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0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適應自媒體時代的市場需求,培養普通綜合院校影視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教師需要對影視實踐類課程進行優化改革,在教學中引入教思考、教理論、教表達的三教教學法,使學生擺脫知識本位的束縛,并透過認識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的教學機制,
摘要:為適應自媒體時代的市場需求,培養普通綜合院校影視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教師需要對影視實踐類課程進行優化改革,在教學中引入“教思考、教理論、教表達”的“三教教學法”,使學生擺脫“知識本位”的束縛,并透過“認識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的教學機制,用典型實踐操作案例改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教學實踐;三教教學法;影視專業
隨著通信技術的普及,自媒體迎來了迅速發展的時代。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已成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短視頻、vlog、直播也逐漸成為大眾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改變生活的一種方式。通過新媒體來熟悉世界、連接世界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并逐漸成為關注的重點。作為高校影視傳媒類學科,影視實踐、影視音頻制作的教學改革也逐漸成為相關專業教師需要時刻關注的重點。彭吉象在《培養適應數字時代的影視人才》一文中指出:“在數字時代,專業影視教育一方面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加強學生對于新技術的了解與掌握……必須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器材等各方面適應數字技術時代的需要。”[1]
高校影視傳媒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育能夠勝任影視傳媒行業的專業復合型應用人才,并且“廣播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非線性編輯”等影視傳媒類相關課程的教學目的也與之相符合。在這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會學生在作品制作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勤于體驗、善于表達,已成為當前承擔該課程的教師必須深入思考和時刻反思的問題。
高校影視類實踐教育課程通常如此設置:在前置核心理論基礎課“視聽語言”“廣播電視概論”“攝影基礎”的基礎上,講述并讓學生實踐剪輯基礎原理、剪輯方法;讓學生熟知并實踐節目模板、節目內容制作、節目主旨提煉。這類課程需要教師對影視實踐非常熟練,做到在教學中學貫中西、深入淺出,從而讓零基礎的學生也能學有所得。課程結束后,學生的動手能力、拍攝能力和人力資源組織能力能有所提高。實踐能力的提升對于普通綜合類大學的影視類專業學生能力培養尤為重要。
一、普通綜合院校影視實踐類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從普通綜合院校學生的入學情況來看,他們與專業影視類院校學生相比,由于專業基礎不同,因此在個體基礎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異。
專業影視類院校(如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的大部分生源在高考之前是經歷過藝考選拔的,因而對影視傳媒類專業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天賦和激情。其余未經歷藝考的學生在進校之后,也能在長期的影視創作環境內通過耳濡目染對影視傳媒的相關技術產生較濃的興趣。
普通綜合院校的影視傳媒類學生,除部分專業設置了藝考的科目外,大部分都沒有參加過藝考選拔。就專業環境來看,普通綜合類院校明顯更注重“知識本位”,在專業影視院校學生進行創作時,普通綜合類院校學生有相當一部分還停留在“背知識點應付考試”的狀態下,在“能力本位”方面缺乏先天滋養和后天環境。而影視實踐類課程又無法只通過試卷考試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除此之外,教師對于理論知識的成功轉化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要點。影視實踐類教材在該專業創建的初期,因其學科特性,教材內容偏向經驗的歸納,存在教材稀少、理論基礎薄弱的問題。近年來,大量國外影視實踐類教科書由后浪出版公司翻譯并在國內出版發行,隨著教材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又出現了內容駁雜、難以選擇的問題。許多引進的教材會給予受眾歸納好的拍攝知識和拍攝模板,但在運用拍攝模板制作視頻的過程中,并非每個學生都能做到消化、復制進而拍出個人風格。此外,一些國內片場容易發生的突發事件在國外引進的教材里也無法找到現成的解決方案,應對這些突發事件更依賴于授課教師個人的經驗和學生在拍攝現場的應變能力。
影視實踐類課程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的雙重考驗,讓一些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在授課時容易進入“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狀態,從而導致他們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雙方在課后都缺乏對實踐拍攝的復盤和反思。此外,由于影視實踐拍攝本身是一個考驗合作能力的學科,倘若學生在人力資源組織方面得不到鍛煉,會導致教學效果參差不齊:能力較強的學生善于拍攝,能力欠缺的學生躲在多人劇組里無所事事。
二、“三教教學法”在影視實踐類課程的運用
