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0-1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的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三全育人的總體目標,本文以《環境學導論》為例,對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入
摘要: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的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三全育人的總體目標,本文以《環境學導論》為例,對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入進行了探索。通過對課程相關章節教學目標、授課方式及評價體系等的改革創新和探索,以期為相關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環境學導論;思政;探索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在新的發展形勢要求下,大學生自身的環保意識和素養、行為習慣等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進程[1]。環境類專業的大學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接班人和主力軍,在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生態價值觀和責任擔當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融合,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有機融合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2]。河南工程學院《環境學導論》課程教學團隊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多次召開課程碰頭會,進行探討和總結,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在《環境學導論》的每個章節教學目標中加入了思政元素融入點,并按照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及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和效果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梳理。
1課程教學目標
《環境學導論》是河南工程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面向環境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主要從宏觀、中觀及微觀不同層面,介紹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同時關注國家環境保護戰略發展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內容,并按照環境因素,分別介紹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土壤、物理性污染等環境領域的基本知識,相關環境問題以及最新的治理技術。
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學生在掌握環境基本問題、環境生態演變、環境污染標準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理解環境問題的內在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并在綜合學科發展趨勢、前沿領域、熱點問題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理解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具體的課程思政教學總體目標為:
(1)通過較為全面的環境學基礎知識、相關環保法律法規、生態文明觀等的講解,使學生在掌握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具備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能力。
(2)通過對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過程和成效的講授,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激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3)通過對理論知識、案例方法等的講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職業素養。
(4)通過生態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承擔促進全球生態平衡的義務和責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良性發展貢獻力量。
2課程教學設計
《環境學導論》,共七個章節。按照“總—分—總”的模式分三個主體:概述+環境要素模塊+理論提升。各部分的思政融入要點如下:
(1)概述部分思政融入情況
主要闡述環境學的發展、特點及全球環境問題等,這一章的重點是介紹環境相關的概念及特點,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和生態問題,以及全球在環境問題上的發展歷程。尤其著重介紹了我國從古至今不同階段環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例如中國早期的環保部叫“虞”,“虞”既是機構名,又是官銜名。秦漢時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國之后,又恢復了“虞官”。唐、宋、明、清等朝代,朝廷均設有虞衡司。中國古人最早提出了“環保治國”理念,設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環保部”,還進行了最早的“環保立法”。新中國成立后,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了32字環保工作方針,此后的歷次環保大會不斷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決策部署,從經濟政策、立法執法、行政管理、對外交流等方面不斷加強環境保護[3]。這一章節可以在講授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歷程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堅定理想信念,鼓勵大學生抓住時代機遇,讓自己人生出彩,為祖國多做貢獻。
(2)環境要素模塊思政融入情況
課程內容主體構成為第二至第六章,即分別為不同環境要素進行理論知識的闡述的講解,具體授課思路為環境問題的現象→成因→技術→案例分析。本部分涉及三大主要的思政目標:
、偕罨R克思主義主義唯物辯證法和生態觀。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環境問題!董h境學導論》蘊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例如,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環境保護是人類為解決環境問題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所有生物的生存,都是與自然環境長期對立統一的結果。環境問題是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產物,根本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問題。我們應該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去改善兩者之間的關系,找到和諧共生的模式。
、谂囵B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董h境學導論》課程內容理論講授居多,一般不涉及實驗實踐環節。但環境學本身作為一門工程學科,需要具備例如檢驗檢測的技術技能,報告撰寫的文字能力,現場調研的工程背景等。因此,可以在相關的章節,向學生講解和傳達嚴謹求實工作態度的重要性,吃苦耐勞工作精神的可貴性,在專業教育中實現職業道德和能力的滲透和培養。
