒龐是站在尼采對面的另外一位先知。

  勒龐只是形象的描繪者,而非理論的創建者,但是他關于群氓的心理描述,尤其是他關于群體無意識的描述還是啟發了弗洛伊德,后者悟出了人類本性與文明的尖銳沖突,弗洛伊德正是沿著這條思路豐富完善了無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并表達了關于人類本能與文明之間關系的深刻洞見,他建構了龐大的精神分析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墨頓的評價是十分貼切的。

  自 1879 年科學心理學在德國誕生以來,心理學就形成了以意識為研究對象,以控制實驗為主要手段的實證主義研究傳統,即使是后起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主義心理學等都必須遵循這一規范。勒龐所創立的群體心理學、革命心理學、政治心理學、歷史心理學這類以論說見長的心理學被排斥在科學心理學之外,即使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也長期不被視為主流。但是無論何種心理學,其要義應該是關注現實,心理學研究必須與現實中的人以及真實的社會生活、社會變化相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相關論文您還可以了解: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經驗告訴人們,有關人類的意識、認知、態度、動機以及行為是非常復雜的,那些引起個人內心心理變化以及行為反應模式的外部刺激因素同樣異常復雜,它們基本上不可能在一個人為設計的實驗室環境中真實模擬和還原。尤其是那些造成民族心理,群體心理等社會心理形成和變化的諸多自然及社會因素更要歷經千百年、數十年之久,它們更為復雜多變,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人為設計的實驗能夠重現這些因素。因此,類似勒龐、弗洛伊德以及自古希臘以來那些千千萬萬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基于經驗、常識、觀察以及思辨對人類個體心理、社會心理的理解、闡釋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獨具價值,無可替代。問題是如何結合不斷出現的新的社會問題,如何把這類研究與新出現的具體問題相結合,從而豐富和發展這類心理學。——論文作者:柯 澤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