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1-1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就業心理品質,對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與創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從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建立課程體系、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正確認識和把握大學生良好就業心理品質的主要內容,對大學生良好就業心理品質的形成進
摘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就業心理品質,對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與創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從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建立課程體系、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正確認識和把握大學生良好就業心理品質的主要內容,對大學生良好就業心理品質的形成進行科學的引導。
關鍵詞:社會心態;就業心態;內在因素;心理品質
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改變,社會心態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也越發彰顯,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交往方式[1]。當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創業,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離不開良好的就業心理品質,具有良好的就業心理品質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之一,也是大學生健康發展、順利成才的基本保證[2]。
一、大學生就業心態現狀
如今,就業市場整體發展態勢呈積極、健康的狀態,但仍夾雜著一些消極的社會效應抑或是影響就業市場發展的負面產物。受社會大環境影響,我國有許多大學生涌現出了浮躁、淡漠、厭世等消極的就業心態,容易滋生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問題,這一現象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二、大學生消極就業心態的主要類型
(一)浮躁心理
受就業市場的影響,社會中浮躁之風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導致集體觀念薄弱化。大學生作為新生力量的代表,難免受此影響,形成消極浮躁就業的心理。其主要特征表現為:第一,急功近利,貪慕虛榮,部分大學生受此心理驅使,產生了一些不良后果,如誤入傳銷組織、不自覺參與非法洗錢活動等;第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缺乏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勝任崗位工作。
(二)“佛系”心態
“佛系”心態代表一種追求內心淡然、與世無爭的心態。這種心態在年輕一代中頗為盛行,意為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以“佛系”自居,覺得人生無所謂。然而,佛系心態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不好爭搶的心態利于就業和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過于佛系,會使大學生對待事物缺乏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材。
(三)自卑心理
某些大學生時常感覺自己不如他人,通常是因缺乏自信而過分自卑。在求職過程中,與同事交流,整天憂慮重重,難以正常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更難以融入集體中。過分自卑的學生總覺得自身能力不足,不敢與人競爭,甚至會因為缺乏足夠的信心而對前途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四)受挫心理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期望值過高,面對難以應付的挫折時,由于難以達到理想狀態,產生了一種挫敗的悲觀情緒,因而逐漸變得消極低沉,產生受挫心理。受其影響,大學生在遇到小挫折、小失敗時容易出現意志消沉和精神萎靡的現象,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嚴重者甚至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造成自殺等惡果。
(五)傲慢心理
具有傲慢心理的學生,往往過于自信甚至自負,保持一種盛氣凌人的姿態,總是無限放大自己的優勢,卻忽視自身的不足,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要求別人也要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或在意別人的感受。在傲慢心理的驅使下,容易陷于自我陶醉、故步自封之中,不利于在就業過程中與他人構建起和諧關系,嚴重的會因其極端的行為方式導致相關心理疾病的產生。
相關知識推薦:大學生就業心理論文發表期刊
三、大學生就業消極心態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當前就業社會發展中,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嚴重,無辜者被殘忍對待等社會熱點問題被大家熟知。受市場就業發展的影響,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社會中營造出一種“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氛圍。這樣的社會氛圍,一方面,弱化了大學生對社會的期望,導致大學生對社會產生不滿甚至恐懼。另一方面,這些問題所引發的各種消極社會心態也在社會中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深受其影響,因求職殘酷、就業現實而逐漸形成消極的社會心態。
(二)學校因素
校園是學生在大學階段長期生活和學習的場所,是影響大學生消極心態的直接因素。我們國家更多注重的是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待加強。雖然很多高校都根據國家要求開設了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圍繞大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開展了許多心理教育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的消極情緒。但是,學校并未對此給予高度重視,甚至有的活動是為了應付差使而開展,并且強制要求學生參與,這不僅會引起大學生的反感,而且阻礙了大學生積極心態的培育和發展。
(三)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是身心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的處事方式通常也更容易被孩子學習和模仿,父母非常嚴厲的學生往往更傾向于順從、依賴父母、缺乏主見,很少或從不反抗父母;還有的父母對子女十分溺愛,他們所培養出來的孩子通常比較蠻橫,意志力薄弱,且缺乏獨立性;有些父母吵鬧、家庭暴力從不回避孩子等這些不和諧的環境對逐漸成長的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導致許多孩子形成粗暴、蠻橫、孤僻、沖動等行為的內在因素。
四、培養大學生良好就業心理品質的重要作用
(一)時代發展的要求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一些企業裁員或倒閉,就業崗位不斷減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國家、社會以及家庭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大學生創業是就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一方面為大學生主動立足市場、獨立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另一方面對大學生創業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二)大學生順利創業的要求
創業活動是通過獨立自主的經營活動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消費者提供產品的過程,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在這一背景下,大學生能否由潛在的創業者順利轉化為現實的創業者,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如同創業大廈的基石,它可以奠定創業基礎,支撐創業人生。經過多年的創業心理品質的培育,當代大學生創業的心理素質狀況總體是良好、積極向上的,在校期間也能夠去努力學習,并主動尋找實踐鍛煉的機會,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五、培養大學生良好就業心態的措施
(一)社會方面
社會是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大環境,社會的安定和諧有利于大學生積極就業心態的培養。為更好地培育大學生良好就業心態,一方面,要在社會中全面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旗幟鮮明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諸如個人利己主義、虛無主義等腐朽觀念的侵蝕,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社會要加大對大學生群體的社會支持力度。社會相關組織或部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扶持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既能夠將其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又能夠讓他們根據實際情況為自己制定出更合適的職業規劃。
(二)學校方面
其一,高校應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給予高度重視,積極開設與之相關的必修課程,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部門,并配備合格的心理咨詢教師和醫師,使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及時獲取咨詢和有效的疏導幫助,利用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打開心結,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二,教育者要自覺踐行教書育人、關注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者不僅要做好必要的教學工作,更要善于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況,經常深入學生之間建立起彼此信賴的融洽關系,積極引導學生克服消極心態,逐步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三)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首先,家長要及時更新和轉變教育觀念,在滿足其物質需求的同時,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其次,家長應選擇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在就業培養方式上,注重互動性,主動融入他們的世界,及時地了解他們的思想變化,積極主動地幫助孩子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在溝通方式上,應主動換位思考,尊重孩子的立場,平等地進行溝通交流;最后,家庭成員要有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起積極的形象和榜樣,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茁壯成長。
(四)同輩群體方面
在大學生中,積極發揮同輩之間的積極感染力,營造一個友好的、積極向上的同輩群體環境,對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的社會心態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一,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們進行正能量的溝通與交流,借助同輩群體間的認同感,充分發揮群體的凝聚力,營造共同發展的良好群體環境;其二,健全各種社團組織建設。督促各類社團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弘揚一些積極向上的內容,引導其他成員的心態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其三,大學班集體要鼓勵有消極心理的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耐心引導和幫助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展現自我,提升表達和交往能力,逐步克服和改變自己的消極心態。
(五)自身方面
自我教育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的教育活動。養成良好的社會心態,有利于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形成較為穩定的就業積極心態,進而指導積極的行為方式。首先,要善于發現自身的優勢,提升自我認知能力,這是培養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的前提;其次,提升自我面對各種問題的心理承受力,即自我調適;最后,增強對自我情緒的掌控力。當代大學生要勇敢地直面生活的挑戰,不斷適應自身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更好地調節和管理自身的情緒,主動克服消極情緒,保持正能量,才能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適應各種環境,促使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論文作者:郭秀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