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面向融媒體時代的影視傳媒學科發展分析

發布時間:2021-12-0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在當前人工智能與影視傳媒不斷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隨著現代信息傳媒技術的不斷革新,傳媒行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與大融合,同時也越來越深入地融入社會生活中,更加貼近群眾、更加具有互動性、傳播速度更快以及內容更加豐富,這一切都證明融媒體時代已經到

  摘要:在當前人工智能與影視傳媒不斷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隨著現代信息傳媒技術的不斷革新,傳媒行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與大融合,同時也越來越深入地融入社會生活中,更加貼近群眾、更加具有互動性、傳播速度更快以及內容更加豐富,這一切都證明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诖耍疚膹奈覈耙晜髅綐I的發展現狀出發,對融媒體的發展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融媒體時代影視傳媒學科發展的相關策略,以滿足融媒體時代對人才的發展要求。

面向融媒體時代的影視傳媒學科發展分析

  關鍵詞:融媒體;影視傳媒;學科發展

  一、當前我國影視傳媒業的發展現狀

  隨著自媒體、新媒體等多種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傳媒行業也在進行著深刻的變革與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形式在不斷變化,融媒體也在加速向縱深發展。這種變化與發展影響著影視傳媒的教育,使傳統傳媒教育的弊端越來越凸顯,故傳媒學科需要尋求新的發展途徑。

  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信息的接收方呈現多樣化,對于信息也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以往的傳播媒體對于受眾而言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可以說傳統媒體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融媒體就大不一樣了,在融媒體的新型傳播模式下,受眾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挑選適合自己口味的內容和信息,因此,這就對傳媒從業人員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換句話說,傳媒行業的從業人員和傳媒機構要努力將傳播的內容做好,并盡可能覆蓋到更大的受眾群體,以適應當前受眾群體對于信息材料的偏好,從而擴大媒體的影響與傳播的范圍。需要注意的是,融媒體是一種獨立的新興媒體,與新媒體和自媒體有著本質的區別。新媒體是一種新的媒體表達方式,比如,微信公眾號以及今日頭條這樣基于手機移動端的傳播形態;自媒體區別于官方媒體,是基于新媒體才發展壯大的;谛旅襟w的發展平臺,自媒體才有了自己的傳播渠道,才有了傳播發展的可能。融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新形式,從概念上來說,其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媒體的形態也更加豐富,如視頻、文字、音頻以及圖畫等,并且通過多種媒介進行傳播,如報紙、短視頻平臺以及廣播等。

  由于融媒體的信息采集渠道的多元化,其后期的剪輯加工制作工作量與難度也在加大。因此,從事傳媒行業的專業性人才不僅要注重在語言、文字等內容上的學習提高,更重要的是要熟練掌握融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媒介,注重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

  二、融媒體的發展特點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傳播規律,通過與傳統媒體進行有效的融合,全面提升傳媒信息的時效性。以下通過融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來說明融媒體的發展特點:

  (一)新聞的題材更加豐富多樣

  借助于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在融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現場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記錄者,并成為自媒體的編輯和記者,從而使新聞的創造者來源廣泛,新聞的選材更加豐富,新聞的切入角度更加趨向于生活化場景,符合廣大社會公眾的認知視角。新聞題材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化也讓廣大群眾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但是由于自媒體運作人的水平不一、能力參差不齊,故其新聞內容也真假難辨。因此,如何引導自媒體自覺維護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弘揚和宣傳正能量的新聞素材是主流媒體必須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融媒體才能健康地向前發展。

  (二)新聞的傳播途徑更加豐富

  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的傳播途徑也趨于豐富,如新浪微博、微信以及今日頭條等客戶端,已經成為很多人必備的APP。尤其是當有熱點發生的時候,現場的人員都可以瞬間變身記者,并通過現代的網絡通信技術將新聞現場的情況實時傳播出去,這就改變了過去單一依靠報紙、電視以及廣播等傳統媒介。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的官方媒體和主流媒體也逐漸地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新的媒體傳播渠道,以適應快節奏的融媒體時代,方便人們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信息。

