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雙一流”背景下核工業精神引導“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探索———以“核技術應用”為例

發布時間:2021-06-2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核工業在其獨特的發展過程中凝練了極具特色的四個一切行業精神,激勵著核工業人甘于奉獻、拼搏進

  摘要:核工業在其獨特的發展過程中凝練了極具特色的“四個一切”行業精神,激勵著核工業人甘于奉獻、拼搏進取、敢為人先。“核技術應用”作為“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碩士的必修課程,涵蓋范圍廣、時間跨度大,飽含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元素。以核工業精神內涵與“雙一流”建設要求的內在聯系為切入點,探討“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方向、案例設計、評價機制等,以期進一步促進“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內涵式發展。

“雙一流”背景下核工業精神引導“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探索———以“核技術應用”為例

  關鍵詞:雙一流;“核能與核技術工程”;研究生;核工業精神;課程思政

  2018年,《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特別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研究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生力軍,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2,3]。201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對工程專業學位類別進行調整的通知》將“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并入“能源動力(代碼0858)”,旨在適應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為行業培養高層次的專業人才。

  學位類別調整不僅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研究生教育帶來了挑戰:以東華理工大學為例,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原“核能與核技術工程”方向接收了大量“電氣自動化”“熱能動力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等“非核”專業考生,占比達47.37%。如何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將“德育為先”融入研究生課程教學建設中,加強“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文化引導,培養創新型核專業人才,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工程與產業發展,是當前研究生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1行業精神融入研究生課程思政改革的研究現狀

  行業精神是群體認同的正向心理定勢、價值取向和主導意識,是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例如,中國藥科大學對全國20所高校的藥學(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體系進行調研,系統性提出了“結合職業素養”的思政教學改革建議[4];蘇州大學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融入護理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中[5];大連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圍繞“核潛艇精神”開展了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教學的改革探索[6];“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是對中國核科技工業艱苦奮斗、自主創新艱難歷程的高度概括,是核工業群體的精神旗幟;南華大學曾開展過“‘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在教育教學和職業引導”中的示范作用相關研究[7-9];東華理工大學“基于‘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的‘三維一體’核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榮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0]。

  2課程思政建設探索

  2.1方案設計

  “核技術應用”作為“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核技術發展的歷史及應用前景[11]。課程內容涵蓋范圍廣、時間跨度大,教學案例豐富,專業特色鮮明,是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天然沃土”。結合“雙一流”建設要求,按照“需求解構—思政要素提煉—案例編寫—教案設計—教學實踐—效果評價—反饋改進”的思路開展課程建設工作,如圖1所示。

  相關期刊推薦:《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創刊于1982年(原: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東華理工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它們主要任務是反映東華理工學院社會科學領域的最新教學和科研成果,活躍學術氣氛,促進學術交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設有:臨川文化研究、哲學與社會科學、文學與語言文學、教育與教學等欄目。

  將飽含“家國使命、集體主義、社會責任、進取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核工業精神與專業課程教學要求相結合,以傳授專業知識為基礎、核工業精神內涵為引導,依托核工業艱難發展歷程中的典型事件和實例為載體,把思政元素以具體案例的形式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去,對照“雙一流”建設的新要求,實現課程育人的新目標。最后,通過四維評價方法,即“學生對專業認知度、行業榮譽感、創新自主性和職業認同感”的提升程度,評價課程建設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進而實現對教學效果的多維評價,從而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完善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

  2.2“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融入專業課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將“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與“雙一流”建設要求進行要素耦合,通過提煉共同的精神文化特征,進而構建二者的內在聯系,如表1所示:

  “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重點支撐“雙一流”建設要求中的四個主要方面,即“特色一流、發展方向、工匠精神和內涵發展”。“兩彈元勛”和“新時代核工業楷模”精神具備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嚴謹務實、敢為人先等優秀品質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現代化建設、傳承優秀文化、帶動科技創新”等“雙一流”建設內涵的重要體現。在進一步明確“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的支撐作用后,完成了“思政教學促進專業教育、專業教育反哺思政教學”的良性閉環(如圖2)設計,為后續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開發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2.3建立“課程思政教育案例集”完善教學方法

  以核工業體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艱難歷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兩彈研制、核電自主等)、模范人物(兩彈元勛、新時代核工業楷模等)事跡為載體,結合“核技術應用”課程教學內容,開發“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集”。實現在課程教學中滲透“自力更生、無私奉獻、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等精神。以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跡,形成強有力的感召,強化學生作為未來核工業人的職業認同感,引導學生愛國奉獻,進一步促進其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激勵學生投身核工業建設。

  2.4引入思政教育評價機制豐富教學手段

  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改革的成果應該是可測評的,通過引入“四維評價指標”,在課程考核中增加思政教育效果考核要素,增加開放性題目比例,并針對授課內容,引導學生以分組調研、協同合作的方式,完成微型課題的技術攻關并團隊匯報。如近年來,以質子、重離子治療領域的研究成果增多,在課程考核過程中,鼓勵學生搜集相關資料,深刻了解國產醫用加速器自主研發的艱難歷程。在此基礎上,利用課堂研討、作業推演、科創項目申報、成果展示等方式來綜合衡量教學效果,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和畢業后繼續從事核科學技術相關工作的職業認同感。

  3結語

  新時代作為“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教師對于研究生的培養,不僅僅傳授專業理論知識,更承擔著培養學生牢固樹立家國情懷、勇于承擔歷史使命的責任。“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業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核工業精神”內容,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對核專業和核工業的認知程度,強化專業、職業認同感,也有利于豐富、傳揚“核特色”校園文化內涵,更有利于促進新型核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論文作者:趙劍錕,劉義保,張懷強,杜艷軍,吳和喜,楊波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