、墼趯I知識中滲透和增強“四個自信”。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專業知識將從“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的實施背景、探索過程和最終成效上,深化學生對于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自信;從我國環保法律法規出臺實施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講解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在大氣環境問題有關全球變暖的問題中介紹中國應對全球碳減排的大國舉措和成效,增強制度自信;此外,《環境學導論》中涉及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文明理論,都是人類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形成的,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在不同的章節適時引入傳統文化的解讀,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可以在帶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化思想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理論提升部分思政融入情況
第七章內容為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觀的講解。生態文明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著當前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意義。“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本章節將通過環境教育,使學生在價值理念、生活態度、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貫穿一種環境友善、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環境倫理道德,提升生態環保素養,著重加強大學生和諧共生的主體觀教育、綠色發展觀教育、綠色消費觀、生態權利與義務觀教育和生態審美觀教育,最終引導大學生產生保護自然生態美的情感與意識,發展創造性保護自然生態美的能力[4]。各章節內容和思政元素融入點見圖1。
3課程教學模式
《環境學導論》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摒棄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線,設計豐富多彩的非課堂教學形式服務于課堂教學。教學分為多媒體課堂教學、學生參與課堂、課外實踐活動和開放實驗等環節,各環節相互補充,形成有機的整體[5]。
(1)課堂多媒體講授
根據《環境學導論》的特點,理論課以課堂講授為主,根據《環境學導論》課中不同環境要素內容,結合典型環境污染案例,提出問題,然后經過學生的思索,查閱相關資料或調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翻轉課堂環節
翻轉課堂環節包括小主題講座、讀書分享、觀影討論等。緊扣生態文明以及可持續發展熱點,組織學生參與這些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該方式改變了老師一講到底滿堂灌的授課模式,視頻、新聞互相穿插,老師、同學充分互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激發,課堂的每一分鐘都發揮了充分效益。
(3)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主要釆用課下以教師組織活動為主體,學生自主活動為補充的形式,例如調研學校食堂的“光盤行動”現狀、校園及周邊小區垃圾分類現狀、校園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現狀、節假日景區垃圾現狀等,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保證每名學生都參與一定學時的實踐活動,并納入課程考核的內容[6]。課外實踐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助力,不僅可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環保習慣和動手能力。
4課程評價與建設成效
《環境學導論》課程構建了“目標明確、信息暢通、反饋及時、保障有力”的教學質量體系建設。牢固樹立“全方位”、“全員參與”、“全過程”三全教學質量管理理念。為檢驗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構建了由學生、環境專業教師、思政專業教師、督導為主體的內閉環評價體系以及由社會實踐、環保創意大賽、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宣傳活動、社會企業為主體的外閉環評價體系。
課程自開設以來,通過理論與實踐,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帶入教學,雙向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力激發了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和對環境研究的興趣;豐富的課程資源(線上、線下)和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興趣和能力;強化實踐育人,授課教師指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以環境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專業教育、社會實踐、思政教育相結合,拓展到校園生活的每個角落,延伸到學生生活發展的各個平臺,真正實現了三全育人。
相關期刊推薦:《廣州化工》期刊是1973年創刊,由廣州化工研究設計院,廣州市化工行業學會主板。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化工科技刊物,主要報道化學化工領域的科研成果、實用技術,兼顧理論研究、科學實驗和企業管理。主要開設的欄目有:專論與綜述、科學試驗、分析測試、生產技術、環境保護、化工機械、教學園地、化工管理、國內外簡訊和專利文摘等。
近年來,相關專業學生共成功申報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項,創新創業大賽獲獎5項,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二等獎1項、省級三等獎2項;“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級二等獎1項,省級三等獎4項。連續多年榮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頒發的“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優秀組織單位”;多支小分隊榮獲“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破招袆邮痉缎》株”和“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優秀小分隊”;多名學生和老師榮獲“優秀志愿者”和“優秀指導老師”。
5結語
《環境學導論》是綜合學科發展趨勢、前沿領域、熱點問題和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以弘揚科學發展觀、傳播生態文明、提升學生及社會大眾的環境科學素養和意識、服務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目標的基礎課程。與此同時,國家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雖已常態化,但各項舉措與政策制度、法規等也在實時更新與變化,例如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為此,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將與時俱進,引領新時代的大學生將個人的人生規劃置于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中,在國家發展和個人前途的交匯點上思考人生,繼而達到政治認同,樹立文化自信。——論文作者:鄧天天1,姜沛汶1,劉帥霞1,徐榮敏1,王晶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