  (三)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與互動性顯著加強

  隨著我國通信領域技術的飛速進步以及5G技術的逐漸應用,新聞的創造者不再僅是職業記者,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將新聞現場的實況很快地傳播出去,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得到顯著加強。就傳統媒體來說,傳統媒體利用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直接對新聞現場進行24小時的直播,比如,2020年的“火神山醫院”建設過程的實況通過直播的形式進行傳播,時效性得到顯著加強。此外,在新媒體的運營環境下,新聞的受眾可以通過轉發、評論等形式參與到新聞的討論中。通過社會公眾之間的轉發和評論,進一步擴大了新聞的傳播范圍,也讓新聞事件迅速成為熱點,完成向外傳播的本質目的。

  三、融媒體時代影視傳媒學科的發展策略

  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當前我國各大影視傳媒院校的教育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傳統傳媒的時代,還是較為注重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普及。誠然理論是實踐的基礎,但是過度重視傳媒專業學科的理論知識,反而容易忽視融媒體時代對有充足實踐經驗的、更加注重綜合運用現代通信技術和軟件的復合型傳媒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亟須重構傳媒學科的教育教學過程,更新傳媒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融媒體的發展,為融媒體時代培養更多優秀的傳媒精英。

  (一)高校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傳媒學科體系

  在媒體和社會不斷融合、共同組成的智能社會中,傳媒學科也在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智能化的傳媒教育必須突破傳統的傳媒教育模式,重新架構傳媒的學科體系,實現文科和理工科、藝術以及人工智能的融合,讓多學科可以和諧共生、融合發展。

  在融媒體時代,高校要破除傳媒學科的傳統專業設置格局,不僅要融合傳媒行業內部的各個學科,還要發展“傳媒+”的新學科體系。融合發展的方向有兩個:其一是傳統學科之間的融合,即傳媒行業內部的學科與政治經濟學、工商管理學以及法學等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展;其二是與大數據技術、AI技術、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理工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展。通過這兩個方向的融合發展,傳媒學科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煥發新生,保證傳媒學科繼續向前發展,避免被其他學科同化以及邊緣化,尤其是當前很多學科已經在介入傳媒的研究范疇,傳統傳媒學科的繼續發展已經出現危機的情況下。當前,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激勵著傳媒學科的深刻變革,由此也指引著傳媒學科優先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融合發展。首先,傳媒學科可以立足于這些學科交叉的領域,優化傳媒藝術學科的體系,如開展藝術與科學、與傳播之間的融合學科課程建設;其次,可以立足于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進行計算語言學、VR新聞以及AI新聞等學科間的融合課程建設。通過這樣的跨學科融合交叉,豐富傳統傳媒學科的內涵,從而引導傳統傳媒朝著融媒體的范式不斷演變發展。

  (二)高校需合理安排傳媒學科的課程設置

  傳媒學科的重新建設和發展需要高校從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上著手,而不能使用傳統的培養人才方式。高校要勇于改革,緊跟融媒體時代的發展速度,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大膽創新,推陳出新。

  高校要讓即將走出校門的學生提前適應融媒體這一新型媒體產物,比如,融媒體要求傳媒從業人員掌握更多的諸如網站的建設與維護、抖音和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等新媒體的技術手段,那么高校就要相應地開展相關內容的學習與實踐,并將這些相關的內容加入傳媒學科的課堂中進行深度的講解演練,引導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去鉆研和學習相關的知識。另外,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資源,安排傳媒專業的學生走出校園到社會上的傳媒機構去實習和學習,了解融媒體時代的傳媒機構的真實運作情況,從而更好地了解融媒體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這樣學生既開闊了視野,熟悉了傳媒一線,加深了對傳媒行業的認識,又鍛煉了自身的傳媒實踐能力。此外,高校要重視傳媒專業各課程的銜接性,避免內容上的重復性,因為如果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容重復程度過高,則會讓學生覺得浪費時間,并在開展關于這個方向的實踐活動時,不能取得良好的預期實踐效果。因此,高校要合理規劃各個科目之間在內容上的安排,注重質量上的提高而不是片面要求學生學習過多無用的內容,這樣在后期入行之后,學生也能容易做出高質量的好作品。

