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1-1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當前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許多大學生在強烈的就業壓力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問題;诖耍恼箩槍Υ髮W生就業心理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調整策略,使大學生可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
摘要:當前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許多大學生在強烈的就業壓力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問題。基于此,文章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調整策略,使大學生可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心理問題;調試策略;就業輔導;服務體系
在新時期,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特別是在新冠肺炎后疫情時代,各個行業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大學生會由于自身無法滿足企業要求而導致應聘失敗,進而會產生各種不良心理。在實踐中,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就業,就必須認真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變化,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調整指導,使大學生順利完成就業[1]。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表現
就目前而言,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自傲心理
有些大學生認為自己考進大學,具備一定的學歷條件,對工作的期望值較高,尤其是部分大學里的黨員學生或班干部,他們在校期間一直受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注,這也會導致他們過于看重自身的優勢,難以客觀評價自己,高估自身的能力,在擇業過程中就會出現脫離實際的情況[2]。
(二)自卑心理
受各種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會出現自卑心理,如家庭困難、學習成績較差等,這部分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勢,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經常會產生自卑心理,他們沒有勇氣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從而錯失了就業時機。此外,還有的學生在準備就業期間信心滿滿,但在擇業中遇到挫折時,自信心就會受到嚴重打擊,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
(三)焦慮心理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心理主要是由于他們面對當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他們擔心自身的能力不足,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大學生對找工作充滿了恐懼心理,同時,學生在就業中對困難也會產生焦慮心理,特別是性格比較內向或者是貧困家庭的學生,擔心自己的前途,為自己的理想擔憂,在沉重的精神負擔下也會產生焦慮心理[3]。
(四)從眾心理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他們在就業時會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一些大學生會出現從眾心理。在實際中,部分大學生忽視了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沒有準確地定位自己所學專業,不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缺乏主見,過于強調“隨大眾”,將自己的就業定位在高薪資、好條件上,過于看重功利價值。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大型企業是許多大學生的理想崗位,但這些單位招聘的要求較高,人數有限,由于競爭人數眾多,導致人才市場上存在“熱門更熱,冷門更冷”的情況。
(五)依賴心理
有的大學生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在成長中幾乎沒有受到挫折,存在著較強的依賴心理,在就業上存在“等、靠”的情況。學生缺乏良好的獨立判斷能力,寄希望在家人、朋友、學校教師身上,這也會對學生的就業產生很大影響[4]。
二、引發大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學生本身因素
在實際中,許多大學生缺乏對自身的客觀定位,有的學生把自己的目標定位得過高,就業愿望也很高。進入新時期,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當前在大學生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卻不能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當用人單位在招生時,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與此同時,大學生本身缺乏良好的社會閱歷,缺乏成熟的心理,難以客觀地分析自身問題,也不能全面認知自己,就業期望脫離實際,造成了在就業上的盲目性。許多大學生希望可以進入到大城市、大單位就業,卻不愿意到基層、中小企業就業,更不愿意吃苦,這也是大學生就業出現問題的關鍵原因[5]。
(二)學校因素
在設置專業時,高校一般會以社會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但社會用人變化較快,而高校在人才培養調整上相對滯后。高校經常會開設一些“熱門”專業,導致這類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較多,遠遠超出市場需求,造成了大學生在就業中競爭的壓力。同時,有的高校在就業指導中,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這也會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社會因素
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各個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持續增長。對于高校而言,逐漸轉向大眾化發展,每年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生畢業人數隨之快速增長,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與此同時,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中東部地區經濟水平遠遠超過西部,許多大學生存在不愿意到落后地區工作的心理,這就會造成局部區域、行業競爭激烈,一些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會處于競爭劣勢,從而產生不良心理。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調試策略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當前許多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存在著一些誤區,這對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造成一定影響。具體來說,許多大學生向往大城市,渴望高薪工作,而且存在著“一勞永逸”的思想觀念,只愿意到工作條件好的企業就業。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導致許多大學生在擇業時會出現了“挑三揀四”的現象,好的企業看不上學生,學生也看不上較差的企業,當學生看到身邊的同學都已經就業時,他們會產生焦慮、極端等心理問題。
在新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學生就業觀朝著多元化、功利化的方向發展,但大學生本身的能力與企業需求還存在不匹配的情況,因此,大學生應積極改變自身的就業觀念,要意識到在非高薪、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的企業中,也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高校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敢于創業、積極創新、面向基層的就業觀念。同時,高校還要引導大學生充分了解國家的號召,主動投身到西部、農村、基層等區域實施鍛煉,為國家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二)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輔導
目前,高校雖然設立了專門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并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上存在著指導不到位、指導不全面的情況,其工作局限于提供用人企業信息、就業資料分析、行業需求分析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不足。因此,在實踐工作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力度,要構建全方位、系統化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相關期刊推薦:《就業與保障》雜志在繼續關注民生、貼近民風、扎根民間的基礎上,將全面捕捉大就業、大保障中存在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傳遞求職應聘最新最快信息;權威解讀醫療保障改革的最新政策動態;通過鮮活典型案例分析,幫助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要加強與學生輔導員之間的溝通聯系,通過就業指導課講解、學校網站、班級群、校報等途徑,為大學生講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大學生求職技巧等。同時,輔導員還要引導大學生做好生涯規劃,使大學生能更加理性地規劃自身的就業方向,從而在企業中贏得就業機會。
(三)構建長效心理輔導機制
在實際中,為了確保大學生在就業中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應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隊伍,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積極配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門,重點對畢業生進行心理輔導,跟蹤學生的心理狀況,切實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前心理準備,使就業工作更加地有效。
高校還應該建立相應的大學生心理輔導長效機制,從大學生入學伊始一直到大學生畢業,整個階段都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心理輔導,促使大學生在就業期間遇到心理問題后可以采取科學的手段進行宣泄。
另外,高校還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家中引導家長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強自立能力,不能過分包容學生的缺點,也不要錯誤地要求學生,減輕學生在就業中來自家庭的壓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實踐中,要切實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緩解大學生因就業困難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必須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新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學生欠缺相應的知識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在大學生入學后,應對其開展必要的就業指導,讓大學生能從就業的角度來學習專業知識,注重職業生涯規劃,客觀地了解自身,分析行業發展方向,并通過科學的規劃來預測自身的職業傾向和發展潛力。
高校還需要注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加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培養,重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證大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率的就業。
四、結語
受各種因素影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產生一定就業心理問題,嚴重地影響著大學生順利就業,甚至還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實踐中,必須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現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的調整策略,全面改善大學生就業心理,使大學生能更加客觀、理性地擇業、就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論文作者:李亞芳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