普通綜合類高校的影視實踐類課程教學需要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來適應社會需求,而“三教教學法”的引入正是一種革新。“三教教學法”是“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的簡稱,是基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重在教學生積極思考、自主體驗、善于表達[2]。這一理論由貴州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呂傳漢教授提煉推廣,在基礎教育學科改革里取得了顯著成就:2018年,“三教情境—問題教學法30年教學實踐與理論建構”獲得貴州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將“三教教學法”引入影視實踐創作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將基礎學科與目標學科進行隨意嫁接,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視實踐類課程本身也是影視行業制作的基礎學科,動手能力、思辨能力、核心素養正是其培育目的。
“三教教學法”中,“教思考”,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教體驗”,旨在“做”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教表達”,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說”,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加深思考。
普通學科中,學會思考意味著當學生拿到題目時,不僅要讀懂問題、解決問題,還需要提出問題。而在影視實踐類學科中,讀懂選題,針對選題提出更多的問題,并考慮解決問題,既能解決拍攝過程中鏡頭缺失、鏡頭不夠、鏡頭毫無美感等基礎問題,還能讓學生及時有效地處理在片場遇到的突發事件。在“廣播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這門課中,“教思考”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拿到節目命題時首先學會思考:選題在拍攝中遇到突發事件是否可以應付、影片需要運用怎樣的鏡頭語言表達方式和拍攝模板、鏡頭的美學構成風格。而在“非線性編輯”這門課中,學生需要思考的是,拿到素材時的剪輯風格如何在最大化展示鏡頭、傳播內容的同時,通過剪輯藝術實現影片要傳達的內容,綜合不同景別、不同節奏的鏡頭,帶給受眾富有審美的視聽感受。
相關知識推薦:傳媒學教材怎么參與出版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自主拍攝與仿拍”環節:擬定一個題目,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探討題目拍攝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討論完成后,學生畫出拍攝需要用到的分鏡頭劇本,并開始自主拍攝。拍攝完成后,教師為學生提供與題目內容相同的經典影視作品片段,并要求學生對經典影視作品拉片后進行仿拍。仿拍完成后,學生對比自主拍攝與仿拍的兩組鏡頭,從中找出自主拍攝鏡頭的缺陷與不足,并思考經典影視作品“是如何在充分考慮受眾心理邏輯的基礎上對畫面進行選取、排列、剪輯,從而讓受眾在不斷變換的鏡頭中能集中注意力”[4],了解導演想傳達的信息側重點。
“教體驗”,則需要教師深入學生片場,像劇組帶學徒一樣,在學生片場給予指點、點撥,或者帶領學生一步步處理現場手動操作和解決現場問題。譬如,在講解“綠幕摳像”這一知識點時,教師除了需要在課堂上播放綠幕摳像演示視頻、在剪輯軟件上手把手教顏色鍵摳像特效之外,還應該前往學生片場,通過帶領學生安裝、使用真實的綠幕,或者利用美術綠卡紙來代替綠幕等方式,讓學生了解綠幕摳像的原理和做法,知道沒條件使用劇組綠幕時可以用綠卡紙這種相對便宜的方法來代替。通過這種環環相扣的工坊模式教學,“教體驗”不僅成功地串聯了影視實踐類學科,也能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教表達”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自媒體時代需要的表達,不僅體現在視頻里,也體現在影視人才的自我推銷上。教學中的表達分為兩類:首先,如果學生對自己拍攝的影片分析不出問題,抓不住核心,分辨不了好壞,該影片的故事主線、邏輯和結構必然是有問題的;即使影片優秀,學生如果在表達能力上有所欠缺,無法做到自我推銷,當結束高校教育進入社會工作時,也容易在競爭中落于人后。其次,除了鍛煉自我展示能力外,成功的表達本質上是一種反思性的學習,通過反復表達,學生能做到用表達串聯起學科內的知識碎片,整合實踐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和觀點。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三種討論會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首先,在教學中選定精品短片,讓學生觀看、拉片后組織討論會。討論會上,每個學生都必須對影片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影片的優勢和問題、提出影片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并思考自己創作時如何將范例影片的片段融入自己的影片里。其次,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影視短片拍攝作業時,應要求學生以多人為單位,在劇本定稿前開設劇本討論會,每個學生必須提出自己發現的劇本缺點,并試圖向別人成功輸出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方式,打磨短片的故事主線和邏輯。最后,在影視實踐作業拍攝制作出來后,開展小范圍影展,全班同學和特邀評委為每一個影片打分,并互相交流對影片的所有分析。教師通過討論會來教表達,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練習表達、整合碎片經驗的現場;另一方面也可以反復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之在進入社會時不會被挫折打垮。
三、結論
教學改革是對學習規律和知識建構方式的重新整合,任何先進的理念最終都需要通過教學實踐的改革來實現[5]。在實踐中,“三教教學法”的引入使思考、體驗與表達環環相扣,雖然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則比傳統授課方式的效果要好。“三教教學法”引入的更深思考、更細體驗、更多表達,在實踐結果上,較大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實用性,并在教師帶領下和學生相互探討中人為營造了類似于專業影視院校的沉浸式環境體驗。在這種體驗里,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拍攝的動力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傳媒人才的培養,正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教思考、教體驗和教表達,不斷進行討論、研究和改革。——論文作者:彭瑾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