  (三)利用高校的教學資源,加強學科之間的合作

  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傳媒專業與其他專業的相互協作,以及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傳媒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其跨專業的思維認知結構。

  高校通常是由多學科組成的綜合性大學,那么高校可以引導傳媒學科專業的學生去積極地學習一些理科基礎知識,從而在后續新聞報道中可以對涉及理學方面的知識進行得體的描述報道。而針對一些傳媒類的高校來說,其本身對傳媒方向的專業已經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劃分,那么各個專業的知識體系也將更為純粹和凝練,而這正符合融媒體時代提倡協同合作的主題。高校內的各個傳媒相關專業,如攝影、編導以及編劇等,要經常性地組織一些集體的活動,共同合作來完成新聞的報道,為有影響力的優秀新聞作品各自貢獻出自己的專業優勢,從而讓作品更加出彩。

  高校內不同學院之間、不同專業之間的教師團隊要實現資源共享,讓優秀的教師可以有機會去別的學院為學生授課答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不斷增強傳媒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能夠和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同學進行知識上的交流,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們團隊協作的能力,理解融媒體時代對專業素養的更高要求,而且在志同道合目標指引下,也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有助于其在行業內更好地發展,為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提供了機會與可能。

  (四)以實踐為導向,注重與社會的合作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融媒體,新聞作品的創造都是由許許多多一線工作者完成的,因此,這些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專家和新聞采編都會有自己的見解,而這些寶貴的經驗正是需要向下一輩傳遞的精神食糧,因此,高校要經常性地聯系這些行業精英,以實踐為教學導向,積極利用社會上的資源彌補教學上的不足。

  高校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邀請社會上的傳媒專家定期開展學術講座,與學生們分享他們對傳媒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加自如地運用現代通信技術進行融媒體的報道。通過這樣方式,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地掌握傳媒一線的工作情況,了解到傳媒行業的最新動態以及發展趨勢。此外,高校還要嘗試與社會媒體機構開展合作辦學,或者是讓傳媒專業的學生到一線的傳媒機構去實習歷練,使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更加清楚融媒體時代自身的定位,并掌握從海量網絡信息中鑒別真偽的理性思辨能力,能夠運用多種媒介進行新聞的寫作和制作,從而在豐富的實踐中發現自己在融媒體時代的特長。但是這些能力如果只依靠學校是無法培養出來的,因此,高校要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尤其是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媒體與網絡信息數據的聯系更加緊密,媒體傳播和制作技術的掌握也要依托于網絡平臺上的各種軟件,那么高校傳媒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在充分認識到網絡通信技術的重要性基礎上,積極引導并鼓勵傳媒學科的學生參與到社會各類型媒體的一線工作實踐中去,通過一線的工作實踐發現自身在融媒體時代新型傳媒的優劣勢,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為將來繁重的傳媒工作提早做好技術上和心理上的準備。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融媒體的發展,傳媒行業的教育工作者要秉承“用傳媒的力量守護人的價值、用人的價值引導傳媒的力量”的理想信念,深刻認識到傳媒大變革的歷史轉折意義,抓住歷史的發展機遇,通過重構傳媒學科體系、合理安排傳媒學科的課程設置、加強學科之間的合作以及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等形式,不斷探索傳媒學科的新型發展路徑,為我國傳媒行業培養優秀的人才,以滿足融媒體時代對復合型傳媒人才的需求。——論文作者:許浩

  相關期刊推薦:《藝術教育》(月刊)創刊于1979年,本刊涵蓋藝術教育的諸多方面。從門類上分,包括藝術的所有門類如(音樂、美術、戲劇、影視、曲藝、舞蹈等);從屬性上分,包括專業教育、師范教育、普通學校教育和大眾教育等。印刷精美、品位高雅,集學術性、思想性、知識性為一體。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